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者考证《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认为太平公主名叫李令月。原本太平公主上面还有一个姐姐,武则天为争宠耍手段将其掐死,嫁祸于当时的皇后。于是,太平公主成为了,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唯一的女儿,公主中的公主,受到极度宠爱。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开远嫁吐蕃,开创了“和亲”的先例。到婚嫁年龄,吐蕃点名要太平公主嫁过去。武则天只得回应称,公主是道士,不嫁人的。为此,还煞有介事还修建了道观,招募了几个道士,作为“配套”,才敷衍过去。可见,唐高宗夫妻俩是非常疼爱这个女儿。
几年后,唐高宗夫妻俩竟然忽略了这个春心荡漾的女儿。直到太平公主穿着武官的礼服,等于是拐弯抹角地告诉父母,她要找驸马了。唐高宗为宝贝女儿选择的驸马,为亲妹妹城阳公主的幼子薛绍。为显示气派,薛家借来了当地的县衙作为婚馆;而唐高宗为女儿置办的车队,因太过庞大,以至于不得不将县城的城墙推到。
但武则天内心并不愿意将女儿许配给薛家,只是碍于高宗。婚后的太平公主,也扮演起贤妻良母的角色,为夫君生下两男两女。高宗驾崩后,并非政坛中人的薛绍,莫名其妙卷入了谋反的案子,饿死在狱中。
没有了高宗,武则天成为了大唐的“一姐”,很快为女儿张罗了堂侄武攸暨,作为新的女婿。史书记载:沉谨和厚,于时无忤。意思是好好先生,不从暴怒顶撞。尽管武攸暨是时已经有了夫人,也不是个事。武则天把自己的堂侄媳干掉了,为女儿腾“地方”。
史书记载太平公主“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前后句意思说太平公主是大脸盘,方正的额头(能漂亮吗?),后半句指的是,以薛绍之死作为分水岭,之后的呈现。来不及收拾后对薛绍的感情,便被母亲硬生生地逼着为另一男人成婚,太平公主也由此好像开了“慧”,从而热衷于参与政治,争夺权力的制高点,难怪武则天认为其类己。
标志性事件一:整死了薛怀义
这个原名为冯小宝的薛怀义,原本只是个天桥底卖大力丸的。高宗死后,太平公主知道母亲已经进入“虎狼之年”, 便将冯小宝推荐入宫,成为了武则天的男宠。为掩人耳目,冯小宝改名薛怀义,对外宣称是薛绍的侄子。
后来失宠的薛怀义,一则宣扬宫闱秘事,极大损害了武则天的形象;其次,当时仗着武则天的宠信,没少给薛绍气受。今非昔比的太平公主,决定主持“公道”。将薛怀义骗入宫中,埋伏好的几十为“大妈”,一拥而上,将其乱棍打死。
标志性事件二:整死了张易之兄弟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是高宗朝宰相张行成的族孙,也为太平公主推荐给母亲的男宠。仗着武则天的宠信,加之兄弟两出自名门望族,有着很强的政治活动能力,由此变得非常嚣张跋扈。
根据《旧唐书》记载,中宗还是太子之时,其长子李重润因私下议论二张专权。事发后,李重润连同武承嗣长子武延基,被一并处死。此外,太平公主的新情人司礼监高戬,也为张氏兄弟陷害致死。
公元705年,武则天已经年过八旬,耳不聪,目不明,任由张氏兄弟忽悠,严重威胁到了李氏、武氏集团的利益。为此,太平公主夫妇联合宰相,在东都洛阳利用禁军发动政变,诛杀了张氏兄弟。
标志性事件三:诛杀韦皇后母女
发动政变,也是出于太平公主对于母亲的不满。张氏兄弟死后,接着是逼迫武则天“退位”,由哥哥中宗复位。由此,太平公主更加煊赫,有所谓七个宰相“五出主门下”的说法,意思是说七个宰相有五个是太平公主的人;还曾经一度,大唐一年税收的20%,归太平公主挥霍。
只不过,中宗这个哥哥是个懦弱之人,不是皇后的对手。韦后以武则天为榜样,毒死了中宗,改立了李重茂做小皇帝。以为自己“开挂”的韦后,进一步想除掉相王李旦以及权欲熏天的太平公主。实力有限,李旦三子李隆基为救父亲,决定与姑母联手。双方一拍即合,于公元710年,发动政变,杀死了韦皇后、安乐公主母女,由相王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
当一切归于平静,与武则天有着很大相似的太平公主,开始不安分起来,开始有所谋略,积极准备力量,结党营私,企图夺权。太平公主对于睿宗立李隆基为太子,非常不满,甚至有让睿宗更换太子的打算。因为李隆基太能干,有魄力,还有兵权在手。为此,太平公主不仅在东宫安排耳目,还干涉李隆基处理的政务。
手心手背都是肉,睿宗只能居中调和,而李隆基也深感羽翼未丰,没有和姑母正面硬碰硬,慢慢积蓄力量。公元712年,睿宗传位给李隆基,是为唐玄宗。这下子,太平公主坐不住了,感到假以时日,玄宗必然拿自己开刀,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
太平公主先是指使宫人在玄宗饮食中下毒,未遂,于次年决定举兵,这一切玄宗都胸有成竹。在探知姑母举兵之日后,李隆基提前发难,命令羽林军将太平公主党羽李慈、萧至忠等人,一举拿下。最后,逼着自己的姑母在家中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