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王敦为何“清君侧”起兵?

2025年05月14日12:33:07 历史 1926

王敦其人


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王敦为何“清君侧”起兵? - 天天要闻

王敦,字处仲,出生于公元 266 年,琅琊临沂(今山东费县)人 ,是东晋时期极为重要的大臣与丞相,同时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治书侍御史王基之子,司徒王导的堂兄。他出身于顶级士族琅琊王氏,这个家族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中拥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王敦年少时便展现出不凡的气质,他眉目清秀,生性洒脱,能鉴别人才,还通晓《左氏春秋》,对清谈十分喜好,这种独特的气质和才学让他深得族兄王戎的赞赏。凭借自身的优势,王敦迎娶了襄城公主,被授予驸马都尉之职,由此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历任太子舍人、给事黄门侍郎等职。在西晋末年的政治动荡中,王敦积极参与其中,支持晋惠帝司马衷复位,因功被任命为广武将军、中书监等职。

后来,王敦与堂弟王导一起辅佐琅琊王司马睿镇守江东。在这个过程中,王敦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他出任左将军,率领军队平定了杜弢之乱,因战功赫赫被授予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职,爵封汉安侯。西晋灭亡后,王敦与王导等人共同拥戴司马睿于公元 318 年建立东晋,东晋建立后,王敦被任命为侍中、大将军、江州牧,成为东晋政权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东晋初期,形成了 “王与马,共天下” 的特殊政治局面。司马睿能够在江东建立东晋政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琅琊王氏的支持。王导在内掌管朝政,王敦在外手握兵权,琅琊王氏子弟遍布朝廷要职。当时有 “王与马,共天下” 的说法,形象地描绘了琅琊王氏与司马氏共同执掌东晋政权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既是琅琊王氏家族势力强大的体现,也是东晋初期政治形势的必然结果。在东晋政权建立初期,需要借助琅琊王氏这样的世家大族的力量来稳定局势,而琅琊王氏也希望通过支持司马睿来巩固自身的地位和利益 。

“清君侧” 之名

深层矛盾

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王敦为何“清君侧”起兵? - 天天要闻


东晋政权建立之初,琅琊王氏凭借其强大的家族势力和对司马睿的支持,在朝廷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形成了 “王与马,共天下” 的局面 。在这种局面下,司马睿虽然是皇帝,但实际权力却受到琅琊王氏的制约。王导作为王氏家族在朝廷中的代表,掌控着朝政大权,而王敦则手握重兵,镇守长江中游,对朝廷构成了巨大的军事威胁。这种权力结构的不平衡,使得东晋政权内部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从东晋的国家武装构成来看,地方武装力量在政治格局中起着关键作用。门阀士族要在朝廷中取得相应政治地位,除学问声望外,还需掌握地方武装。王敦身为大将军,都督六州军事,掌控长江中上游的军队,其军事力量足以对朝廷形成威慑。而司马睿作为皇帝,却无法完全掌控国家的军事力量,这让他深感皇权受到威胁。

此外,东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 九品中正制,也加剧了这种权力失衡。该制度注重人才的出身,使得门阀士族在官员选拔中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政治地位。琅琊王氏子弟通过九品中正制,轻易就能进入仕途,担任重要官职,这让司马睿难以安插自己的亲信,从而限制了皇权的施展。

导火索:权力失衡

随着东晋政权的逐渐稳定,司马睿开始意识到琅琊王氏的威胁,试图削弱王敦的权力,以加强皇权。他重用刘隗刁协等亲信,对王氏家族进行打压。刘隗和刁协都是司马睿的心腹,他们主张加强皇权,削弱士族势力,这与王敦为首的琅琊王氏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司马睿还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削弱王敦的权力。他将一些重要的军事职位和地方官职任命给非王氏家族的人,试图打破王氏家族对军事和地方的控制。在公元 321 年,司马睿以戴渊、刘隗出镇合肥淮阴,将所征发的兵卒全部分配给他们,名义上是抵御北方的后赵政权,但实际上是在防备王敦。

这些举措引起了王敦的强烈不满。王敦认为自己为东晋政权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受到司马睿的猜忌和打压,这让他感到愤怒和委屈。于是,他决定起兵反抗,以 “清君侧” 为名,讨伐刘隗和刁协,实则是为了争夺更大的权力。

起兵过程:势如破竹

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王敦为何“清君侧”起兵? - 天天要闻


公元 322 年,王敦在武昌起兵,以 “清君侧” 为名,向建康进军。他率领着两万精兵,顺江而下,迅速攻占了一些重要的城池。在起兵过程中,王敦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他深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引起其他势力的反对,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争取支持。

