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大邑商”里藏着的秘密!考古与陈展专家细数殷墟博物馆新馆“家底”

2024年03月12日22:41:41 历史 5943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晶晶 高志强 牛静芳 摄影 白周峰 张琮

3000多年过去,一个王朝在这里重现它的身影。

洹河,见证了波澜壮阔的商文明。在殷墟发掘近百年后,百年考古取得的巨大成就,集中展示于洹河岸边的殷墟博物馆新馆之中。

揭开“大邑商”里藏着的秘密!考古与陈展专家细数殷墟博物馆新馆“家底” - 天天要闻

殷墟为何不“穷尽”式发掘?殷墟博物馆“央地共建”模式有哪些经验?新馆的展陈设计有什么特色?殷墟花园庄东地发掘的“商朝王子”有何独特之处?

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结束后,多位殷墟考古和陈展设计知名专家接受了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采访。

考古发掘,“不以面积论英雄”

近十年的考古发现,殷墟的范围很可能比传统所说的36平方公里还要大。

为什么考古学家不选择大面积发掘?

“因为考古永远是一个遗憾的科学,也是一个‘破坏’的科学——它没有办法来第二遍,你挖得再好也一定是有破坏性的,从国家层面上,保护一定是第一位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夏商周研究室副主任何毓灵表示。

揭开“大邑商”里藏着的秘密!考古与陈展专家细数殷墟博物馆新馆“家底” - 天天要闻

何毓灵

“殷墟面积非常大,所以商人自豪地称自己是‘大邑商’或者‘天邑商’。”何毓灵说,“大邑商”不仅空间范围大,时间跨度也很长,但对考古发掘来说,它必须是精细化的,以最小化的破坏来完成最大可能、穷尽式的信息汲取。何毓灵表示,从这个角度来说,并不是挖得越多越好。“从获取信息的角度,只要我们能够提取得很全,就可以了。这就是考古学家的本事,也是国家考古工作的一致要求。所以目前,多学科的精细化的发掘方式在全国的推广,我们殷墟永远是实验田,我们一直在做这方面工作,比如动物考古、人物考古、冶金考古、手工业考古、环境考古、天文考古都有介入,这些都是我们重要学科分支。

所以,何毓灵认为,考古发掘不能以面积论英雄。

揭开“大邑商”里藏着的秘密!考古与陈展专家细数殷墟博物馆新馆“家底” - 天天要闻

“曾经,面积因素造成了很多人的误解,有人说你们算一算到现在到底挖了多少?(总面积的)5%,还有95%没有挖?实际上大家对考古可能有一点误解。”

何毓灵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发现了一条20米宽的道路,这个道路本身长两公里,这时候不需要把两公里都挖开才能知道这个道路的结构,只要挖开20米有个剖面就知道了。没有必要全部挖开,面积不是考古工作的目标。”

透物见人,用文物讲人的故事

博物馆的展览设计,就是“炫富式地展示宝贝”吗?当然不是。殷墟博物馆的展陈设计,考古学家们在尝试运用“讲故事”的思路。

何毓灵说,对观众而言,可能更关心哪件文物最感兴趣,哪一件是镇馆之宝,但对考古学家来说,每一件文物都有它的价值,能够说明问题的文物都是好的。

揭开“大邑商”里藏着的秘密!考古与陈展专家细数殷墟博物馆新馆“家底” - 天天要闻

从专题展览上看,三楼“长从何来——殷墟花园庄东地亚长墓专题展”以揭秘的形式,展现商代铁血武将亚长的悲壮;“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解码文明密码,生动还原商代“王子”形象。

“它们都是同样的思路,用文物来讲人的故事。这是我们馆的一个很大的特色。总体来说就是透物见人,这是我们展陈设计的主要原则。”何毓灵说。

例如,讲“子”的故事,我们会讲他的“朋友圈”;讲亚长的故事,用文物讲他的生平身份等级地位,他生前的活动状况。除了反映他铁血的一面,也反映他田园生活的一面,也想反映他柔情的一面,“所以我们把他的生活器具都展示出来,让他更鲜活。”

揭开“大邑商”里藏着的秘密!考古与陈展专家细数殷墟博物馆新馆“家底” - 天天要闻

甲骨特展揭开尘封3000年的“王子日记”

