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川不成军”:四川人为何被称为中国最有血性的群体?

2025年02月09日16:53:03 历史 1780

“无川不成军”:四川人为何被称为中国最有血性的群体? - 天天要闻

四川人的血性从何而来?

别看今天的四川有近一亿人口,但真正的“纯血”四川人其实少得可怜。为什么呢?因为历史上,四川人几乎被打光了。每当国家危难之际,四川人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

宋代,蒙古铁骑横扫中原,朝廷都跑了,唯有四川人死守故土,宁死不降。这场仗打了整整60年,1300万川人,最后只剩下不到80万。虽然最终未能改变命运,但他们的不屈精神,让敌人付出了惨痛代价。

到了明朝末年,满清入关,全国再次陷入动荡。这一次,又是四川人站了出来,誓死不降。从1644年到1776年,四川人抵抗了整整一百多年。刚繁衍到600万的川人,最后只剩下不到10万。几乎全省殉国,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深深烙在了四川人的骨子里。

“无川不成军”:四川人为何被称为中国最有血性的群体? - 天天要闻

近代史中的川军:350万人出川抗日

到了1937年,中华民族再次面临外敌入侵。这一次,350万川人出川抗日。什么概念?十户人家,九户无儿郎。川军穿着草鞋,千里行军,奔赴前线。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川军的伤亡率高达20%,但被俘虏的比例却极低。为什么?因为川军打起仗来,真的是玩命的。

日本没打到四川,四川人就主动出击了。出去350多万人,回来的只有10多万人。这种牺牲,让人心疼到落泪。川军宁死不降的精神,几乎刻进了他们的DNA

“无川不成军”:四川人为何被称为中国最有血性的群体? - 天天要闻

川军的血性:日军都怕

在日军的记载中,川军的评价只有四个字:英勇无敌。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日军最怕遇见的,恐怕就是川军了。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川军的血性,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他们那种“宁死不降”的骨气上。

20%的伤亡率,不是川军内部的比较,而是全国范围内的占比。川军的牺牲,远超其他地区。宁死不屈的比例,占到总人数的3%。这种数据,足以说明川军的血性。

“无川不成军”:四川人为何被称为中国最有血性的群体? - 天天要闻

四川人的血性:骨子里的不屈

有人说,四川人是最有血性的群体。这话不假。从宋代到近代,四川人总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他们的血性,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骨子里的不屈。

“无川不成军”,这句话不仅是对川军的赞美,更是对四川人血性的总结。四川人的血性,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他们那种“宁死不降”的精神上。

“无川不成军”:四川人为何被称为中国最有血性的群体? - 天天要闻

四川人的血性:今天的意义

前段时间,网上有人问:“如果国家发生战争,中国人还敢上吗?”我可以告诉你,四川人绝对第一个上,而且上的人数也绝对最多。这种血性,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骨子里的不屈。

四川人的血性,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四川不灭,华夏不亡”,这句话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无川不成军”:四川人为何被称为中国最有血性的群体? - 天天要闻

四川人的血性,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骨子里的不屈。从宋代到近代,四川人总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他们的血性,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他们那种“宁死不降”的精神上。

“无川不成军”,这句话不仅是对川军的赞美,更是对四川人血性的总结。四川人的血性,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二战胜利80周年 走进纳粹德国投降的历史现场 - 天天要闻

二战胜利80周年 走进纳粹德国投降的历史现场

1945年5月8日24时,法西斯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开始生效时,由于时差原因,地处柏林以西的美、英、法等国还是5月8日的下午或晚上,而位于柏林以东的苏联等国,已经是5月9日。因此欧洲各国将5....
中国历史上三个最成功的商人,最后都散尽家财,无一得到善终 - 天天要闻

中国历史上三个最成功的商人,最后都散尽家财,无一得到善终

中国历史上有一些著名商人,有部分符合散尽家财且未得善终的情况,以下列举三位比较典型的: 吕不韦: 生平事迹:战国末年卫国商人,他以“奇货可居”闻名,通过扶持秦异人(后改名子楚)登上秦王之位,自己也官至秦国丞相,权倾一时。在执政期间,他组织编
【史志论坛】以彭州市为例浅谈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 ‖程爽 - 天天要闻

【史志论坛】以彭州市为例浅谈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 ‖程爽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本文载《巴蜀史志》2024年第6期聚地方人才 育方志硕果以彭州市为例浅谈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程 爽地方志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民族文脉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地方志部门作为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的主要部门,在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随...
【史学争鸣】多重视角下的绵阳“周原说”‖宋翔 - 天天要闻

【史学争鸣】多重视角下的绵阳“周原说”‖宋翔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多重视角下的绵阳“周原说”宋 翔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周原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之一。传统观点认为周原位于今陕西关中地区,然而,综合水文地理、自然资源、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线索,可提出另一种可能:周原的地理位置或许并非局限于传统认知中的陕西岐山周原,而是涵盖了今四川绵阳一带。绵阳...
古代乐制与戏曲研究的新视角——黎国韬《古代教坊与文学艺术研究》序 - 天天要闻

古代乐制与戏曲研究的新视角——黎国韬《古代教坊与文学艺术研究》序

□吴承学黎国韬教授所著《古代教坊与文学艺术研究》一书收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将在中华书局出版,请我写序。为了撰写序言,我重新阅读了国韬各种著述,并且大致了解了相关学科的学术史。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发了一些回忆与感想。壹1990年,我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到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国韬1992年考...
“情感中心”: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随札 - 天天要闻

“情感中心”: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随札

□李成晴一1925年,六十一岁的茹经老人唐文治在《自订年谱》中反思道:余向主道德教育,迨阅历世变,始悟性情教育为尤急。到了翌年,唐文治在《<南洋大学三十周年纪念征文集>序》一文又重提性情教育的新定位:“故夫有真性情,而后有真学问、真事业。余向主道德教育,及今思之,与其为道德高远浑噩之谈,毋宁言性情教育悱恻...
铭记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中国人 - 天天要闻

铭记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中国人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那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自由与奴役的殊死战斗中,中国与50多个国家的人民同仇敌忾、英勇战斗,并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势力。
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现在可以“亲身经历” - 天天要闻

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现在可以“亲身经历”

VR展《转折·从头越》体验效果。受访者供图 戴上VR头显,“穿越”至90年前,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拉开序幕。 “突破4道封锁线时,每到一次封锁线,就有墙从天而降,飞机从后往前掠过,结合音效,压迫感很强。在战斗场景中,我们在掩体中穿行,还有互动可以帮边上的战士取弹药箱。建模很真,被炮弹砸的时候,我忍不住晃动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