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林冲、鲁智深,他们的官职到底谁更高?武松是都头,林冲被叫作教头,鲁智深则是提辖,这仨名号听起来都挺唬人,可要是真掰开了揉碎了比一比,谁能站上最高的那级台阶?
答案可能不像表面那么简单,甚至还藏着点让人意外的门道。
说到这三位好汉的结局,估计你也早有耳闻,他们最后都没能在官场上混下去,全都投奔了梁山。
武松因为替兄报仇,手刃西门庆和潘金莲,成了官府的通缉犯;林冲被高俅那帮人陷害,丢了职位不说,还差点连命都搭进去;鲁智深则是自己太莽,闯了大祸,官职再高也保不住他。
这结局听着挺唏嘘,可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仨在官场失意之前,到底谁的地位更硬,谁的权力更大?
是靠打虎扬名的武松,还是顶着“八十万禁军教头”名头的林冲,还是横行地方的鲁智深?这问题不光关乎面子,更能让人看清当时社会的真面目。
梁山上的日子虽然痛快,但在那之前,他们仨可都是体制里的人。武松在阳谷县当都头,林冲在东京守禁军,鲁智深在地方上做提辖。
他们从官场到江湖的转变,不光是个人命运的起伏,还跟宋朝那套复杂的官制脱不开干系。想知道谁的官职最高,咱们得先搞清楚,他们的职位背后,到底藏着多少真材实料。
先把镜头拉回到宋朝那会儿。宋代的官场,可不像咱们现在想得那么简单。赵匡胤当了皇帝后,怕武将造反,搞了个“杯酒释兵权”,从那以后,文官就成了朝廷的宝贝,武官只能靠边站。
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北宋末年,到了宋徽宗那会儿,武将的日子更不好过。朝廷还弄了个元丰改制,把地方的权力收得死死的,中央的禁军成了金疙瘩,地方上的军队只能吃灰。这么一来,武松、林冲、鲁智深的官职,就得看他们在哪儿混,又管着啥事儿。
宋朝的官制还有个特点,分“官”和“吏”两种。官是中央任命的,得有正经出身;吏是地方上的小角色,干活多,地位低。
这区别可不小,直接决定了你说话有没有分量。明白了这点,咱们再来看这三位好汉的官职,就有谱了。
先说武松。他在景阳冈打虎出了名,阳谷县的县令一高兴,给他封了个都头。都头是啥?说白了,就是县里的治安队长,手底下管几个衙役,抓抓小偷,维持个秩序。听起来不咋地,可武松愣是靠着打虎的威风,在阳谷县混得风生水起。恶霸不敢惹他,老百姓也敬他三分,这影响力可不是随便哪个都头能有的。
但你要是细琢磨,都头这职位还真不咋滴。为啥?因为它压根儿不算正经的官,只是县令随手给的差事,属于“吏”那档次。宋朝的吏,地位低得可怜,干的是苦活累活,上面一句话就能撤了你。
武松的都头,说到底就是个基层小头目,靠的是个人本事撑场面,真要论官职的含金量,实在拿不出手。
不过话说回来,他能在这么个小位置上闯出名堂,也挺让人佩服的。你说是不是,英雄有时候还真不看官职大小?
再看看林冲。他顶着“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名号,听着就比武松高了好几档。禁军是宋朝的精锐部队,驻扎在东京,归中央直管,林冲能在那儿当教头,怎么看都该是个大人物。可惜啊,这名头听着响,里子却没那么硬。
首先,林冲不是禁军的总教头,只是负责教枪棒的教头之一。禁军里还有教射箭、教骑马的,上面还有个总教头管着。
林冲的职责,就是教士兵耍几招武艺,实战啥的基本轮不上他。再者,“八十万禁军”这数字水分不小。
宋朝早年禁军确实挺多,可到了王安石变法那会儿,兵力缩水得厉害,林冲在的时候,怕是连一半都不到。这么一来,“八十万禁军教头”就有点虚张声势了。
更要命的是,教头这活儿压根儿不在官制里头,属于军队里的临时工。没品级,没实权,遇到高俅那样的权贵,只能低头受气。
林冲被逼得家破人亡,还不是因为这职位太鸡肋?说白了,他是中央单位里的小角色,名头好听,实际权力还不如武松在阳谷县来得痛快。你觉不觉得,这里面有点讽刺的味道?
最后轮到鲁智深。他是提辖,全名叫“提辖兵甲盗贼公事”,听着就比前两位正统。这是个地方上的武官,品级大概在六品到七品之间,虽然不算顶高,但好歹是中央任命的正经官。提辖管啥?管地方的军队训练,还要抓贼,比武松的治安队长和林冲的武术教练加起来都硬气。
鲁智深在地方上,那可是横着走的主儿。他打死镇关西那么大的事儿,朝廷都没敢动他,为啥?因为提辖这官职有底气,直接对知府负责,县令管不着。
跟武松和林冲比,鲁智深的权力范围大得多,地位也稳得多。这还不算他那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搁在提辖这位置上,真是如虎添翼。
可你知道吗?即便提辖这么硬,鲁智深还是没能在官场混下去。为啥?宋朝重文轻武,武官再牛也比不上文官,再加上他自己莽撞,迟早得出事儿。这不,最后还是上了梁山。
比来比去,这仨人的官职高低算是清楚了。鲁智深的提辖最高,毕竟是正经官,有品级有权力;林冲的教头次之,名头响但实权小;武松的都头垫底,连官都算不上。
不过这排名背后,还有更深的门道。宋朝的官场,重文轻武、中央压地方,武松在基层、林冲在禁军、鲁智深在地方,他们的职位高低,其实也反映了当时权力分布的现实。
但官职高低,真能决定这仨人的价值吗?武松靠勇猛闯出一片天,林冲用沉稳撑起半边梁山,鲁智深凭豪气聚拢一帮兄弟。
他们在官场失意,却在梁山找到了自己的舞台。这不正是《水浒传》想告诉咱们的吗?官场再风光,也比不上内心的那股子正义和胆量。
说到这儿,你可能也看出来了,这三位好汉的官职高低,跟他们的结局其实没啥直接关系。武松的都头虽小,却让他名扬四方;林冲的教头虽虚,却挡不住他的坚韧;鲁智深的提辖虽硬,也没拦住他走上江湖路。他们仨从官场到梁山,靠的不是官职,而是骨子里的那股劲儿。
宋朝那会儿,官场腐败,权贵横行,法律形同虚设,像他们这样的人,想靠官职出头,太难了。武松替兄报仇,林冲被逼无奈,鲁智深仗义出手,他们的选择,都是对这世道的一种反抗。
梁山不是他们的失败,而是另一种开始。在那儿,他们不用看谁的脸色,只凭本事说话,这才是英雄该有的样子。
聊到这儿,咱们不妨再想想,官职高低对这三位英雄来说,到底重不重要?鲁智深是提辖,权力最大,可他没用这官职干啥坏事儿;林冲是教头,憋屈半辈子,却从没放弃底线;武松是都头,小人物一个,却活得比谁都硬气。他们的故事,不光是官职的比拼,更是对人性的考验。
你说呢?要是搁在现在,这三位好汉谁会混得更好?是鲁智深的硬实力,还是林冲的低调稳重,还是武松的草根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