在殷墟博物馆三楼,“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是一个以商王武丁时期的卜用甲骨作为主要展品而策划的专题展览。

这个展览的主题,意在解读一本已埋藏地下3000多年的商代“王子日记”,从而将这位神秘的“王子”呈现在观众眼前。

“子何人哉”专题展览的策展人、安阳市文物局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及考古研究专员于成龙博士,接受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采访时介绍,“子何人哉”出自诗经,意在询问“你是谁”。199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殷墟花园庄东地一编号花东h3长方形窖藏进行考古发掘,出土龟甲与兽骨1583版,其中689版契刻2250余条商王武丁时期的占卜记录。这些占卜记录,就是这本尘封着厚重历史尘埃的“王子日记”。

揭开“大邑商”里藏着的秘密!考古与陈展专家细数殷墟博物馆新馆“家底” - 天天要闻

于成龙

这本“王子日记”的主人,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契刻占卜记录中被尊称为“子”。

于成龙说,据学术界的多年研究,许多学者认为,“子”就是商王武丁与妇好之子,亦即古代典籍中所记的“孝己”,商甲骨文中的“小王”。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荣膺199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同时也是迄今殷墟甲骨文的三次重大发现之一。“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是这批甲骨的首展,意义重大。

于成龙介绍了该展览逻辑结构设计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子”系何人,通过展品的层层解读,旨在确定“子”作为商王武丁与妇好之子的王子身份;第二部分“子”之起居,通过展品的逻辑梳理,展示这位朝王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部分“子”占卜与商王占卜,通过“子”占卜与商王占卜的对比,进一步揭示商代的占卜习俗及其他相关制度。

揭开“大邑商”里藏着的秘密!考古与陈展专家细数殷墟博物馆新馆“家底” - 天天要闻

央地共建,“过去基本没有这样的博物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殷墟博物馆馆长陈星灿表示,殷墟博物馆是“央地共建”的样板,由安阳市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建成,“过去基本没有这样的博物馆,可以说新开馆的殷墟博物馆是中国考古最典型的央地共建的代表”。

揭开“大邑商”里藏着的秘密!考古与陈展专家细数殷墟博物馆新馆“家底” - 天天要闻

陈星灿

殷墟自1928年科学发掘以来,考古工作持续已经近百年。

“毫不夸张地说,通过我们几代人的工作,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社会生活这些方面,对商文明进行了相当全面的揭露。”陈星灿表示,当然,很难说是完整的“重建”,这个可能永远也做不到,但是把过去人们不知道的商代社会,或者说司马迁没有记载的商代社会给展示出来了。

“商文明通过考古学家的手得到了完整地展示,这是很了不起的。所以我们经常说,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摇篮,是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海峡两岸几代考古学家,都是在殷墟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都是殷虚考古的传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殷墟博物馆的建立,实际上是了几代人的一个梦想。”

揭开“大邑商”里藏着的秘密!考古与陈展专家细数殷墟博物馆新馆“家底” - 天天要闻

牛世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牛世山说,殷墟博物馆新馆建立,展示了近4000件文物,哪怕加上过去考古发掘前被盗的文物,也不过是殷墟的一个零头。

它们像是一个被选中的标本,“我觉得也足够让大家欣赏到那个时代的社会发展成果,文明发展高度。足够我们了解那个伟大的文明,了解那个时代”。

揭开“大邑商”里藏着的秘密!考古与陈展专家细数殷墟博物馆新馆“家底” - 天天要闻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游晓鹏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 天天要闻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标题: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犹如璀璨的星辰,不仅照亮了当时的天空,更成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 天天要闻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一、引言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不仅拥有广袤的陆地疆域,还拥有着漫长的海岸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只要罗长子往我身边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罗瑞卿却是个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亲切地称呼他为“罗长子”。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 天天要闻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蔡英文不可能特赦陈水扁,但是,她一定会为特赦陈水扁创造出最好的法律通道,为陈水扁解除法律方面的阻碍,这一点蔡英文在这8年里早都在做,现在基本也比较成熟了,蔡英文办任何事情都是比较稳妥的,陈水扁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立即特赦陈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