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有一个姓氏,只有3划,很少有人能够读对,你认识吗?

2020年04月29日17:32:02 历史 1884

每个人都有一个姓,无论是单姓还是复姓,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姓氏,它承载着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相信很多人知道《百家姓》这部书,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书,更是一块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姓氏是一个人的代号,它更是一个家族的代号,有时候两个相同姓氏的遇见了,也会说一句:“五百年前是一家”呢,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姓氏对于一个人是有着多大的意义。

《百家姓》有一个姓氏,只有3划,很少有人能够读对,你认识吗? - 天天要闻

很多人可能只是知道自己的姓氏,但是对自己姓氏的来源却并不清楚。每个姓氏的来源和发展的历史都是不尽相同的,最初姓氏的出现就是为了区分部落之间的关系,但是别小看这两个字,可是大有来路的,单是一个姓代表的是部落之间或者是部落内部的血缘关系,这是不能够随意改变的。

而氏是代表各个部落内部的各种分支,这是可以改变的。姓和氏是不能弄混的,因为在古代时候姓氏的来源多是以各个部落图腾,有的姓氏则是以地名起得,有的姓氏是以祖宗创建的功绩来命名的,就比如黄帝就叫轩辕氏,因为黄帝发明了车子,而轩辕正是车上的那个轮子的意思,所以黄帝所叫的轩辕氏就是以此来的。

《百家姓》有一个姓氏,只有3划,很少有人能够读对,你认识吗? - 天天要闻

上古时期有八个比较著名的姓氏,这八个姓氏就是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八个比较大的部落,比较有趣的是这八个最古老的姓都是女字旁的,这是因为当时是母系社会,后来随着父系社会的发展,姓与氏慢慢开始融合,慢慢的发展出了其他的姓氏,姬姓就是其中之一,黄帝也是姓姬的。中国有很多的姓氏其实就是从姬这个姓演化而来的,这也是为什么黄帝被称为是人文始祖。据有关资料考证,我国现有的姓氏,有四百多个姓氏是从姬姓演化而来的,今天的《百家姓》中有很多都是由此而来的。

我国的姓氏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有了将近一万个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姓氏都被收录在《百家姓》里了。就比如曹操的操,也是一个姓氏,但是《百家姓》这本书里并没有这个姓氏。有传说是在三国时期的时候,在三家归晋之时,曹魏政权倒台,落入司马家的追杀之中,为了躲避这种整天提心吊胆的生活,后来都改姓操姓,也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日后相见时能够好相认。

《百家姓》有一个姓氏,只有3划,很少有人能够读对,你认识吗? - 天天要闻

《百家姓》里有很多我们都是知道的,比如现如今的全国姓氏最多的王,紧随其后的张,以及《百家姓》中排第一位的李,都是我们所熟知的。经过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姓氏,其中还是有我们的不认识的,甚至有的姓氏尽管只有简单的三划,但是出现在你眼前的时候,你却不一定能够正确地读出来,这个姓氏比较特殊,它看起来并不像一个完整的汉字,更像是一个偏旁部首,只是汉字的一部分。这个姓氏就是彡姓,这么显示出来你肯定感觉很诧异,这是一个姓氏吗?是的,而且不用怀疑,它是一个姓氏。

《百家姓》有一个姓氏,只有3划,很少有人能够读对,你认识吗? - 天天要闻

相信很多人都没有见过这个字,因为在现在的书中很难再见到这个字了,甚至能用手写出来,都不一定能够用手机或者电脑打出来。不过作为一个偏旁部首来说,可以说是见怪不怪了,因为很多字都带有这个偏旁部首,比如:须字。

《百家姓》有一个姓氏,只有3划,很少有人能够读对,你认识吗? - 天天要闻

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能够正确地读出来,因为它有好几个读音,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字而不是作为姓氏的时候,它读作“shan”是一声的,但是当它作为一个姓氏的时候,它就读作“xian”读三声或者是“shan”读三声,以后见到了可不再能读错了。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 天天要闻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立狮脑山巅,望太行云烟。那座座峰峦如同无言的丰碑,铭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峥嵘岁月、不朽功勋。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正在山西阳泉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为粉碎...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 天天要闻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他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了解当地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等情况。 阳泉狮脑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直指苍穹 不远处,...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 天天要闻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焚烧秸秆,常被误认为是千年传统,实则是现代农业的“时代病”。古人用秸秆,少有“一烧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万种智慧。 从《齐民要术》到《陈旉农书》,从堆肥还田到修筑屋舍,秸秆在古人的手中,是滋养农田的肥料,是遮风挡雨的材料,是饲养牲畜的食粮。焚烧秸秆,绝非古人首要的选择,而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人们...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 天天要闻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血与火的14年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无数国人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奉献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在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是对日战事最多、最惨烈的正面战场之一。当时全省人口3000万,征募的兵...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 天天要闻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高志凯和他那句“在恒河画一条线”的说法都火了。有网友还提议,这条线未来就应该叫“高志凯线”。印度人听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条线的由来高志凯是一位智库学者,他所说的画一条线,实际上是针对臭名昭著的麦克马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 天天要闻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公元 105 年,东汉宫廷宦官蔡伦将一批质地轻薄的 “新纸” 呈给汉和帝。谁也未曾料到,这看似寻常的发明,会成为撬动中华文明进程的杠杆。在此之前,竹简笨重如石,绢帛贵比黄金,知识的传播被牢牢锁在少数人的书架上。
梅国强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梅国强同志逝世

湖北中医药大学7月7日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伤寒学泰斗、国医大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湖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梅国强同志因病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