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变冷,上海历史建筑纷纷穿上毛衣?万物可拟人,情感诉求还是流量焦虑?

2024年12月19日15:30:30 历史 2786

天气变冷,上海历史建筑纷纷穿上毛衣?万物可拟人,情感诉求还是流量焦虑? - 天天要闻

随着气温进一步下跌,裹上毛衣的除了街头行色匆匆的路人,还有各式各样的历史建筑和城市地标——

最近,一场“给建筑穿毛衣”的活动在社交平台上风靡。通过ai软件,武康大楼、东方明珠等城市建筑纷纷“穿”上色彩缤纷的毛衣,而各地文旅部门也纷纷跟进,为当地历史建筑和旅游景点“穿毛衣”。

从毛绒玩具到城市建筑,从一座城市到一个国家,不少年轻人热衷将事物“拟人化”并依据现实情况赋予其个性和情感。一些乐在其中的人认为这只是将原有事物换一种表达方式以增加新鲜感,也有人担心沉溺这种将社会当作童话来对待的做法反映了爱好者不愿长大的“彼得·潘综合征”。

在小红书上,为城市建筑“穿毛衣”正在流行。近年备受欢迎的上海历史建筑武康大楼成了不少人青睐的“模特”,有人为它穿上粉色系的“梦幻套装”,也有人在它身上挥洒色彩:以黄色或紫色为底,建筑上的窗户成了几何形的色块装饰,外墙凸起的空调外机箱变成了五颜六色的毛球……有网友评论:“这不就是我小时候妈妈给我织的毛衣?”而东方明珠本身的条纹色块则成了网友“编织”的调色盘,此外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迪士尼乐园等也纷纷被穿上毛衣,有人甚至“织”出了一整个陆家嘴。

天气变冷,上海历史建筑纷纷穿上毛衣?万物可拟人,情感诉求还是流量焦虑? - 天天要闻小红书上网友利用ai平台生成“穿毛衣”的上海建筑

通过ai软件或开源平台,网友可以“一键”为城市建筑穿上毛衣,北京的天坛、福州的三坊七巷乃至绍兴的乌篷船都被穿上毛衣,“暖乎乎过冬”。将建筑拟人并非个案,如今不少年轻人热衷“万物拟人”,从星球、国家、城市到地铁线路、高速公路,均可拟人,并根据其现实特色赋予人物性格。例如有人曾将中国各大省市拟人化为一个班级的同学,北京是“班长”,上海是“学习委员”……以现实中各地发展变化为依据,还有人编写“班级故事”。而b站也有up主将长三角各城市、上海各区乃至上海地铁线路和不同商场拟人化进行对话,获得不俗的播放量。

“其实我们就是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表达我们眼中的城市,ai帮助我们便利地完成了这个过程。”多款ai软件的使用者林屿曾将城市变成“印象派”“黏土动画”乃至“陶瓷”,“像对待朋友一样看待城市,会让我超越现实感到轻松。”而常在视频平台评论区与人交流的胡先生则将万物拟人视作“一种观察角度和沟通方式”,“比如将城市发展的长短板具象化成一个人的优缺点,或者将历史建筑的前世今生变成一个人的‘家世’,比起各种数据比较、事件回顾,这样更容易让大家理解。”

但也有人担心,“万物拟人”的表达方式,不仅容易将真正重要的问题模糊掉,更反映了一些人对现实的逃避态度,甚至是心理学上的“彼得·潘综合征”。市民曾先生对一段长三角城市之间闹矛盾的拟人视频印象深刻,“用简单、诙谐的语言将城市建筑或发展现状‘拟人化’,是将复杂事物简单化、标签化,其实在加深刻板印象。”在他看来,如今流行的为建筑穿毛衣可以“图一乐”,但历史建筑真正的保护绝不是用ai穿件毛衣这么简单,“童话般美化这些复杂的工作,背后是一些人‘不想长大’。”

在上海一位精神卫生领域主治医师眼中,这样的现象背后都是“很正常的心理”。“大家觉得好玩的点在于它利用了一种反差,把建筑变成人,把没有温度的东西变成有温度的东西。现在年轻人表达个性的空间大了,有些人是喜欢一些可爱的物件或者文创产品,仅此而已。”在他看来,这只是个小游戏,可能过段时间就不流行了,“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可能过段时间就流行别的了

