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以强悍著称,而强悍的背后除了有超强的国力做基础,更重要的是大汉王朝人才济济,猛将如云,“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霸气十足的豪言就是对汉朝国力强劲和兵多将广的最好诠释。
在汉朝的能臣武将中,除了那些有开国之功的文贵武勋,其他声名赫赫的有功之臣也枚不胜举,比如有“帝国双璧”之称的卫青、霍去病,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李广,有投笔从戎,威震远域的班超,以及治军严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等等。然而,在将星璀璨的大汉王朝,还有一位文韬武略,才智过人的文武全才,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少有人提及,他就是“死灰复燃”的韩安国。
如果不是因为《汉武大帝》这部电视剧的缘故,许多人估计都不知道汉朝还有韩安国这类的人物,在这部电视剧中,涉及韩安国的戏份虽然不多,但是也基本将韩安国一生之中主要的功绩给轻描淡写的表达出来了。比如韩安国参与平定七国之乱,抵御吴楚叛军、出谋划策,解决帝王嫌隙、统帅三军,设计伏击匈奴等等,以电视剧的演绎为引子,再去了解历史上真正的韩安国,就会发现他真的是一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治世之才!
老成持重,抵御吴楚叛军,声名远扬
韩安国是睢阳人,他自幼就博览群书,后来专攻《韩非子》和杂家学说,博采众长,而睢阳在当时是梁国的地盘,等他学成以后,就到梁王麾下做官,深受梁王器重。
在他侍奉梁王期间,汉朝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刘启的中央政权岌岌可危,作为汉景帝的亲弟弟,梁王刘武挺身而出,承担起了阻击叛军的重任,而正是这个机会让韩安国从此脱颖而出。
当吴楚联军进攻到梁国之地,遭到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由于梁国是进攻长安的战略要地,所以,吴楚联军为了拿下梁国,不顾一切的轮番攻城,猛攻之下的梁国眼看就抵挡不住,梁王便向汉景帝紧急求助,但是当时担任平叛主帅的周亚夫从全局考虑,希望在梁国拖住叛军主力的同时,伺机切断叛军的补给线,然后击溃叛军,并没有直接增兵去救援梁国,即便汉景帝下令都没用。
眼看求助无果,无奈之下的梁王开始任用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御敌将军,准备做最后的殊死抵抗,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念支撑下,韩安国和张羽两人紧密配合,张羽原本就是带兵之人,所以他在前线率军御敌作战,而韩安国作为一个文臣,老成持重,就在后方运筹帷幄,坚守城池。
《史记》记载“张羽力战,安国持重”,最终,在他们两人一攻一守的通力配合之下,梁国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也成功的顶住了叛军的猛烈攻击,久攻不下的叛军无奈之下只能调转方向转攻其他地方,平叛形势就此出现转机,而韩安国和张羽二人也因为御敌之功,从此声名远扬。
深明大义,化解帝、王嫌隙,忠心耿耿
在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以后,朝廷论功行赏,梁王刘武因为御敌功劳极大,加上他和汉景帝兄弟两人的感情本来就很好,而且梁王作为窦太后的小儿子,也深得窦太后喜爱,所以,汉景帝封赏给梁王许多天子才能用的东西,比如车驾、旌旗仪仗等,在这种巨大的荣宠之中,梁王就开始迷失自我,肆意僭越,出入的排场堪比天子。
汉景帝知道梁王的僭越行为以后,就很生气,窦太后知道以后,也对梁王的行为不满意,并准备责罚梁王的出格行为,作为梁使的韩安国知道以后,就很紧张,于是就想尽各种办法去化解梁王的这次危机。
