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1644年),满清摄政王多尔衮乘中原大乱之际,率领20余万清军杀入山海关,并迅速取代明朝,建立了清廷的统治秩序。与此同时,沙俄也加速了向远东地区扩张的步伐,以彪悍的哥萨克骑兵为先锋的沙俄军队侵入了黑龙江流域,并在此地建立了许多堡垒。沙俄的入侵敲响了大清帝国的警钟,东北作为清廷发家的龙兴之地,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于是清廷开始了反击。顺治十四年(1654年),清军组织了对沙俄的首次反击,俄军在野战中被击败,被迫逃入玛尔城拒守。玛尔城是沙俄精心修筑的欧式棱堡,防御值极高,清军久攻不下,不得不撤出战斗。清军撤退后,沙俄殖民头目斯捷潘诺夫再次率领哥萨克骑兵侵入黑龙江流域。
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廷诏命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组织第二次攻打沙俄军的军事行动,当时因为大量清军已经进入关(山海关)内,东北防务极度空虚,再加上清军主力深陷西南战场(当时清军正与南明在湘、贵、川西南等省的南明军进行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是故无暇驰援东北战场。沙尔虎达只得依靠稀少的清军以及东北各族人民组建的“义勇兵”与俄军交战,此外,沙尔虎达还向清朝的藩属国朝鲜(李氏朝鲜)征调军队和粮食,以强化攻俄的力量。
“大国将发兵伐罗禅(沙俄),馈饷甚难。本国(李氏朝鲜)亦当助兵,请自本国,赍五月粮以送……差北道虞侯申浏为领将,率哨官二员,鸟铳手二百名,及标下旗鼓手、火丁共六十名,带三个月粮往待境上”。(节选自《李朝实录》)
顺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朝鲜军将领申浏率朝鲜军抵达宁古塔。沙俄虎达将清军与朝鲜军统一编组。清军多骑兵,强在强弓劲弩,利于野战;朝鲜军多装备火器,强在火力迅猛,利于攻坚。沙尔虎达还督促清军打造了47条战船,每条战船上都配备了火炮的火枪手,以此来控制松花江、黑龙江的江面,掌控制水权。
据俄国史料记载:“博格达(皇帝)大军在过了松花江口的阿穆尔河(黑龙江)上乘坐四十七条大船并带着大量火器装备,用大炮和小型火器进攻阿穆尔军役人员,他们从船上用大炮轰击”。
六月,沙尔虎达率中朝联军从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出发,不久后,双方即在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处(今同江市)附近遭遇。双方再次展开激战,清军充分发挥白刃战优势,纷纷跃上俄军战舰与俄军白刃格斗,朝鲜军则用火器掩护清军攀登。中朝联军与沙俄哥萨克军大战三天,最终中朝联军大胜。击毙斯捷潘诺夫以下二百七十余人,生擒十人,击沉沙俄战船七艘,缴获三艘,仅一艘敌船逃出战场,因发生在松花江口,此战遂称之为松花江口之战。战后,顺治皇帝对参与此次战役的有功战士进行了封赏,而朝鲜军将领申浏在回到朝鲜后,朝鲜孝宗也破格提拔其为嘉善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