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东北地区。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有志青年幡然醒悟,投身抗日救国的时代浪潮当中,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张廷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张廷桢出生于1909年,山西省原平市人,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早年时期,张廷桢主要在家乡求学,不过,1927年,张廷桢高小毕业之后,因为家庭贫困,他被迫辍学,提早步入社会谋生。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一段时间后,张廷桢觉得还是读书能改变命运,于是又在1930年考入崞县中学,继续读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廷桢与崞县中学的其他学生立刻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他们甚至组织了一支100多人的抗日义勇军,准备奔赴抗日前线作战,不过,1932年,在国民党的破坏以及学校的妥协下,这支抗日队伍被迫解散,张廷桢也受到严密监视。
1933年,张廷桢从崞县中学毕业,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教员。在这之后,张廷桢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在家乡一带宣传我党的革命思想,秘密发展党员。1938年,张廷桢经过临汾八路军办事处前往革命圣地延安,进入马列学院学习。
从学院毕业后,张廷桢留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主要从事政治方面的工作。中央警备团成立后,张廷桢进入中央警备团,担任了政治处主任一职,在这之后,张廷桢长期负责保卫领导安全,为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政府作出巨大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北平解放后,为了保障北平有个安全的环境,中央特意派出了一支800多人的队伍,以“北平市公安总队”的番号进驻北平,而这支队伍的领导人就是张廷桢。当时张廷桢的任务非常重,不仅要熟悉环境,而且还要提防国民党特务的破坏,为了保障北平有个良好的环境,张廷桢三个多月未曾脱衣睡觉。
新中国成立后,张廷桢担任了公安警卫师政委一职,继续保卫领导人的安全,1955年授衔时,张廷桢被授予少将军衔,此后张廷桢又担任了公安军干部部长、总参警备部副部长以及北京卫戍区副政委等职务,致力于新中国的建设。
不过,常年的工作极大地影响了张廷桢的身体健康,1960年,张廷桢因病离职休养,离开了工作岗位。虽然已经离休,但张廷桢并没有闲着,他继续在家中研究政治、经济以及哲学等方面的书籍,渴望有机会为国效力。
1966年,“十年特殊时期”开始后,康生又活跃起来,6月的一天,康生办公室与康生的妻子给张廷桢打了一个电话,询问张廷桢的病情,并试探性地问张廷桢能不能复出工作。张廷桢在延安时期就接触过康生,了解康生的为人,他也知道康生让自己复出的意思,于是张廷桢就拒绝了康生的要求,没有跟随康生一起“整人”。
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之后,中苏关系一下子紧张起来,张廷桢得知后要求重新复出工作,为国效力。不过,叶帅了解张廷桢的身体情况,他安慰了张廷桢一番,嘱咐张廷桢一定要养好身体。1983年,张廷桢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