前言
一支军队,按理说,最多也就有三个步兵团,可你知道吗,陈赓的386旅竟然有四个!
这不禁让人疑惑,正常情况下,为什么这么一个“怪物”旅能这么特殊?
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是战略上的需要,还是特殊时期的调整?
如果你以为只是一个简单的编制差异,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段历史背后,那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谜团。
军与师与旅
许多人可能不太清楚师和旅的区别。旅在我国出现得不算很早,最初的编制是军师团营制。
一开始,我国的军队编制基本是从西方学来的,师在这种编制的定义中就是一个“功能齐全的战术单位”。
也就是说,师中不只有负责战斗的人员,还承担了整个后勤管理的功能。可以说,一个师可以看作是一个微型的国家军队。
长期以来,西方军队中最大的单位是师,平常也是按照师来训练。战争时期,一个师的人数太少,就按照各种方式组成军、集团军。
就出现了以下现象,比如二战德军一个指挥官指挥多少个师,这就能说明当时西方的最大编制就是师。
旅相对来说则只有与战斗相关的功能,后勤管理系统相比师小太多了。所以旅的人数比师减少了很多,但实际的作战人员并没有减少太多。
再深入一点来说,一支部队要想正常运转,不仅需要负责作战的步兵团、炮兵团等,负责战斗支援的防空营、反坦克营等,负责行政管理部门的师部机关、军法处等。
还有负责后勤服务的战地医疗队、运输队、修理所等。
这样一个步兵师,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加防空营、反坦克营、工兵营、运输营、通信营、师部机关、医疗队等,就有15000人左右。
民国时期,我国军队中,红军和国军都缺少重武器,师炮兵团就只能缩水到炮兵营,去掉反坦克营、防空营等,正好9000到10000人左右。
如果全是步兵,三个纯步兵团加上一些师机关、直属部队,就只有5000和6000人。
早期规模大的师是两旅四团制方块师,这就好比现代的篮球队连续打比赛,每个球员都有替补轮换,才能保证连续作战。
4个团中2个团突前,2个团预备,互相轮换,保持战斗力。
作战时一个旅长可以带着两个团进攻,另一个旅长带着一个团保护炮兵阵地,师长指挥全局,副师长指挥师直属队,参谋长指挥师机关。
旅长实际上是师长的战场局部指挥。后来经过实战检验,我军认为2个团都拿来当替补太浪费,就去掉一个团,变成三个团了。
与此同时,通信技术也得到了提高,师长直达团营,取消了旅这个编制。
不过至少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这段期间,旅这个编制都还是存在于国军中的。
旅在国军中是很重要的战斗单位,所以我们在看解放战争相关的史料时,常常看到中央要求这场战斗某军的目标是消灭多少个旅。
而我们的红军,一开始参考的也是苏联红军的模式,也就是师团制。一师下辖三个团,上面还有军、军团、集团军,没有旅。
解放战争时,有些师延续了八路军时期的编制,有旅,上面还有纵队,可以看作是军。建国之后,就改成了师团制。
之后学习西方,就有了合成旅这样的编制,编成军旅营的编制。
师改旅,一是考验旅一级的合成指挥能力,二是考验军一级的管理保障能力。所以重要的还是这种编制下,旅的整体能力。而我军在这方面存在不同。
八路军的师是师吗?
现在我们说回我军历史上的师和旅。说实话,红军时期由于各种原因,我军的编制还比较混乱,到抗战时期才开始固定下来。
那个时候,我党与国民党达成协议,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红军编入了国民革命军。陕北红军成为了第8集团军,中央苏区的红军则是新编第4军。
拿八路军来说,之后改成第18集团军,一师两旅,一旅两团,这就是国军给的编制。国军的用意就是给红军编成临时性质的集团军,战争结束后就可以取消编制了。
这对于我军来说有一定好处,比如可以从国民政府那里领军饷和武器了。不过国民党虽然承诺与我党合作,背地里搞的小动作不少,总喜欢克扣本应发放给我军的军饷。
八路军和新四军,基本上还是一直靠自给自足,自己生产武器、种植粮食,还有收缴日军的武器。可以说,我军在国民党的压迫下也逐渐成长起来了。
另外,国民革命军的名号也给了我军一些限制:
因为受限于第8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的限制,八路军只能以旅作为野战兵团,同时旅也只能是战斗单位,后勤管理则由旅级的军分区实现。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实力较强的东北和华东野战军就都称为师,弱一点的中原、西北野战军就还是旅。
但受限于较弱的保障能力和管理能力,我军中第一个真正实现现代“师”功能的军事单位还是纵队。
在军改之后,我军从原本的“军师团营”四级制“改为了”军旅营“三级制。这样做是有相当大的好处的。
一方面,将师改为旅后可以重塑新型作战力量体系,更加贴合实战要求。
进入现代后,世界各地发生的一场场战争都在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它们都告诉我们,二战以来的集团军群、装甲集群等体制,已经不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在现代战争中,信息技术和精准打击才是战场上最有效也最必要的打击手段。但是,要想突出这一主题,就必须使军队体制由大到精、由精到专、由专到多能、由分散到合成。
386旅为何有4个团?
说回到八路军,当时国民党对八路军等我军改编过去的部队确实是有区别对待的。八路军中能够被国民党承认的番号,仅仅只有3个师。
在那之后的抗战八年中,我党领导的武装都需要基本遵循这个框架。
从国民政府军委会的角度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的国军师长中:
36师师长宋希濂,在37年底就升任由36师扩编的78军军长,39年底任34集团军副总司令兼71军军长,41年任11集团军总司令。
51师师长王耀武,38年升任71军副军长兼51师师长、39年升任74军军长、43年任29集团军副总司令兼74军军长、44年升24集团军总司令、45年任第四方面军司令官。
如果将以上两位作为黄埔系中央军自然升迁的速度的话,我们来看看杂牌军。
37师师长冯治安37年秋,升任由37师扩编而来的77军军长,代宋哲元指挥第一集团军,后升任军团长,38年底任33集团军副总司令,张自忠阵亡后,替代张成为33集团军总司令。
因为杂牌军将领多数只能在本系统内升迁,这已经是本系统的天花板,另一位是本系统的刘汝明。
我们再来看看八路军。1937年8月,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3个师的时候只有6位师长副师长,以及若干国民政府军委会承认的旅、团级干部。
到抗战结束,军委会完全没有给他们中的哪个人升迁过。当然,这是受时代背景限制的,国民党根本不希望我军壮大起来。
不给升迁,也就是说这些将领只能维持在自己的职位上,能指挥的部队也一直是那个级别。部队又在国民党的限制下不能大规模扩编,该怎么办?
八路军就只能以手里的正规番号充当更高一级的作用,比如120师兼晋绥军区,129师师部并入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
115师兼山东军区,实际上都是以对外的合法番号,对内则是大战略区机关,129师辖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这四个今天看来对标省军区的三级军区。
386旅129师下辖的太岳军区,这129师算得上是一个师吗?有人见过辖军级单位的师吗?
所以说,八路军的“师”、“旅”、“团”等编制其实都只是对外的说法,你以为这是3个师,实际上是3个方面军或者说3个大军区。
这也是为什么386旅能够下辖四个团,其实不是因为这个旅特殊,而是这在八路军中实在属于正常现象。
国民政府不给师以上的编制,也不给多的师番号,八路军自然就要“往下”想办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