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Мясников В. С. Договорными статьями утвердили: 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ая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ой границы XVII–XX вв. — М.: Наука, 1996. — 542 с.
【喀尔喀部分王公曾向俄国寻求军事援助以对抗准噶尔,但沙皇政府因西伯利亚兵力有限,未能提供实质性支持……】
17世纪初期,喀尔喀蒙古分为三大汗部: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和车臣汗部,各部虽名义上承认察哈尔蒙古林丹汗的权威,但实际上处于半独立状态。1634年林丹汗败亡后,喀尔喀诸部面临准噶尔汗国的威胁,最终在1688年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的进攻下溃败。
俄国学者指出,喀尔喀蒙古的归附清朝并非完全自愿,而是迫于准噶尔的军事压力。1691年,康熙皇帝在多伦诺尔会盟上正式接受喀尔喀三部的归顺,确立清朝对喀尔喀的宗主权。清廷采取盟旗制度(хошууная система),将喀尔喀纳入外藩蒙古体系,同时保留其世袭贵族(如土谢图汗、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特权,以维持稳定。
Е. М. Залкинд认为,清廷对喀尔喀的统治具有间接性,主要通过宗教控制,扶持藏传佛教(格鲁派),确立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Богдо-гэгэн)为喀尔喀最高宗教领袖,同时限制其政治权力。军事驻防:在库伦(今乌兰巴托)设立驻防大臣,监督喀尔喀事务,防止其与准噶尔或俄国结盟。此外,通过朝贡贸易和边境互市(如恰克图贸易)加强经济联系,减少喀尔喀对俄国的依赖。
17世纪,俄国探险队如伊凡·佩特林、瓦西里·波雅尔科夫已进入贝加尔湖地区,并与喀尔喀蒙古人接触。1655年,俄国在色楞格斯克(Селенгинск)建立要塞,试图拉拢喀尔喀贵族。
喀尔喀部分王公曾向俄国寻求军事援助以对抗准噶尔,但沙皇政府因西伯利亚兵力有限,未能提供实质性支持。尽管如此,俄国仍通过贸易和东正教传教活动扩大影响力。
1727年,清俄签订《恰克图条约》(Кяхтинский договор),正式划定两国在中亚的边界:确认贝加尔湖以南(布里亚特地区)归俄国,喀尔喀蒙古归清朝。设立恰克图(Кяхта)为贸易口岸,成为18—19世纪中俄贸易的重要枢纽。
俄国学者认为,该条约使清朝暂时巩固了对喀尔喀的主权,但俄国并未放弃对该地区的长期战略目标,而是通过经济和文化手段维持影响力。
到了19世纪中叶,清帝国在一系列战争中遭受重创,对边疆的控制力下降。喀尔喀蒙古贵族开始寻求更大的自治权,甚至暗中与俄国接触,部分喀尔喀王公对清廷的赋税和兵役政策不满。
19世纪末,俄国加速向远东扩张,喀尔喀蒙古成为其战略目标之一。俄国通过以下方式增强影响力。俄商垄断库伦的茶叶、皮毛贸易,使喀尔喀经济逐渐依赖俄国市场。俄国军官如格里高利·谢苗诺夫训练蒙古骑兵,为未来的独立运动做准备。在《中俄密约》和《辛丑条约》后,俄国进一步要求清廷承认蒙古的特殊地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喀尔喀蒙古贵族在俄国的支持下宣布独立,成立“博克多汗国”(Богдо-ханская Монголия)。俄国学者(如А. В. Бурдуков)认为,这一事件是“俄国地缘政治的胜利”,但也埋下了20世纪中俄(苏)在蒙古问题上的长期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