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中国收到一则急电,苏联在急电中表示:
急需100万中国人,赶赴西伯利亚。
奇怪的是,这群人到了西伯利亚之后,再也不见踪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些人究竟去了哪里?
苏联要中国工人干什么?
一、劳动力极度短缺
借钱是因为缺钱。
借人自然也是因为缺人。
五十年代的苏联真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全体国民众志成城、工业基础十分雄厚、军事实力无可匹敌,却唯独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去开疆拓土!
当然,这里说的开疆拓土并非是侵略他国,而是建设苏联面积广袤却无比荒芜的东部地区。
其中缘由也不难理解,要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可是欧洲战场上的顶梁柱。
为了挡住纳粹德国统一欧洲、称霸世界的企图,上千万苏联人义无反顾的扛枪上阵、保家卫国。
然而,战争前期的情况人尽皆知,苏德两国的实力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
德国那边装备精良、兵员素质极高,再加上所向睥睨的“闪电战”战术,局势基本就是一边倒。
短短几个月时间,德军的钢铁洪流就深入苏联腹地,后续,他们更是直接杀进了首都莫斯科,以及门户重镇斯大林格勒。
当时,距离德国彻底灭亡苏联只差一步之遥,可以说,也就是凛冬降临,超低温的寒冬挡住了他们的脚步,外加之苏联红军在亡国灭种的危险下拼死抵抗,否则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话虽如此,为了赶走侵略者,苏联方面亦是伤亡惨重,据不完全统计,自苏德战争开始到结束,共有两千六百多万苏联军民壮烈牺牲,除此之外还有一千八百多万不同程度的伤员。
而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恐怖如斯的结论,那就是苏联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生的男性人口中,有超过百分之八十死在了战场上,再加上失去劳动能力的一部分人,几乎整整一代人都被打光了!
换而言之,在战争结束后,苏联境内剩下的全都是老弱病残,以及妇女儿童,在严重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这让他们该怎样建设国家、怎样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呢?
要知道,之所以苏联的轻工业一直落后,军事、高精端科技却独领风骚,并不是国家侧重点的问题,而是他们也无能为力。
类似食品加工、小商品制造这种产业,往往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作为支撑,说白了就是人口密集型产业,人太少根本撑不起来,再加上气候、资源、战略等等问题,这才造就了苏联有那么多飞机坦克,孩子们却买不起一个玩具汽车、吃不起面包牛奶的窘境。
饭都吃不起又何谈国家强大呢?这一点苏联高层早就意识到了,没办法,为了恢复人口,政府层面便出台了各种“奇葩政策”。
例如降低结婚年龄、给二胎、三胎家庭发放高额补贴、赋予非婚生子与婚生子同等的继承权和受教育权、一旦离婚孩子归女方所有,方便男性继续生育等等等等。
更有甚者,为了弥补男性数量不足的情况,苏联政府还直接批准了本国女性与日本战俘通婚生育的政策。
林林总总,算得上是无所不用其极,虽然效果还不错,可问题也很显著。
哪怕短期内的苏联妇女全都怀孕了,且一年一胎,想让这些新生儿成为劳动力,最起码也要花费十八年,远水解不了近渴,当下苏联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依旧得不到缓解。
无奈,苏联只好把主意打到了我国头上,开口就找我国要100万工人,对此,我国会不会同意?
二、目标对准中国
一场二战,打的苏联死伤一整代人,现生又来不及,无可奈何之下,苏联只好将目标对准了遥远东方的盟友,也就是刚刚打赢朝鲜战争的新中国。
当时中国的情况其实并没比苏联好到哪去。
自近代以来,华夏大地上几乎每一年、每一天都在打仗,列强入侵、农民起义、民主革命、军阀混战、日寇侵华、国共内战,再加上一打十七的朝鲜战争,中国人民的死伤并不比苏联少。
只是咱们的人口基数大,这才只是伤筋,还未达到“动骨”的程度。
可战之兵仍有千万,劳动力不说上亿也差不多了,外加之彼时的中苏关系亲如一家,苏联没少给我们支援科学家、工程师、资金、技术,可谓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在时任领导人赫鲁晓夫看来,朝我们借个百十万人应该并不费事。
为此,仅在1954年9月底,趁着新中国成立五周年的契机,赫鲁晓夫亲自来到了中国访问,期间,他便向毛主席提出了这个请求,希望咱们能够“借给”苏联一百万人,前去西伯利亚地区支援开发建设。
一百万人,这对于中国国情来说虽然不算过分,却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不仅如此,当时的中国亦是百废待兴,这些劳动力若是放在国内同样能创造巨大价值,毛主席说不犹豫肯定是假的。
除此之外,在他老人家看来,此举的坏处还有不少,例如拉低中国人民的“档次”,让世界各国将中国人视为廉价劳动力,还有让无数家庭承受相思之苦等等。
这一桩桩一件件,不可能只让一个人说了算,因此,很快党中央和毛主席就开始征求起了各地政府、工人代表的意见,而幸运的是,一听说能为国家挣外汇,自己既能拿到不菲的收入,还能学习苏联先进的生产经验后,绝大多数工人都没说二话点头答应。
