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真的不能理发吗?答案来了!

2025年02月17日06:42:10 历史 1149

在我国很多地方流传着“正月不理发”的说法,正月真的不能理发吗?这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古人和头发之间还有哪些趣事?今天就跟着河大卫一起,揭开 “正月不理发” 背后的神秘面纱!

正月真的不能理发吗?答案来了! - 天天要闻

理不理发,与“舅舅”无关

正月为什么不能理发?

A. 腊月已经理过了

B. 保护舅舅

C. 天气寒冷易着凉

上面三个答案,你会选择哪个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俗学家刘魁立在《开讲啦》节目中曾给出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解释:过年时,人们需要理发、洗澡、换新衣,把包含 “旧” 含义的物件舍弃掉,因此往往在腊月就要剪头发。“过年的仪式感包含着我们的许多期盼,我们把自己的生活翻了一页,而新的一页等于一个新的开始。”

也就是说,正月不理发,并不是因为什么神秘的禁忌,而是因为腊月已经完成了理发等“除旧迎新”的仪式,正月自然也就不需要再理发了。

正月真的不能理发吗?答案来了! - 天天要闻

那么,“正月剃头死舅舅”或“正月理发死舅舅”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对此,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秘书长唐志强解释,有一种观点是,清军入关后,清政府颁布了“剃发”诏书,招致一部分人强烈反对,不愿意剃发,慢慢出现了正月不剃头是“思旧”的说法,后来以讹传讹,变成了“正月剃头死舅舅”。

然而,这一说法背后,并没有靠谱科学依据。就和“筷掉一只,有人请吃”,“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等俗语一样,是人们对于相关社会现象的解读。

正月真的不能理发吗?答案来了! - 天天要闻

古人有多重视头发?

事实上,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头发十分看重。从成年礼上的束发加冠,到婚礼中的结发同心,它参与了无数人生大事,还和孝道、礼仪、身份紧紧绑在一起。头发可不只是几缕发丝,而是文化的象征、情感的寄托,饱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1.礼制与孝道观念

在古代,礼制观念深入人心,头发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孝经》中就提到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深刻地体现了古人对头发的敬重。在他们看来,保护好自己的头发,就是践行孝道的开始。

三国演义》中,曹操行军时,为了保护百姓的庄稼,下令士兵不得践踏麦田,否则斩首。结果曹操自己的马受惊踏入了麦田,他本想自刎谢罪,在众人的劝阻下,他割发代首,以表示自己对军令的尊重和对错误的惩罚。可见头发在古人心中的重要性。

正月真的不能理发吗?答案来了! - 天天要闻

2.身份的象征

在古代,头发可以用作身份的象征,比如说“总角”“垂髫”代指儿童,“黄发”代指老年人,为亲人服丧时,男“括发”、女扎“髽”(zhuā)。除了文献之外,考古实物更直观地反映了头发对身份辨认的作用。秦兵马俑的7000多个兵俑,每个发型都不同,据考证,发髻在后头的兵俑身份最低,发髻在头左上角的身份高一级,更高一级的在右上角。

正月真的不能理发吗?答案来了! - 天天要闻

不仅如此,头发的多少也被用作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国语・晋语九》载:“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要当贤人,得满足五个条件,首要条件竟然是“美鬓长大”,即长发美髯,身材高大,其次是射箭、驾车、脚力、辩才等素质。

古人甚至还会为了美观而戴假发。《诗经》就曾写道:“被之僮僮”,大意是女子为参与祭祀活动而精心装扮,佩戴繁复庄重的首饰(或假发)以体现对礼仪的重视。

春秋时期,戴假发成为一种风尚,《周礼·天官》记载,西汉时期只有王后、君夫人这样的贵族女性才有资格佩戴假发,大家熟知的辛追夫人就是一位“假发达人”。

正月真的不能理发吗?答案来了! - 天天要闻

3.婚姻与文化的标志

头发在古代还是婚姻的重要标志,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合卺酒,又称交杯酒。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束在一起,“结发夫妻” 一词由此而来。

头发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传达着古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敬畏。在《诗经》中,有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的诗句,描绘了一位女子因为思念远方的丈夫,无心梳洗,头发像飞蓬一样散乱,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深情。又如李白的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头发在这里成为了情感的寄托。

正月真的不能理发吗?答案来了! - 天天要闻

古人也有“脱发”的烦恼

脱发并非现代人的专利,古人也深受其扰。杜甫的名作《春望》中,不仅有对安史之乱的悲痛揪心,还隐藏了一个生活烦恼——他脱发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头发越来越少,发簪都快插不住了。

白居易曾作诗三首《感发落》《嗟发落》《叹发落》,感叹头发掉落,甚至尝试用一年只洗一次头的方式来防脱发,“乃至头上发,经年方一沐。沐稀发苦落,一沐仍半秃。”然而这个方法收效甚微,他只好写下 “随梳落去何须惜,不落终须变作丝”。