王敦先是试图联合一些地方势力,共同对抗司马睿。他派人联络湘州刺史司马承和梁州刺史甘卓,希望他们能够加入自己的阵营。然而,司马承坚决拒绝了王敦的邀请,他表示要忠于朝廷,反对王敦的叛乱行为。甘卓则犹豫不决,他一方面不想得罪王敦,另一方面又担心参与叛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最终,在王敦派去的说客乐道容的劝说下,甘卓决定和司马承一起勤王。乐道容对王敦反叛本就不满,于是劝甘卓袭击武昌,王敦得知后,急忙向甘卓求和,甘卓举棋不定,最终没有采取行动。

与此同时,刘隗、戴渊等人得知王敦起兵的消息后,迅速回到建康,与刁协一起组织军队进行抵抗。然而,他们的军队在面对王敦的精锐之师时,显得不堪一击。王敦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到了建康城下。

在攻打建康的过程中,王敦的军队遇到了石头城的抵抗。石头城是建康的重要屏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然而,王敦的谋士钱凤建议绕过晋军主力,直取建康,并认为石头城守将周札不愿为朝廷卖力,可劝其投降。王敦采纳了钱凤的建议,派人劝说周札。周札果然打开城门投降,王敦顺利进入建康。这一决策成为了王敦起兵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使得他能够迅速掌控局势。

控制朝政:大权独揽

王敦进入建康后,迅速掌控了朝政大权。他首先对朝廷官员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和任免,将那些反对自己的官员纷纷撤职或杀害,换上了自己的亲信。他杀了戴渊、周顗等忠臣,这些人都是东晋朝廷中的重要官员,他们的死使得朝廷内部人心惶惶。而尚书令刁协在逃跑途中被杀,丹阳尹刘隗则被迫投奔后赵。

王敦还对权力机构进行了改组,加强了自己对朝廷的控制。他自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此时的司马睿,虽然名义上还是皇帝,但实际上已经被王敦架空,成为了一个傀儡。他对王敦的行为感到愤怒和无奈,但却无力反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权力被王敦夺走。

王敦掌控朝政后,东晋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琅琊王氏的权势达到了巅峰,王氏子弟遍布朝廷要职,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司马氏的皇权则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东晋政权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影响与余波

王敦起兵控制朝政这一事件,对东晋政治格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东晋初期的政治权力结构,还引发了一系列后续的政治发展,使得东晋的政治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动荡。

王敦之乱让东晋朝廷与士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这场动乱使得东晋朝廷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也让士族们意识到,他们的利益和地位并非是绝对稳固的。在王敦之乱中,许多士族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得不选择支持或反对王敦,这导致了士族内部的分裂和对立。

王敦之乱还使得东晋朝廷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软弱无力暴露无遗,朝廷的权威和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由于王敦掌握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东晋朝廷在面对他的叛乱时,显得无能为力。这使得东晋朝廷在处理其他政治问题时,也变得更加谨慎和保守,不敢轻易采取强硬措施。

晋元帝司马睿在王敦控制朝政后,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无奈,最终忧愤而死。他的儿子司马绍继位,即晋明帝。晋明帝是一位有勇有谋的皇帝,他深知王敦对东晋政权的威胁,决心采取措施来应对。

晋明帝首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皇权,削弱琅琊王氏的势力。他重用庾亮温峤等亲信,让他们参与朝政,制衡琅琊王氏的权力。庾亮是明穆皇后庾文君的兄长,他出身于颍川庾氏,是当时的世家大族之一。温峤则是并州温氏的代表人物,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着出色的才能。晋明帝通过重用这些人,逐渐形成了一股能够与琅琊王氏相抗衡的力量。

晋明帝还积极联络其他地方势力,争取他们的支持。他与荆州刺史陶侃徐州刺史郗鉴等地方实力派建立了联系,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这些地方势力在王敦之乱中保持了中立或支持朝廷的态度,他们的支持为晋明帝平定王敦之乱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王敦在控制朝政后,并不满足于现状,他的野心逐渐膨胀,开始图谋篡位。然而,他的图谋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包括他的堂弟王导。王导虽然是琅琊王氏的重要人物,但他并不支持王敦篡位,他认为这样做会破坏东晋的政治稳定,损害琅琊王氏的利益。

