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国祥
2009 年冬,我收到了一包《赵云浮书画集》,打开一看,眼前一亮。原来是老战友赵云浮集一生之心血,自费出版的一本精美大画册。封面淡雅,装订古朴,封面是他在塔里木垦区素描的胡杨树,封底有他在上海画的墨兰花。不言而喻,诗言志,画拟人,这就是云浮同志一生的写照。我从内心发出一声感叹:“老赵的书终于出来了!”。我赶快把他的画册按他的嘱咐,分送给在乌鲁木齐的几位老战友,大家说,赵云浮本来就是个书画家,只是没钱出书,没有出名而已。
赵云浮吉木萨县人,祖辈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时的湘军,后屯垦安家,辛勤致富,虽经多次战乱,叔父和两个舅父被杀害,父亲也被打伤残,但总算保住了他们田园。当地没学校,他到邻村上了 3 年私塾,以后便到迪化(乌鲁木齐)考入了公费的第一师范学校。农家劳动子弟,上学发奋图强,不仅学习成绩优良,而且书画日臻成熟。他在解放前曾参加进步组织“先锋社”,多次写稿作画,宣传革命思想。1949年 9月 25日,新疆宣布和平解放,他兴奋地欢呼雀跃。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他又积极去参加了迪化举行的庆祝大会。
同年 11 月,一兵团进驻迪化,二军军长郭鹏到新疆军区开会,并派宣传部干事阎长发在迪化招收学生,赵云浮被进步组织 推 荐 ,立 即 参 加 解 放军。他和二三十位知识青年挤在一辆卡车上,在阎干事的带领下,顶风冒雪,行程七八天,到达了二军驻地喀什。我记得,当时的宣传部长田仲、副部长关欧洛等人,热情欢迎这批有文化的革命青年到来,还当场让他们唱歌、跳舞,演示了才艺。当时不可能考察写作和书画水平,但经组织上谈话了解,很快把他们大部分配到新成立的文工团,一部分进了新闻训练班,也有几人来到军区机关,有的当俄语翻译或维吾尔文翻译,而赵云浮因书画见长,进了我们宣传部美术组。
1950年春天,当起义将领赵锡光率他的部队离开南疆,第二军军部便搬入疏勒大衙门军营中。我们住在宣传部的一间房子中,美术组人多住外面大间,我们摄影组住里面小套间,当然还兼作暗室,便于冲印制做照片。那时,赵云浮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不仅佩服他能写会画的才能,也敬佩他忠厚勤奋的品德。以后多年,我们常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从而更加深了对他的了解,也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解放之初,部队展开大生产运动。我们机关干部同样编筐拾粪积肥,开荒种地收割。我记得,政治部同志到科科其农村住下开荒时,我年轻力小常落在人后。赵云浮体壮力大,抡着镢头挖地,总冲在前头。他还常帮旁边的同志多挖几下,让大家齐头并进。当时,我们还和附近的警卫连战士进行开荒比赛,没想到赵云浮竟夺得红旗,为此政治部就给他记了一等功。到耙地播种时,他更像个庄稼汉,赶牛驶马都在行,我们只能在旁拣草根,砸土块。到了 5 月,组织部长、老红军陈春林用他创造的平地器,让我们拉着整好水田,并拉线点种水稻,接着拔草施肥,培育出了茁壮的稻苗。当秋风吹黄低垂的稻穗时,引来了不少维吾尔族农民前来参观。他们啧啧称奇,解放军不仅会种地,竟然能种出这么好的庄稼。当我们水稻丰收的时候,我带着照相机既拍了收割景象,也拍了用大木桶摔打稻子的照片。而其中割稻子最快的又是赵云浮,他简直是个劳动模范。我让他抱起稻子拍下了一张好照片,并用《水稻丰收》之名,登上过报纸,上了我画册。没想到,这张照片在他出的这本书画集中,也把它配在了他的后记之上。
其实,赵云浮的突出表现是在他的书画美术工作中。