陆游也未能幸免,在诗中多次提及脱发,“脱发纷满梳,衰颜不堪照”,头发纷纷掉落,满梳子都是,看着衰老的容颜,满心惆怅;“壮心已与年俱逝,脱发应无术可栽”,感慨壮志已随岁月消逝,脱发了也无计可施。

正月真的不能理发吗?答案来了! - 天天要闻

古人防脱发小妙招之“洗护”

在养护头发方面,古人采用了许多天然材料和传统方法。《本草纲目》曾记载,侧柏叶可“烧取汁涂头,黑润鬓发”,如今,用侧柏叶煮水洗头防脱发的方法仍在使用。

还有用马鬃和其他中药材熬制成的马鬃膏,也是古人的护发良方。三国时期的曹丕就曾受脱发困扰,使用马鬃膏后,脱发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

古人防脱发小妙招之“梳头”

除了使用天然材料,古人还非常注重头发的日常保养。他们认为梳头不仅是一种美容手段,更是一种养生保健方法。古人不经常用水洗头,而代之以梳头时用篦子篦头,用齿锯细密的篦子,从头皮开始梳理到发梢,可以篦掉头皮屑、污垢,甚至虱子,去污止痒。

正月真的不能理发吗?答案来了! - 天天要闻

苏轼就曾因脱发烦恼,听从名医建议,坚持早晚梳头,一段时间后,头发不再脱落,还长出了新发,他激动地吟道 “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入霜蓬根。”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梳头不仅是一种美容手段,更是一种养生保健方法,有助于毛细血管扩张,加快新陈代谢,起到健脑益发的作用。跨越数千年历史长河,古人对头发的精心呵护与独特审美,映射出中华民族对美的永恒追求。

你被古人的护发智慧吸引了吗?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头发的

有趣习俗和冷知识?

快到评论区留言分享吧~

综合自央视一套央视网人民论坛网中国新闻网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鲁慕迅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鲁慕迅同志逝世

湖北省文联鲁慕迅同志治丧小组5月9日发布讣告,湖北省文联离休干部、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一级美术师鲁慕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8日凌晨2时在深圳不幸逝世,享年98 岁。
上海话在香港地位高,跟他们密切相关! - 天天要闻

上海话在香港地位高,跟他们密切相关!

文 | 极耳在香港娱乐圈摸爬滚打近六十年的汪明荃早已成为粤语流行音乐代表性人物之一,不过侬晓得伐,伊原来还是地地道道上海人。五一假期在上海举办“DIVA演唱会”的阿姐,一张嘴就是地道上海话。而这也是78岁的她首次回到家乡上海举办个人演唱会。当天的演唱会,阿姐诚意十足,除了换造型,全程没有下场。她唱了《勇敢的...
成汤:旷古仁君的形象 - 天天要闻

成汤:旷古仁君的形象

建立一个延续五百多年的王朝,商的开国君主必定上膺天命,获得了天神授予的合法性。推翻了延续数百年的夏王朝,商的君主必然下顺民心,得到了民众拥护的正当性。而真正赢得民心的,只能是仁慈,而不是武力。在很多后代的文献中,成汤被描绘成一位体恤民众、宽
二战胜利80周年 走进纳粹德国投降的历史现场 - 天天要闻

二战胜利80周年 走进纳粹德国投降的历史现场

1945年5月8日24时,法西斯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开始生效时,由于时差原因,地处柏林以西的美、英、法等国还是5月8日的下午或晚上,而位于柏林以东的苏联等国,已经是5月9日。因此欧洲各国将5....
中国历史上三个最成功的商人,最后都散尽家财,无一得到善终 - 天天要闻

中国历史上三个最成功的商人,最后都散尽家财,无一得到善终

中国历史上有一些著名商人,有部分符合散尽家财且未得善终的情况,以下列举三位比较典型的: 吕不韦: 生平事迹:战国末年卫国商人,他以“奇货可居”闻名,通过扶持秦异人(后改名子楚)登上秦王之位,自己也官至秦国丞相,权倾一时。在执政期间,他组织编
【史志论坛】以彭州市为例浅谈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 ‖程爽 - 天天要闻

【史志论坛】以彭州市为例浅谈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 ‖程爽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本文载《巴蜀史志》2024年第6期聚地方人才 育方志硕果以彭州市为例浅谈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程 爽地方志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民族文脉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地方志部门作为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的主要部门,在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随...
【史学争鸣】多重视角下的绵阳“周原说”‖宋翔 - 天天要闻

【史学争鸣】多重视角下的绵阳“周原说”‖宋翔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多重视角下的绵阳“周原说”宋 翔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周原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之一。传统观点认为周原位于今陕西关中地区,然而,综合水文地理、自然资源、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线索,可提出另一种可能:周原的地理位置或许并非局限于传统认知中的陕西岐山周原,而是涵盖了今四川绵阳一带。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