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逝世,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追忆:他的经历让学生受益匪浅

2025年02月07日21:20:30 历史 3390

2月6日,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这位隐姓埋名多年,全身心投入核潜艇研制的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

“早在1990年,黄老就在我们华科的露天电影院为几千名学生作过报告,讲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将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的经历,这让很多学生受益匪浅,印象深刻。”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教授赵耀回忆。

研制团队的“三面镜子”

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原海丰县),祖籍广东省揭阳市,曾用名黄绍强,取“旭日荣华”中的二字,改名“黄旭华”。

1945年至1949年,黄旭华就读于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宣誓时,他说:“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成为研制团队人员之一。

造核潜艇谈何容易。上世纪50年代末,赫鲁晓夫访华时傲慢地表示:“核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毛泽东则回应:“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也坚定了黄旭华要终身投入核潜艇事业。

早些年,大家对核潜艇认识不够,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把核反应堆安到常规潜艇上就是核潜艇。大家搜罗国外浩瀚的报道和保密极高的核潜艇相关资料,拼凑出核潜艇的概貌。“我们用放大镜去找,找出它的疑点;再用显微镜扩大,晓得它的内容;再用自己的知识,用‘照妖镜’鉴别真假。”黄旭华所说的“三面镜子”,映照出研制团队工作的艰辛。

在第一代核潜艇研制过程中,黄旭华运用系统论思想,坚持“在综合上发展就是创新”“综合出尖端”的科研设计思路,大力倡导常规技术系统集成的科学设计理念,与第一代核潜艇其他总师等密切协作,带领科研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共同攻克了核潜艇研制的七大关键技术——史称“七朵金花”。

30年“人间蒸发”

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研制核潜艇,保守工作秘密,黄旭华30年没有回家,如同“人间蒸发”,将满腔热血和智慧付诸中国核潜艇事业。

在2016年中央电视台的《开讲啦》栏目中,他提到,1958年他从上海调到北京,走前领导只是告诉他,去北京出差是帮助工作。他行李都没带,一到北京,他就留了下来开展工作,父母多次写信问他在北京哪个单位、干什么工作,他一直闭口不答。

在节目中,他说自己的小女儿从小想让他带她去中山公园划船,但一直都没实现。偶尔回家一趟,三个女儿给父亲开玩笑说:“爸爸,您又回家‘出差’了。”妻子跟孩子们解释,因为父亲是客家人,回家是来“做客的”。

妻子李世英,与黄旭华同在一个单位。“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旭华也表示很爱自己的妻子、母亲和女儿。但他也直言不讳,”我更爱核潜艇,更爱国家。我此生没有虚度,无怨无悔。”

1970年12月26日,凝结了黄旭华和众多研制人员心血的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1988年4月,我国一代两型核潜艇深潜试验,年过花甲的黄旭华以总设计师的身份登艇亲自参与深潜。试验结果证明,一代核潜艇的设计、建造都达到了预期,中国人民海军潜艇史上首个深潜纪录由此诞生。

出艇后,黄旭华即兴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一生勤俭朴实、甘于奉献

1990年,经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学生记者团采写,华中理工大学周报刊登了对黄旭华院士来校作报告的报道。当时,由于保密需要,黄旭华院士没有使用真实姓名,而是化名“黄旭东”。

据华中科技大学消息,此次稿件的采写者、该校第三届学生记者团团长、管理学院1987级校友陈劲表示,后来自己到上海工作之后,每次参与校友会活动时,常常听到校友提起黄旭华院士当年来校讲座的场景。

黄旭华逝世,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追忆:他的经历让学生受益匪浅 - 天天要闻

1990年,黄旭华赴华中理工大学作报告的新闻报道。华中科技大学供图

1999年,受时任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朱玉泉和校长周济的委托,时任交通学院院长的赵耀邀请黄旭华院士担任当时交通学院名誉院长(原华中工学院船海系、现华中科技大学船海学院)。

在和黄旭华院士的接触中,赵耀也亲身感受着这位科学巨匠对科研的专注和对待后辈的亲切。

“当时,中国的舰船事业正处在新世纪高速发展的关键节点,黄老来学院和全体教师、研究生和学生多次座谈交流,对国内外舰船发展的趋势以及关注点给出预测,为学院学科建设凝聚方向给予了重要指导。黄老勉励我们要瞄准国家发展前沿,不断提升科研水平。这也让我一生受用。”赵耀说。

2019年,黄旭华荣获共和国勋章,获评“最美奋斗者”称号。他曾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这份光荣属于核潜艇战线的每一员。”

2020年,黄旭华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800万元。在回武汉的路上,黄旭华就考虑这笔奖金该如何更好使用。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介绍,黄旭华同志的一生,是勤俭朴实、甘于奉献的一生。他时刻关心国家科技事业、核潜艇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自己的奖金逾2000万元。

其中,他捐资1100万元设立的“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着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他多次到大中小学作报告、作科普,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宣讲核潜艇精神,在武昌区中山路小学设立“黄旭华院士科技教育中心”,勉励青少年爱党爱国、学好本领、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以色列学者发出警示:下一个屠杀犹太人的,极有可能是美国 - 天天要闻

以色列学者发出警示:下一个屠杀犹太人的,极有可能是美国

前言说到犹太人,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的暴行,以及现在正在中东到处点燃战火的犹太人国家,以色列。而就在2025年初,以色列的学者在电视访谈中,谈起了犹太人被屠杀一事。只不过他所说的并非是二战时期德国对犹太人的屠杀,而是
史记.丁继超传 - 天天要闻

史记.丁继超传

《史记.丁继超传》文/卷风丁继超生前戎装照丁公继超,字冠群,生于民国十六年,山东峄县六区丁庄村人,乃运河支队之英勇战士也。少时家贫,祖父丁文庭父亲丁广友皆目不识丁,生计维艰。年六岁,常随祖母母亲放牛割草拾柴,时有荒年,掘野菜以充饥。
专访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韩鼎:解码商代“龙图腾” - 天天要闻

专访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韩鼎:解码商代“龙图腾”

6月28日,一场关于“龙腾大邑商”的学术沙龙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韩鼎以考古学家的严谨与美术史家的敏锐,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解码青铜器与玉器上的龙纹密码,揭开商代龙形象的神秘面纱。活动间隙,韩鼎教授接受了正观新闻记者专访,从龙与饕餮共存的礼制密码,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遂宁市船山区委书记段勇被查 - 天天要闻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遂宁市船山区委书记段勇被查

遂宁市船山区委书记段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四川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段勇简历段勇,男,汉族,1976年12月生,四川蓬溪人,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1996年9月参加工作,199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9月至2001年12月,先后在蓬溪县蓬南镇政府、遂宁市纪委监察局工作;2001年12月至2007年12月,历任...
中国东极“鱼经济” - 天天要闻

中国东极“鱼经济”

新华社哈尔滨7月2日电 题:中国东极“鱼经济”新华社记者 戴锦镕在中国大陆最东端的抚远市,东极鱼市里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唤醒了城市的清晨。抚远原名“伊力噶”,赫哲语意为“金色的鱼滩”,这里地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两大水系交汇处。这座被誉为“华夏东极”的边境小城,正书写着中国“鱼经济”的生动样本。绿色无污染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