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林海雪原》轰动全国,罗荣桓拍板作者:回部队,授上校军衔

2025年05月12日22:54:03 历史 1290

1957《林海雪原》轰动全国,罗荣桓拍板作者:回部队,授上校军衔 - 天天要闻

1957年,一本书叫《林海雪原》的文学作品横空出世,全国上下都被它的内容给震住了。这本书的作者曲波,原本是个普普通通的工厂工人,结果因为这本书一炮而红,连大领导罗荣桓都亲自点名,说这么有才的人得回部队去,还给他授了个上校军衔。

1957《林海雪原》轰动全国,罗荣桓拍板作者:回部队,授上校军衔 - 天天要闻

《林海雪原》1957年一出版,那是真火得不行。首印5万册,三天就卖光了,北京各大书店门口全是排长队的。后来又加印20万册扔到市场上,还是供不应求。这书为啥这么受欢迎?原因其实不复杂。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老百姓刚从战乱苦日子走出来,心里头那股子站起来了的劲儿特别足。

这时候《林海雪原》讲的是剿匪的真实故事,里头有血有肉,打仗的紧张感、英雄的豪气,都让大家觉得特别过瘾。尤其是那个年代,全国人民都憋着一股干劲儿,想看看过去是怎么打出来的江山,这书正好戳中了大家的心窝子。

再说内容,这书讲的是1946到1947年东北剿匪的事儿。曲波带着小分队在林海雪原里跟土匪斗智斗勇,最后把那些欺压百姓的家伙全收拾了。故事里还有杨子荣智取威虎山、活捉座山雕的经典情节,后来改成戏剧啥的,老百姓一看就觉得带劲儿。

那时候没啥娱乐,书里的英雄形象就成了大家茶余饭后聊天的热门话题。收音机里评书一播,胡同里听的人都竖大拇指,老作家老舍都夸:“这故事老百姓看得懂!”所以这书火,不是靠炒作,是真有那个时代的力量在里头。

1957《林海雪原》轰动全国,罗荣桓拍板作者:回部队,授上校军衔 - 天天要闻

曲波这人,背景一点儿也不高大上。1923年,他生在山东黄县,也就是现在的龙口市,家里是地地道道的农民。13岁那年,家里穷得供不起他读书,他就辍学回家种地。不过这小子从小就爱听故事,三国、水浒、岳飞的事儿,他干完活就凑到大人堆里听,记性还特别好,回家就记在本子上。这习惯后来帮了他大忙,写《林海雪原》的时候,那些细节全靠小时候攒下来的底子。

1957《林海雪原》轰动全国,罗荣桓拍板作者:回部队,授上校军衔 - 天天要闻

1938年,日本鬼子打到山东,曲波15岁,眼看着家乡被糟蹋,他坐不住了,直接跑去参军。跟着部队,他从一个普通小兵干起,慢慢入了党,还当上了文化教员。那时候打仗苦,他却凭着一股子劲儿,升到了指导员、干事,最后成了指挥官。抗战打得凶,他见多了英雄壮举,也吃了不少苦,身上那股硬气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东北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国民党拉着部队和土匪想把共产党挤出去,我军只能在林海雪原里跟敌人周旋。1946年冬天,曲波带着小分队去了牡丹江,零下40度的天气里,他们跟土匪打了整整一年多。72场仗下来,土匪全被收拾干净。这段经历太硬核了,后来就成了《林海雪原》的素材。

1957《林海雪原》轰动全国,罗荣桓拍板作者:回部队,授上校军衔 - 天天要闻

1947年剿匪结束,曲波的队伍编进了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他又跟着部队参加了辽沈战役,打仗的时候受了重伤,右腿落下了残疾。新中国成立后,他先是在安东海军学校干了一阵子,1950年被调到沈阳机车车辆厂当工人。这时候他脱下军装,拄着拐杖,天天在一线干活,七年没歇过。

不过到了1955年冬天,他老想起当年剿匪的事儿,觉得这段历史得记下来。那年冬夜,他下定决心开始写书。白天上班,晚上就在仓库里拿旧本子写,怕吵着家里人,还用被子罩着灯。写了两年后,《林海雪原》终于完稿,1957年出版,没想到一下就火遍全国。

1957《林海雪原》轰动全国,罗荣桓拍板作者:回部队,授上校军衔 - 天天要闻

书火了,曲波在厂里成了名人,可他一点没飘,照常上班,记者来采访他还笑着推辞,说自己就是个业余爱好者。工厂领导看他这么有才,想让他少干点活专心写作,他还不干,说不能搞特殊。这事儿传到罗荣桓耳朵里,这位老首长一看书,觉得曲波不是一般人,立马拍板:“这样的人才得回部队,他的战场在这儿。”