在晋明帝的积极准备下,王敦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于是决定再次起兵反叛。太宁二年(公元 324 年),王敦以诛杀温峤等奸臣为名,再次举兵。他此时病势沉重不能领兵,便以王含为元帅,与钱凤、周抚等率五万大军向建康进发,并暗示钱凤等在破城后杀死司马绍。沈充亦于吴兴起兵,直趋建康 。

面对王敦的再次反叛,晋明帝毫不畏惧,他亲自率军迎战。他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战略战术,成功地击败了王敦的军队。晋明帝还利用王敦病重的消息,散布谣言,动摇了王敦军队的军心。最终,王敦在军中病逝,他的党羽王含、钱凤等人也被朝廷清剿,王敦之乱最终得以平定。

王敦之乱的平定,标志着东晋政权暂时摆脱了危机,司马氏的统治地位得到了巩固。然而,这场动乱也给东晋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使得东晋的国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此后,东晋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依然不断,政治局势依然动荡不安。

历史的回响

王敦以 “清君侧” 为名起兵并控制朝政这一事件,宛如一颗投入历史长河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对东晋乃至后世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不仅是东晋政治舞台上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角逐,更是理解东晋政治生态门阀制度以及皇权与士族关系的关键切入点。

从东晋当时的政治格局来看,王敦之乱打破了 “王与马,共天下” 的微妙平衡,使得东晋政权内部的矛盾更加尖锐化和复杂化。这一事件让东晋朝廷意识到,门阀士族的势力已经强大到足以威胁皇权的地步,必须采取措施来加以制衡。而对于士族们来说,王敦之乱也让他们认识到,在权力的争夺中,没有永远的胜利者,只有不断地调整策略,才能在政治的漩涡中生存下去。

从更长远的历史角度来看,王敦之乱为后世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让人们看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它也让我们思考,在一个政权中,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防止权力的过度集中,以避免类似的动乱再次发生。

王敦之乱虽然已经过去了近两千年,但它所蕴含的历史教训和启示,依然值得我们今天去深入研究和思考。它让我们明白,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故事,更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我们今天的现实,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来的挑战。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王敦为何“清君侧”起兵? - 天天要闻

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王敦为何“清君侧”起兵?

王敦其人王敦,字处仲,出生于公元 266 年,琅琊临沂(今山东费县)人 ,是东晋时期极为重要的大臣与丞相,同时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治书侍御史王基之子,司徒王导的堂兄。他出身于顶级士族琅琊王氏,这个家族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中拥有着极高的地位
赖清德粉饰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国台办批:背叛民族,令人不齿 - 天天要闻

赖清德粉饰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国台办批:背叛民族,令人不齿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14日午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主持本次新闻发布会。环球网记者:赖清德日前在台南参加八田与一纪念会时称,台湾与日本的感情不是只像朋友一样,是像家人一样。岛内舆论抨击其对日本殖民时期屠戮台湾民众的惨痛过去选择
八路军被日军囚于木笼,解手睡觉都在笼里,战士传奇越狱 - 天天要闻

八路军被日军囚于木笼,解手睡觉都在笼里,战士传奇越狱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六六鳞编辑|六六鳞前言1942年2月的一个漆黑夜晚,河北平西某日军战俘营内,一名被囚禁在不足两平方米木笼中
【三国季汉秘史250】铁壁霍弋:血火铸就的忠诚 - 天天要闻

【三国季汉秘史250】铁壁霍弋:血火铸就的忠诚

一、临危受命平永昌 建兴九年的雨季格外漫长,霍弋站在永昌郡城墙上,望着远处瘴气缭绕的哀牢山,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剑柄上的铜吞口。三日前收到的军报还揣在怀中——夷王孟获的族弟孟琰纠集三十七寨蛮兵,已切断通往滇池的盐铁要道。"参军大人,阎都督的援
从落魄到封侯:高适跌宕传奇的逆袭人生 - 天天要闻

从落魄到封侯:高适跌宕传奇的逆袭人生

在大唐的历史星空中,有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人生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史诗,充满了跌宕起伏与传奇色彩。他就是高适,一个从落魄底层一路拼搏至封侯高位的伟大诗人、军事家。落魄少年:名门之后的艰难求生公元704年,高适出生在渤海蓨县的一个曾经辉煌的
广东省原省长卢瑞华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广东省原省长卢瑞华同志逝世

卢瑞华同志遗像。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广东省委原副书记、广东省原省长卢瑞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3日16时18分在广州逝世,享年88岁。来源 | 南方日报编辑 | 饶欢 审读 | 张蕾二审 | 范锦桦三审 | 彭健q读特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