由于正在气头上的汉景帝和窦太后都不愿意见梁使,韩安国就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先去找了馆陶长公主,言辞诚恳的向馆陶公主说明了皇帝和太后对梁王的误解,韩安国细数了梁王的功劳,然后指出梁王出行用皇帝所赏赐的车驾仪仗,僭越臣子的本分,用天子的排场,都是出于彰显皇帝和太后对他的喜爱,从而让母子和兄弟之间的亲情更加欢洽,并没有任何不臣之心。
馆陶公主将韩安国的话如数告诉窦太后,窦太后知道她误解了梁王,于是很高兴把这些内容转达给汉景帝,汉景帝也消除了对梁王的芥蒂,从此以后,梁王与皇帝和太后的感情更加的深厚了,这都是韩安国的功劳。
后来,梁王听信羊胜、公孙诡的谗言,要求他向汉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并且杀害了朝廷派来的大臣袁盎,当汉景帝派人来调查的时候,梁王刘武将他二人隐匿在王府,导致朝廷派来的人一直没有搜捕到二人。韩安国知道以后,感觉到后果很严重,于是就找到梁王,用太上皇刘太公与高祖刘劝邦、景帝刘启与废太子临江王刘荣的关系为例,劝谏他不要对皇位有非分之想,并且告诫他“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现在有太后罩着你,等太后不在,谁还能罩着你?梁王听完以后恍然大悟,自觉的交出了羊胜、公孙诡二人,才化解了这场政治危机。
韩安国深明大义,两次挽救皇室关系,避免了同室操戈的悲剧发生,于公于私都忠心耿耿,深得皇帝、太后和梁王的器重,他的舞台也从诸侯国,走向了中央政权。
审时度势,有勇有谋,尽显百家之长
等到汉武帝的时候,韩安国通过贿赂国舅爷田蚡的方式,在中央政权立足脚跟。在他担任御史大夫的时候,匈奴派人来汉朝请求和亲,朝中官员针对和亲的事宜,分为两派,以大行王恢为首的主战派,希望发兵攻打匈奴,彻底的解决匈奴问题,以韩安国为代表的主和派,他们认为目前还不是打仗的最佳时机,希望通过和亲来换取和平。
韩安国认为即便派兵去攻打他们,汉军千里奔袭,等到战场也人困马乏,而匈奴人强马壮,汉军很难取得胜利,就算打赢了也不一定能控制住他们的百姓,不如和亲来换取和平发展的机会,针对韩安国对待这次和亲的态度,《史记》有详细的记载:
“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彊,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彊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汉武帝听完韩安国的观点之后,感觉很有道理,于是决定暂时隐忍,同意与匈奴和亲。
如果说因为韩安国在这次和亲问题上的主和态度,就认为他是一个怯懦的主和派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在有合适的对匈奴作战的时机时,他就成为了一位坚定的主战派。
在马邑设计围剿匈奴的行动中,他就担任了统军的主将,李广、公孙贺、王恢等名将都在他的麾下,在这场行动中,原本要诱惑匈奴大军进去汉军设好的伏击圈,但是因为疏忽,诱敌之计被匈奴单于看穿,于是率军退去,静待时机的韩安国见匈奴一直没有动静,就改变了原来的作战方案,率军出击,可等到汉军追到边塞,眼看实在追不上了,也撤了回来。
这次伏击战虽然一无所获,但是也足以证明韩安国审时度势的能力,面对匈奴问题,他没有拘泥于简单的主战或者主和,而是有勇有谋,该和就和,能战则战,他的战略思维尽显诸子百家之所长。
因伤憾失丞相之位,黯然谢幕
汉武帝的丞相田蚡死后,在筛选丞相人选的时候,韩安国以其超众的才能成为不二的人选,汉武帝也决定任用他为丞相。
但是,天意弄人,在他给汉武帝引导车驾的时候,从马车上摔了下来,跌跛了脚,而汉武帝又不可能任用一个坡脚的官员作为威严的丞相,所以,韩安国也因此与丞相之位失之交臂。
在卫青、霍去病等一干年轻将领崛起之后,年老的韩安国也逐渐被汉武帝冷落,退居幕后,远离朝廷,最终闷闷不乐,忧郁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