1963年,曲波真被调回部队,进了总政创作室,还授了上校军衔。他报到那天,向罗荣桓敬了个军礼,说:“我永远是拿枪的战士!”这句不是啥漂亮话,是他真心觉得自己属于部队。回到部队后,他没停下创作,后续还写了《山呼海啸》《桥隆飙》等作品,一辈子都在用笔记录那段历史。

1957《林海雪原》轰动全国,罗荣桓拍板作者:回部队,授上校军衔 - 天天要闻

《林海雪原》不光是一本书,它还带着那个年代的精神。新中国刚起来时,老百姓苦惯了,突然看到这么硬气的故事,心里那股自豪感一下就起来了。书里讲的剿匪,是真事儿,曲波自己经历过的,没半点水分。杨子荣活捉座山雕的事儿,后来改成《智取威虎山》的戏,全国人民都爱看,说明这故事真抓人。

再说曲波这个人,从农民到军人,再到作家,他没啥背景,全靠自己拼出来的。写书的时候,他在工厂干活,条件多苦都没抱怨过,最后还回了部队接着干。这人身上有股子韧劲儿,特别实在。罗荣桓看中的,不光是他的才华,还有他那份对部队、对国家的真心。

1957《林海雪原》轰动全国,罗荣桓拍板作者:回部队,授上校军衔 - 天天要闻

回部队后,曲波住进北京什刹海边上的筒子楼,每天步行上下班。1960年代,《智取威虎山》开始排练,他还去剧组帮忙,特意要求杨子荣的演员得会山东话,说得接地气才像真的。他这人就这样,干啥都讲究个实打实。

1957《林海雪原》轰动全国,罗荣桓拍板作者:回部队,授上校军衔 - 天天要闻

2002年,曲波79岁那年病了,住进医院还接着写东西。他让家人把军装挂在床头,护士想收起来他还不乐意,说这是老首长给他的战袍。那年6月,他走了,一辈子没变过初心。

曲波和《林海雪原》这事儿,搁现在看也挺有意思。那时候的人,苦日子过惯了,却有股子拼劲儿,曲波从种地的小孩儿到剿匪英雄,再到写书感动全国,全程没靠啥捷径。现在生活好了,有些人反倒没那股劲儿了,老想着崇洋媚外。其实看看曲波这辈子,咱就知道,历史里那些真事儿,比啥都带劲儿。读读这些,比追星强多了,能让人心里有点底气。

1957《林海雪原》轰动全国,罗荣桓拍板作者:回部队,授上校军衔 - 天天要闻

总的来说,1957年《林海雪原》火了,不是偶然。曲波用自己的经历写出了那个年代的味儿,罗荣桓让他回部队,也是看准了他骨子里的那股子战士精神。这书、这人,都是咱民族站起来时的一个缩影,挺值得琢磨的。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从马尾海战与镇南关大捷的战场看清朝的中法战争 - 天天要闻

从马尾海战与镇南关大捷的战场看清朝的中法战争

19世纪80年代,法国加速对越南的殖民扩张,挑战了清朝对越南的传统宗主权。中法战争(1883-1885年)由此爆发,战火从越南蔓延至中国广西和福建沿海。这场战争不仅是中西军事力量的较量,也是清朝洋务运动成效的一次检验。
《王国之泪》2年了,有些遗憾终于将实现! - 天天要闻

《王国之泪》2年了,有些遗憾终于将实现!

一晃《塞尔达传说 王国之泪》都已经发售整整2年了。尽管许多玩家认为《王国之泪》的体验不如《旷野之息》,已经没有了当年初见《旷野之息》的惊艳感,但《王国之泪》在玩法交互上带来的突破也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本作仍然留下了不少遗憾,这其中,有些即将得到补完,也有的或许会成为下一部作品的创新基石。随着《旷野之息》...
韩国学者:整个西伯利亚地区5500年以来都属于古中国核心领土 - 天天要闻

韩国学者:整个西伯利亚地区5500年以来都属于古中国核心领土

5500年前,约公元前3500年,正值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境内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早期农业文明开始繁荣。与此同时,西伯利亚地区也出现了如乌斯特米尔文化等史前文化。这些文化在技术和器物上显示出一定的相似性,例如陶器的制作工艺,暗示了可能的交流或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退休教授陈生玺逝世 享年93岁 - 天天要闻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退休教授陈生玺逝世 享年93岁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天津5月12日电 (记者 孙玲玲)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12日发布的讣告,民盟天津市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退休教授陈生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1日21时26分在天津逝世,享年93岁。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