天气变冷,上海历史建筑纷纷穿上毛衣?万物可拟人,情感诉求还是流量焦虑? - 天天要闻浦东第一八佰伴商场前的行道树也穿上了毛衣

各地文旅部门也纷纷跟进,为所在地区的历史建筑和城市地标“穿毛衣”,这一玩法还从线上延伸至线下,多地都出现了“为道旁树穿毛衣”的情景。在愚园路上,不仅行道树被裹上了“毛衣”,就连街边座椅上也编织起毛线,在浦东新区八佰伴商场门前的张杨路上,8棵行道树也穿上了毛衣,向日葵、柿子树、海底世界……每一件毛衣都有自己的主题。其中一件毛衣还长出两只手,吸引了不少路过市民“牵手”打卡。昨天下午,现场两位推着行李箱前来拍照的年轻人告诉记者,自己是在社交媒体上刷到后,趁来上海旅游特意过来,“上海已经来了很多次,不用去景点,更喜欢搜集奇怪可爱的城市景观。”不过也有想来拍照的市民抱怨,太多共享单车将穿毛衣的行道树“捂”住,想要打卡并不容易,“比起网上一键生成,现实中有很多现实元素要考虑。”

“网红”红到网下,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还能红吗?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相对网上图片视频可以“一键生成”,现实中往往很难第一时间“蹭上热点”。“特别是文旅产业,很多地方都有流量焦虑,网上有什么热点就追逐什么。实际上一些细节做得好,也能打动年轻人,从线下红到线上。与其追逐热点,不如深度研究自身特色,自己成网红。”

2021,武康路上一处建筑阳台上居民自发挂出的巨大蝴蝶结,引发众多年轻人前往打卡,成了当时的“顶流”。随后其他街区也有商家跟进,同样的蝴蝶结却乏人问津。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武康路蝴蝶结,源自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这一举动的奶奶“少女心”打动了众多网友。而后续基于流量渴望的商业化举动只是简单“复制粘贴”,自然无法成功。“可以研究网红现象的需求内核,而不是简单模仿网红的形式。”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室副主任曹祎遐认为,年轻人喜欢“万物皆可拟人”,其实是在当下走亲访友、邻里互动相对缺失的背景下,大家求陪伴、求分享的心理投射。除了满足精神陪伴需求、满足社交分享欲之外,这也是知识获取的需求“很多年轻人都喜欢挖掘过去不知道的冷门知识,citywalk的流行也是因为年轻人生活在其中,希望了解城市细节的知识点和背后的故事。”她介绍,在日本的京都传统产业博物馆中,会把当地的74种非遗制作流程“解剖”出来,让大家了解标准化的制作流程。“相信未来一段时间内会出现更多类似的玩法,市场也会根据自身调节。

事实上,新玩法已经出现。“穿毛衣”尚未捂热,把城市建筑变成冰雕已在社交媒体上悄然流行。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民国时期的银圆哪几种价值高?其中一种竟然拍卖达2599万 - 天天要闻

民国时期的银圆哪几种价值高?其中一种竟然拍卖达2599万

民国银元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货币见证,部分珍稀版本在近年拍卖市场中价格斐然,极具收藏价值。下面为你介绍 5 种拍出高价的民国银元。民国十五年张作霖戎装像陆海军大元帅纪念银币样币:2021 年北京诚轩秋拍,此币以 2599 万元的高价成交。
一种创新的新疆银圆——喀什民国饷银五钱 - 天天要闻

一种创新的新疆银圆——喀什民国饷银五钱

民国二年(1913年)至民国五年(1916年),喀什银元局用土法机具打造有一种特殊的银元,就是喀什民国饷银银元,面额只有五钱一种,铸额甚多,版式庞杂。此种饷银银元是民国二年停铸前清的喀什背龙饷银五钱后接着开始改铸的。银元正背面图文均系创新。
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一次全俄总动员 - 天天要闻

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一次全俄总动员

俄罗斯将在5月9日迎来“卫国战争胜利日”这一全俄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因这场胜利的背后是军民的巨大牺牲,所以这个节日在俄罗斯地位特殊、意义重大。为了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无论俄罗斯官方还是民间都全面动员起来,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到这一重大节庆活动中。七座城市胜利日当天将恢复旧称近期,俄罗斯多地的地方议会作出...
诸侯割据VS集权称帝:项羽为何分封不称帝?改写历史或自掘坟墓 - 天天要闻

诸侯割据VS集权称帝:项羽为何分封不称帝?改写历史或自掘坟墓

《史记 秦始皇本纪》: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刚刚统一天下的那一年,丞相王绾等人建议说:各国诸候刚被消灭,燕、齐、荆地辽远,不在那里立王,就没有人来安定燕、齐、荆。请把皇帝的几...
苦涩的荒唐 - 天天要闻

苦涩的荒唐

文革后期的73年,小学四年级时一个班级搞了一场随堂批判会,校长都来参加了,因为校长听说这个民办身份的班主任能力挺强的,让“哑巴”都开口说了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