有了国人支持,那么下一步就好办了,国家开始认真考虑赴苏劳工的各种问题,先是决定分批,首批人数定在了八万,随即,中苏双方又展开了多番磋商,最终定下了中苏工人同工同酬、工人可以将工资、商品寄回国内等等一系列规定。
双方对此都很满意,而1955年夏,第一批中国工人亦是满怀信心踏上了征程。
差不多一个月,这些工人就陆陆续续抵达了西伯利亚,起初他们说不害怕是假的,生怕会遭到苏联人的虐待、打压。
可事实证明他们着实是想多了。
苏方对中国工人的态度很好,在食物方面,各种罐头、面包、肉蛋奶一应俱全,虽然有些口味上的差距,但营养还是很丰富的。
不仅如此,后来接到反映的苏联相关部门还特地雇佣了几名会做中餐的厨师,这诚意绝对够用了。
在生活方面,这些企业和部门同样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每周都有好几次的文娱活动,工人的宿舍都是宽敞的四人间,里面有暖气、有热水壶,每层都有厨房、浴室、卫生间、烘干室,再加上厂区附近的医院、商店、邮局,这小日子怎叫一个惬意了得。
每天的工作时长严格限制在八小时以内,下班后,苏方不会干涉中国工人们的去向,他们可以去图书馆看书看报、可以去棋牌室打扑克下棋,甚至还可以拿着单位免费发放的票据去电影院、俱乐部。
与同时期国内的情况相比,工人们在苏联的生活可谓是相当滋润了。
不过话虽如此,烦恼还是有一些的,除了想家之外,中国工人最大的困扰就是分工问题。
本以为是前来学技术的,没想到苏联方面给他们分配的却尽是体力劳动,例如板砖、砌墙、挖掘、装卸等等,根本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一些人本想抱怨,奈何语言不通又人在屋檐下,这才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
对此,苏联人很是满意,但他们显然是太低估劳动人民的智慧了。
随着工作环境渐渐熟悉,大家伙干活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本职工作完事后,工人们就会去车间“偷师学艺”,一来二去也学会了不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不仅如此,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工人还获得了苏联女工的芳心,他们不但会光明正大的谈恋爱,在领导上级的批准下,领证结婚的都不在少数。
这也难怪,谁让苏联女多男少、肉多狼少呢?勤劳本分、踏踏实实的中国男人可比酗酒成性的斯拉夫爷们强多了。
林林总总,中苏两国的这次合作还是十分顺利的,你情我愿,一个填补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一个既赚到了钱又学到了技术,甚至还抱得美人归,按理来说,援建计划也该继续实施下去才对。
但任谁也没想到的是,正当中国方面的代表抵达莫斯科,准备与苏方商议下一批招工人员的派遣问题之际,苏联人竟然直接翻了脸,简而言之就一句话,他们不打算继续招工了,这又是怎么回事?
苏联究竟发生了什么?
三、为啥叫停?
中国工人赴西伯利亚援建,能赚钱还能学技术,本来待得好好的,不料苏方却突然毁约。
当听到苏联谈判人员的话后,中方代表顿时一脸懵,还是直到后续他们才渐渐了解到了内情,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第一,邀请中国工人赴西伯利亚援建一事其实并非苏联政府的意思,而是赫鲁晓夫的一时兴起,是他个人的想法。
本来若只是几千几万人,苏中央也就不和他计较了,可如今百万国人即将启程,事情闹大之后不开会讨论肯定不行。
第二,就在开会讨论期间,不少苏联高层亦是坦露了自身的担忧,在他们看来,西伯利亚是需要建设不假,可若是让这么多中国人过来帮忙,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简而言之,他们正是害怕西伯利亚变得“中国化”,今后恐有脱离苏联、归属中国的风险。
这也难怪,要知道这片土地曾几何时确实是咱们的领土,尤其是外东北,更是近代才被沙俄巧取豪夺抢来的,争议一直都有,只是碍于两国的盟友关系这才始终没有搬到台面上来,若是民心所向,未来的事情还真不好说。
第三,这也和中苏关系的演变有关。
在斯大林时期,两国的确是亲如一家,苏联是真心实意的帮助我们,新中国也愿意承认他们老大哥的地位,可自打赫鲁晓夫上台后情况就不同了。
此人的心胸极其狭隘,在他看来,中国就是在占苏联的便宜,全然忽略了中国为此付出的代价,例如遭受美西方的孤立、制裁,轻工业制品、原材料的输送等等。
而这次的“招工事件”便是证明,在赫鲁晓夫眼中,这就是一场交易,是中国还债的开始。
对于他的想法,党中央和毛主席亦是心知肚明,两国关系在这时其实就已经出现了裂痕,只是谁也没有挑明罢了。
但在第一批赴苏劳工的反馈下,赫鲁晓夫却发现了一件令他十分不爽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在这场交易中,苏联居然又成了“吃亏”的那个。
各种待遇都是最好的,中国工人又学技术又赚外汇,甚至还娶了许多苏联姑娘为妻,这让他如何能够接受呢?
三者合一,苏联方面很快就坐不住了,为了杜绝“威胁”,也为了“及时止损”,他们这才赶忙叫停了下一阶段援建的准备工作,当然并不是明面上说,只是背地里拖慢了进度,后续中方亦是明白了他们的意思,最终该计划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至于那第一批赶赴西伯利亚援建的中国工人,在合同期满后也大多回到了国内,只剩下一少部分无牵无挂的,又或是在当地娶妻生子的留了下来。
明明是双赢的局面,却硬是因为苏联人的谨小慎微、小肚鸡肠搞成了这幅模样,如此结局也当真是令人惋惜不已。
不过也幸亏该计划没有继续实施,否则等到后续两国关系彻底破裂,这一百万人的下场可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