1950 年大生产结束后,二军兼喀什军区召开了规模盛大的劳模代表大会。既要制作奖状锦旗,又要布置会场。美术组人手不够,还调来两位擅长美术的起义军官帮忙。制作先进班、排、连、营、团的奖励锦旗上百面,我们文化科全体动手干了几昼夜。军部大门、会场入口都设置了彩门,还画了《战斗是英雄,劳动是模范》的宣传画。会场内四周,特别舞台、后墙上,以及大厅顶上都装饰一新。这里面有不少大标语和宣传画,而写美术字和作画的人主要还是赵云浮。他写的字雄伟壮观,他画的画立意深远,特别是他调配的色彩鲜艳和谐,怎么看都觉得美观。那时,我全力以赴放大照片,在会场外展出了解放大西北的老照片和大生产的新气象。并赶在会前,拍下了 30 多个团队的特等劳模照片,并请美术组同志写上简要事迹,加上彩色标题和装帧,出了一个“英模榜”,很受大家欢迎。代表们争相观看,不少人还抄下英模事迹,回去广泛宣传。当大会开始前夕,一阵狂风吹坏已布置好的彩门等,不少标语绘画都需要重新搞好时,赵云浮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由他组织指挥大家,也包括我参加,连夜突击完成了这些准备工作。加上已搞好的会场内布置,保证了大会顺利召开。
1951 年 8 月 1 日,二军兼喀什军区首届党代表大会开幕时,同样的工作赵云浮又承担过一次。而且在会前先布置了以黑白色和蜡烛光为主的追悼会场,在庄严肃穆的冷色气氛中,首先追悼了在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的 2527 位烈士,其中300 多位连以上干部烈士名录就挂在大会后墙的白布上。在哀乐声中,王恩茂政委致悼词,王震将军出席讲话。中午就撤掉这些哀悼设施,赵云浮等人又布置好新会场,党代表大会下午才正式开始。同样的追悼会工作,在 1950 年任弼时同志逝世,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赵云浮也都呕心沥血,竭尽全力,写挽联,做花圈,布置了黑白气氛很浓的追悼会场。因为任弼时是南疆部队前身红六军团的领导人,而斯大林则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灵魂人物,所以追悼大会开得特别庄严隆重。同样的布置大会场的工作,赵云浮也搞过多次。如 1952 年欢迎志愿军战斗英雄和朝鲜人民代表团时,1954 年欢迎全国人民慰问团及常香玉剧社时,他都付出了很多劳动,与大家在广场上搭台布置会场,也在俱乐部演出时挂过横标,至于锦旗、鲜花也都要美术组事先制做准备好。
赵云浮在书画方面工作出色,无疑是南疆军区一把好手。他爱好,他钻研,并大胆实践,从上街刷大标语,写横幅对联,到画领袖像,画宣传画,以及美工装饰,什么工作都干。正因为他画得好,苏联驻喀什领事馆还请他画过列宁和斯大林的大幅油画像。我对书画一窍不通,但我存有几本《CCCP》苏联大画报,他常来观看。我看他神情专注的样子,问他有啥看头?他说:“这油画好极了,你看这画上的丝绒好像可以摸到,那木头桌椅质感多强!”。1954年,南疆军区要修俱乐部,当地工程师设计不出大礼堂外貌,要我们文化科提方案,赵云浮和我就从苏联画报上找出一张乌克兰某剧场的外观照片,拿去让他们照猫画虎,建成了有四个大柱子挺起的三角形大门顶部和用双柱形包裹的大窗户,在柱头上做了白菜叶形状的装饰图案。那个用25万元建起的砖木结构的大俱乐部,用了40年后被拆毁,其形状还留在我照片中。原地建起了一个宏伟壮观的现代化大剧场,用款上千万,我曾在那里作过传统报告。
赵云浮不仅擅长书画,他的文章也写得好。当宣传干事免不了要和文字打交道,他写过些什么公文、报告我不知道。但有一次在《人民军》报上看到他写的一篇人物特写《老范》,感到非常亲切,因为老范是我们政治部一位炊事员。他的观察很细致,从老范顶着大太阳挑担子送开水,还给大家倒好水用树叶盖到茶缸上,好让正在劳动的同志们休息时解渴。1954年,他还写了一篇《红旗插上喜玛拉雅山》的长篇通讯,刊登在《新疆日报》和《解放军报》上,通过他具体的描述,生动体现了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派出进藏先遣连,在解放西藏阿里高原中的英雄气概。
