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10日,朝鲜战场上美国军队正在和我国志愿军猛烈交火,时任远东美军统帅的麦克阿瑟正在日本指挥着美军的作战。可是在他听到一个新闻广播报道之后愣在了原地,原本接发信息而略显嘈杂的指挥部也突然沉寂了下来。
原来,这个新闻报道是美国政府发表的,其内容是美国总统杜鲁门解除了远东总司令麦克阿瑟的一切职务。听到新闻报道后,麦克阿瑟简直不能相信他的军事生涯竟然以这样糟糕的方式而结束。
麦克阿瑟被撤职的原因颇多,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还是麦克阿瑟准备在朝鲜战场使用原子弹,这完全违背了美国的战略构想,因此美国政府才决定撤销了麦克阿瑟的职务。
而在战争开始之时,美国就一直表明要对中国使用原子弹,但是毛主席对于美国的叫嚣却不屑一顾,他直接点明了美国不可能使用原子弹,并且还道出了美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软肋。
那么,针对麦克阿瑟要使用原子弹的这一想法,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反应是什么呢?毛主席所说的美国的短板又是哪些呢?
在美国卷入朝鲜战场的初期,美国并没有在朝鲜战场上使用原子弹的想法,认为凭借着美国部队的实力就可以完全解决掉北朝鲜军队。但是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美国看到中国也有出兵的想法,于是在内部开始讨论起在朝鲜战场上使用原子弹的可能性,而杜鲁门也开始公开对中国发出核警告。
1950年11月,杜鲁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将采取一切有必要的措施来应对军事形势。”在被记者问道是否会使用原子弹时,杜鲁门回答说:“原子弹是我们的一种武器,在必要的时候我们会使用一切的武器。”同时在被记者问道使用原子弹是用来打击军事目标还是民用目标时,杜鲁门回答这要看战场上的军事指挥官决定。
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公开宣称美国正在考虑在朝鲜战场上对中国使用原子弹,并且暗示什么时候使用原子弹将由麦克阿瑟做决定。
在听到杜鲁门在记者会上的表态之后,麦克阿瑟大受鼓舞。他向美国参谋长联合议会提出要求赋予他使用原子弹的权力,同时他还向美国政府提供了一份名单,其中包括了北朝鲜和中国在内的26个军事基地和工业中心,希望美国政府能同意对这些目标进行核打击。
但是以杜鲁门为首的美国政府并不打算开启与中国的全面战争,杜鲁门尽管也敌视中国,但是他始终认为应该将与中国的战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能爆发全面的战争,美国现在的重心应该放在欧洲,不能因为与中国的小范围战争而改变的大的战略方向。因此,麦克阿瑟的提议就遭到了搁置。
朝鲜战争爆发后,朝鲜战场的局势成为了中美两国最为关注的问题。中国决定出兵后,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军展开了直接的对抗。
麦克阿瑟万万没想到,自己制定的圣诞节攻势,在面对中国军队时成了一个大笑话。原本预计在圣诞节之前结束战斗,可是在与中国志愿军战斗之后,短短一个月就伤亡3.6万多人,其中美军也损伤2.4万多人,麦克阿瑟也因此颜面扫地。
一系列的失败更让身为战场指挥官的麦克阿瑟恼怒,他认为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败归根结底是因为美国政府对他的限制,他再次向美国政府提议,派出B-29轰炸机携带原子弹,轰炸中国境内东北的空军机场和其他的军事目标,并且还要在中国和朝鲜的边境投放原子弹,形成一条放射带,彻底的截断中国和朝鲜之间的通道。
同时,麦克阿瑟还提议要将战火蔓延到中国境内,派出军队进攻中国,即使苏联出兵也在所不惜。
但是还没等到美国政府同意这个要求,美国的盟友首先坐不住了,时任英国首相的艾德礼亲自打电话给了杜鲁门,表明英国坚决反对美国对中国和朝鲜使用原子弹,同时法国、荷兰等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也纷纷致电杜鲁门,表示他们的强烈不满。
欧洲国家反应如此剧烈是因为美国在欧洲也部署了B-29轰炸机,一旦美国展开核战争,那么苏联很可能针对这些军事设施进行核打击,所以为了不替美国背黑锅,欧洲国家只能去大力制止美国使用原子弹的想法。
在这种情况之下,杜鲁门做出了不使用原子弹的声明,可还是秘密下令,将原子弹分解拆运到远东地区,并且安装在一艘航母上,随时准备对朝鲜地区进行核打击。
面对着麦克阿瑟和杜鲁门的原子弹威胁,北朝鲜领导人彻底坐不住了。金日成秘密乘坐飞机赶往北京去见毛主席,商讨朝鲜战场的对策。
其实对于美国原子弹的威胁,毛主席心里已经有了准备。
在1950年8月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就针对朝鲜问题说过:“仗打起来之后,有短打,也有长打,还有大打,美国要打原子弹,这个我们没有,我们还是要打手榴弹,但是面对原子弹我们也要有准备。”
