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中美贸易博弈骤然升级,引发全球市场震荡。
美国白宫宣布将中国输美商品关税从104%提升至125%,同时对75个“愿意谈判”的国家暂停加征关税90天,并降低10%的互惠税率。
此前,中方迅速反制,将对美进口商品关税由34%上调至84%。
这一轮交锋不仅是两国经济实力的碰撞,更是全球贸易规则与多边秩序重构的缩影。
美国试图以单边关税施压中国,却暴露出其经济政策的矛盾性与结构性危机;而中国的系统性反制与多边合作策略,则展现出应对复杂局面的战略定力。
这场博弈的结局,或将深刻影响未来全球经济格局。
全球贸易格局剧变
美国此次关税政策的调整,表面上是对中国“不妥协”的报复,实则暗含双重逻辑。
其一,通过豁免75国的关税,美国试图分化国际社会,拉拢盟友形成对华“围堵”阵营。
这一策略延续了特朗普政府“分而治之”的惯用手法,旨在通过短期利益交换,削弱其他国家与中国合作的动力。
其二,对中国加征125%的关税,本质是对全球供应链主导权的争夺。
美国希望通过高关税迫使跨国企业将生产线迁回本土,重振制造业并缩小贸易逆差。
然而,这一政策忽视了全球产业链深度交融的现实。
以半导体行业为例,美国对中国技术封锁的同时,其自身芯片制造也依赖东亚供应链,导致特斯拉、苹果等企业面临零部件短缺与成本飙升的困境。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美国的关税政策暴露了其经济模式的脆弱性。
2024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总额达1.2万亿美元,同比增加13%,连续四年超过1万亿美元,但制造业空心化使其在实体商品领域高度依赖进口。
强行割裂供应链不仅推高国内通胀,还加剧了美债市场的动荡。
数据显示,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飙升至4.5%,市场担忧中国等主要债权国抛售美债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策略,折射出美国在经济霸权维系上的力不从心。
中方的战略反制与多边博弈
面对美方极限施压,中国的反制措施兼具精准性与系统性。
首先,关税对等升级传递出明确信号:中国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胁迫,且具备反制能力。
从农产品到高科技产品,中方关税清单直击美国经济痛点。
例如,美国大豆出口的50%依赖中国市场。
其次,中国跳出“以关税对关税”的单一框架,通过多边机制与制度性工具构建反制网络。
2025年4月9日,中国向世贸组织起诉美国违反最惠国待遇原则。
同时,稀土出口管制、不可靠实体清单等政策,精准打击美国军工与新能源产业。
此外,中国加速推进“去美国化”的全球合作。
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6.99万亿元,增长9.0%,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9%。
其中,对东盟出口4.17万亿元,增长13.4%;自东盟进口2.82万亿元,进一步巩固了亚太供应链的稳定性。
这种“西进南下”的战略布局,不仅分散了贸易风险,更重塑了全球经济重心。
全球连锁反应
美国的关税政策非但未能实现“让美国再次伟大”,反而加速了其内部经济矛盾的爆发。首当其冲的是通胀压力。
2025年3月,美国核心pce物价指数攀升至2.8%,沃尔玛等零售巨头被迫降价清库存,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12年最低点。
美联储陷入“控通胀”与“保增长”的两难困境,政策空间日益收窄。
更严峻的是美债危机与金融市场动荡。
2025年4月初,美债市场遭遇罕见抛售潮,长期收益率飙升引发流动性恐慌。
分析指出,若中国持续减持美债,美国财政融资能力将遭受重创。
这也被认为是中国手里的另一大杀手锏。
美国的单边主义也引发国际社会反弹。
欧盟于4月9日通过对美商品加征25%关税的反制措施。
这种孤立态势与1930年《斯姆特 霍利关税法案》引发的全球贸易萎缩如出一辙。
历史警示表明,以邻为壑的政策终将反噬自身。
结语
中美本轮关税博弈,既是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国际秩序主导权的争夺。
美国的“休克疗法”式策略,暴露出其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力不从心;而中国的反制与多边合作,则展现出新兴经济体参与规则制定的成熟姿态。
当前,全球经济正站在十字路口:是延续单边霸权,还是迈向多元共治?答案或许已隐现于这场交锋的硝烟之中。
唯一可确定的是,任何国家若将关税作为霸权工具,终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参考资料
环球网:《【史海回眸】《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曾重创美国汽车业》
新华社:《欧盟通过首轮对美关税反制措施》《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
证券时报:《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4.5%关口 “对等关税”重创美国债市》
澎湃新闻:《坚决反制!中方对美所有进口商品加征84%关税》
央视网:《中方在世贸组织追加起诉美升级对华关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