1958 年部队整编,大批干部要转业到农一师 。当 时 我 们 热 情 很高,都要求去塔里木垦荒。但一些年轻军官留下来,而年纪较大的同志,包括赵云浮在内的几位大学生都去了阿克苏,以后成为开发塔里木荒原,建立中学和农业大学的骨干。赵云浮在农一师担任了一个团的宣传股长,他的绘画作品《骆驼队走上昆仑山》受到一位上海姑娘的青睐,两人恋爱结婚,还生了个女儿。但文化大革命来了,赵云浮又遭劫难,被关进“牛棚”劳动,幸亏担任小学教师的妻子深明大义,给他偷偷送吃的,竭力关怀照顾,特别是抱着两岁的小女儿去看他。这使他鼓起了极大的勇气,抗住了那场劫难。
文化大革命后,赵云浮被平反昭雪,并被任命为该团新华书店经理。由于他一贯表现良好,为军垦事业做出了贡献,不仅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而且调他到阿克苏新华书店当办公室主任。他到后,很快将这个大书店整治一新,特别是门面橱窗装饰和广告宣传画搞得很漂亮。数年后,他的书画美工才能被新疆自治区新华书店领导赏识,便调他到乌鲁木齐帮助搞好了新建的西北路书店和延安路书店的美化装饰和宣传橱窗。接着任命他为乌鲁木齐市新华书店的宣传科长,又搞好南门和所属 20 多个新华书店的美工设计和新书宣传,直到 1992年退休,才停止了这项他喜爱的工作。
1991 年前后,我多次到乌鲁木齐开会或办事。闲暇之余便到南门新华书店去看望老赵,每次都见他在那大办公室中,不是在写字就是在作画,而且大多用的是彩色,一看就知是为了搞好书店宣传需要。当然,他也曾浓墨挥洒书写过不少沉稳俊美的励志标语或字画条幅,使书店四壁生辉,读者一看留连忘返。他写的有些书法作品,还上过新疆和全国一些书法展览会。当我到他那两室一厅的狭小楼房中,送去我出的画册和我为他拍下的那张照片时,他夫人吴芬兰和大学生女儿赵青都高兴地来看,见到了她们亲人 40 年前劳动中的笑脸。他们不仅问长问短,还要留我吃饭。当我看到老赵手抄的一本《红楼梦》诗词小楷书稿时,竟拍手叫绝,他那潇洒秀丽的行书令人赏心悦目,堪称小楷极品。我说:“这样好的书法作品,可与当时红极一时《钢笔字贴》比美,为什么不印刷出版呢?”他两手一伸说:“送给出版社人家看不上,自费出书我没钱!”此事就此了之,不知以后还有无可能出版。
1993 年我离休到乌鲁木齐干休所,赵云浮同志不仅送了我一幅行草对联:《穷达皆为身外事,升沉不改旧友情》,倾吐了他心中的郁闷,也称颂了战友的深情。另外还送了我一幅《春色满园》的彩绘牡丹,芬芳艳美,至今还悬挂在我家客厅中。以后,赵青财经学院毕业,回沪考取中级职称,并在芦湾区工作时结婚生子。这样,老两口便到上海照顾孙女,同享天伦之乐。记得在 2001 年,我和南疆军区范进军干事到南方拜访老干部,为军史馆征集历史资料时,也曾去访问过赵云浮。他们全家热情欢迎我们,作为南疆军区老同志,赵云浮不仅捐赠了一些书刊资料、他写的条幅,还给我们一个他在塔里木用胡扬树根做的大笔筒。此外,还带我们二人去参观了上海博物馆和体育馆等地。当南疆军区军事馆建成后,因陈列不上他的笔筒,作为老赵的心爱之物,我们又把它寄回去,让他用这件有纪念意义的笔筒,继续挥洒泼墨写字作画吧!
2008年,我到苏州看小弟一家时,再次到上海看望了老战友,那时赵青已有了一套新房子,其中一间桌上铺毡,是老赵的书画室。他们夫妇不仅留我吃饭聊天,而且又送了我两轴他写好的条幅。
亲爱的老战友赵云浮同志,您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这本书画集体现您的心血精髓。我祝贺您的成功,并将它介绍给石河子军垦博物馆和阿拉尔农垦博物馆,让您画的反映塔里木垦荒的素描和胡杨树的写真作品,以及那龙飞风舞的行草书法和厚重工正的美术扇面、条幅,留给广大军垦战士和后来人领会和欣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