在随后召开的召开的政府委员会上,毛主席指出了美国的长处与短板:
美国也是有着很多的困难的,内部意见不统一,外部也有一些国家反对。他们在军事上只有一个长处,那就是钢铁多,我跟国家在钢铁上比不过他们。但是他们还有三个短处,第一、战线拉得太长,他们不仅要在德国那里防备苏联,还要在朝鲜和我们打,这么长的战线,也会影响到美国。第二、运输线太远了,美国到朝鲜太远了,他们的补给和兵力输送没那么容易。第三、美国士兵的战斗力太弱,是不如德国、日本士兵的,所以美国不是无法战胜的。
随后毛主席还说:“中国打仗是打习惯了的,美国要是想打原子弹,那就让他打,他打他的,我们打我们的,美国打原子弹,我们就打手榴弹,抓住弱点,跟住他,最后打败他。”
毛主席的话可谓之鞭辟入里,一针见血的点明了我军和美军对比的弱点和优势,这也极大鼓舞了即将入朝参战的指战员们,给足了他们信心。
同时毛主席还指出,战争是由人做主导的,武器再好也是人的辅助工具,不能因为没有的武器好,有了原子弹我们就要惧怕他们,依靠着人民,我们可以凭借劣势的武器去战胜他们。
金日成到达北京之后,与毛主席进行了会面,将美国叫嚣着使用原子弹的担忧说了出来。毛主席一脸的淡然,对金日成说:“你不要怕,他们这只是吓唬我们,我们不吃这一套。”同时毛主席还指出来:“美国现在根本不想打一场核战争,苏联已经有了原子弹,不会怕他们的威胁。而且欧洲的国家也不会同意美国发动一场大的战争,除非是美国有信心凭借一个国家打败全世界。”
而事实也正如毛主席说的那样,美国现在根本不想、也没有能力去发动一场全面战争,但是前线指挥官麦克阿瑟却不这么想。
麦克阿瑟始终认为只要能够获得胜利,付出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为了战胜中国,他甚至愿意冒着引起世界大战的风险,这就使得麦克阿瑟在战略观念上与美国总统杜鲁门产生了根本性的矛盾。
同时,由于在二战中立下里赫赫战功,所以麦克阿瑟面对所有人都是趾高气扬的,就算是面对着杜鲁门也毫不收敛。面对一些不合他心意的政策,他不但不同意,还公开与美国政府唱反调,甚至威胁总统必须要接受他的意见。面对着麦克阿瑟的种种恶行,杜鲁门在已经怒不可遏,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才对其再三忍让。
1951年3月,杜鲁门决定要采取和谈的方式解决朝鲜半岛的争端,并且要求麦克阿瑟在接下来的行动中要保持克制,确保和谈能够顺利进行。
但是杜鲁门的这个决定完全不符合麦克阿瑟的构想,他还想着把更多的国家拖下水,这样他才能在战场上一展拳脚,同时还可以击溃中国,给他的战绩再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于是麦克阿瑟并没有去听从总统杜鲁门的指令,反而在次日回复到:“政府不应该限制我总司令的权利。”
并且他还在当月,未经过美国政府的同意,抢在杜鲁门之前发表了一项完全相反的声明,这不仅扰乱了美国政府的错略,而且还严重无视了美国总统,这种行为让杜鲁门再也无法忍受麦克阿瑟。
1951年4月10日,杜鲁门在记者招待会上发布了声明:“麦克阿瑟在一些问题上不能全心全意地支持美国政府和联合国的决策,所以决定撤销麦克阿瑟的一切职务,更换远东的统帅。”
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政府原本计划在发布声明之前将撤职的报告发送给麦克阿瑟,可是由于一些原因,麦克阿瑟并没有提前收到报告,而是听到广播之后才知道自己已经被撤职,他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广播中得到被撤职消息的将军。
在得知麦克阿瑟被撤职的消息后,中国人民很是兴奋,毛主席也在谈论此事时说:“麦克阿瑟的下台,是中朝人民抗美斗争的新胜利,也是世界人民防抗美国霸权侵略的一次胜利。”
而接替麦克阿瑟成为远东统帅的李奇微,在朝鲜战场上也没有创造出什么奇迹,只能靠着美军强大的火力与志愿军在三八线僵持。
从美国进入朝鲜战争开始,每次美军陷入了困境,杜鲁门都会考虑使用原子弹来破局,这种想法一直持续到他离开白宫。对中国进行核威胁也成为当时杜鲁门政府在面对朝鲜问题时的主要手段之一。
由于杜鲁门在任职总统期间,美国在朝鲜战场上不断失利,所以在1953年,杜鲁门卸任美国总统的职务,由艾森豪威尔接任。
毛主席也在这一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上说:“朝鲜战争要打多久就打多久,这个我们不去做决定,过去是由杜鲁门,现在是艾森豪威尔,将来不管是什么总统,他们想打多久就打多久,我们奉陪到底,一直打到完全胜利。”毛主席的话完全说明了中国并不怕美国的核威胁,只要是想打,中国就会坚持斗争下去。
1953年抗美援朝结束,中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面对着美国的强大火力和原子弹的威胁,中国志愿军奋勇作战,靠着不怕牺牲的精神成功战胜了美国侵略者。
毛主席在总结抗美援朝时说:“帝国主义侵略者应该已经明白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面对着侵略,我们就一定会打,而且会打到底。就算是敌人有再强大的武器也不怕,因为我们的人民是最勇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