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1年,开国将领黄克诚专门写了文章,用以记录与歌颂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他还拿去给毛主席曾经的秘书胡乔木,请其帮忙润色。
胡乔木接过文章后,却直接提出,要修改掉文章中对于毛主席的称呼,这让黄克诚直骂胡乔木没有良心。
那么,胡乔木究竟要将毛主席的称谓改成什么,以至于引得黄克诚如此愤怒?这件事情最后又是如何解决的?
直言不讳的黄克诚
在新中国的那么多开国元勋中,黄克诚算是最直言不讳的一个人。
他从来不畏惧什么强权,也不看别人脸色,心里就坚持一个真理,从来不会做出什么违心屈服别人的事情。
正是这样的性格,让其干什么事情都十分认真细致,眼里也容不得什么沙子,而这也就难怪其对于毛主席称呼这件事的态度如此坚定了。
其实,黄克诚有如此性格,与他的成长历程脱不开关系。
作为一个只认真理,从不违心屈从的人,黄克诚对于毛主席的尊敬是完全发自内心的,是在漫长的革命斗争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黄克诚是毛主席的湖南老乡,但是两人还是靠着闹革命才算认识。黄克诚比毛主席小十岁左右,但出身贫苦。
不过贫穷的家境却没有阻挡他学习的热情,他读书十分用功,在1922年便考上了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恰好毛主席也在这年从长沙来宣传革命,并且来到了黄克诚就读的学校,就在操场上,宣传马克思主义。
黄克诚虽然并没有亲自到现场亲自聆听毛主席的演讲,但是其他同学在听完演讲后,便和黄克诚说了说具体内容。
由于毛主席十分关心穷苦大众,所讲的那些话也十分接地气,所以贫民出身的黄克诚一下就被打动了。
他开始对这个叫毛泽东的人感兴趣,开始对马克思主义道路好奇。
于是,黄克诚开始自己积极主动去接触《新青年》等进步读物,也在和其他同学的交流中逐渐了解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
在思想逐渐启蒙之后,黄克诚也开始积极参与学校里进步学生的运动。
当时,黄克诚家中想让他在师范学校里好好学习,毕业之后回到家乡找个体面一点的工作。
可是,认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黄克诚,此时一心便认定了一条路,那就是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而奋斗。
1925年10月,他如愿成为中共党员。
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中央让湖南党组织,选一部分学生去参加国民党的中央政治讲习班。
成绩突出的黄克诚自然被选中,经过考试后,正式进入了这个讲习班。
在这里,黄克诚第一次接触到了当年错过的那个教书先生。当时讲习班有七个领导成员,毛主席便是其中一个,而且还是一个主讲人。
毛主席在讲习班上针对反帝国主义、反军阀、反反革命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讲解。
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很多书本中晦涩难懂的知识一一展现在学员面前。也因此,黄克诚被毛主席深深震撼了,内心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讲习班持续的时间并不长,黄克诚此次并没有太多机会与毛主席交流。
不久后,随着蒋介石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
而黄克诚在大革命失败之后,便来到湖南地区,参加了湘南起义。而毛主席与黄克诚深厚的革命友谊,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才能出色
进入革命斗争生涯后,黄克诚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在革命斗争过程中,有着出色才能的黄克诚,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在湘南起义的时候,当时的湘南特委由于斗争经验不足,存在比较严重的盲动主义。
面对敌人的“会剿”往往采取过于极端的政策,甚至提出了要毁坏民房,坚壁清野等错误政策口号。
虽然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滞敌人的进攻,但是也给当地百姓带来巨大危害,当地农民对此十分反感。
而此时的黄克诚面对上级的这种错误政策,没有选择沉默,而是主动站出来反对。坚决表示这种做法让老百姓不得安身,违背了革命的初衷,是不得人心的。
然而,当时的湘南特委却批评其犯了错误。而此时的毛主席,则和黄克诚保有着同样的态度,对黄克诚给予了相当的支持,也因此同样受到了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批评。
虽然遭到了批评,但是黄克诚依旧坚持着自己的看法。同时,他也对毛主席的主张十分认同。
认为自己和毛主席是同道中人,认为毛主席真正懂得穷苦人的心,而这也算是毛主席与黄克诚第一次站到一起。
在1930年的时候,红一方面军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主动去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长沙。当时的黄克诚担任红3军团的一个团的政委,负责攻打长沙东门。
驻守长沙的敌人很多,而且城防十分坚固,红1、3军团的进攻都很难奏效,且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毛主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面对其他军事领导的坚持,积极主张撤离长沙,并说服红军各级领导将部队撤到萍乡一带。
后来中央军委再次要求攻打长沙,也是毛主席说服各方势力,最终确定攻打吉安,在赣西南形成了一片红色根据地,并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使得当地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而作为攻打长沙时的前线指战员,黄克诚无比清楚攻打长沙的难处,也知道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贸然打长沙就是错误的。
因此,黄克诚对于毛主席能够在危机中,冷静地审时度势的军事指挥十分佩服。
尤其是在听从毛主席的军事意见,红军在江西、湖南等地获得节节胜利后,黄克诚对于主席的钦佩是越来越高了。
由于一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黄克诚对于毛主席的军事指挥艺术、人格魅力、革命家气度越来越钦佩。
尤其是在红军长征时期,毛主席多次挽救中国革命于危机,总能在历史关键时刻做出重要决定,这让黄克诚打心底就认定了毛主席是好领袖这件事。
除了黄克诚对于毛主席的钦佩,毛主席对于黄克诚也是十分欣赏的。虽然比较年轻,但是黄克诚也能经常在关键时刻提出一些影响全局战略的关键建议。
比如,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国共合作的展开,八路军一度短期内取消了政治委员制度。
而当时担任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的黄克诚,在对刚刚打赢平型关战役的115师下属部队的考察中发现,取消了政委制度后,军队军阀习气开始蔓延滋长。
虽然只是苗头,但是黄克诚已经察觉到了危机,于是他立刻向中央写信,建议灰度政委制度,并且在八路军内部开展反军阀主义的斗争。
这份报告送到中央后,立刻就引起了毛主席、朱老总等人的重视。
最终毛主席十分认同黄克诚的建议,部队也立即恢复的政治委员与政治工作机关,可以说是黄克诚帮助毛主席,将八路军的命运又拉回到了正道上。
在日寇投降后,国民党大举夺取大城市与交通要道,为后来的内战做准备。
而当时新四军第3师师长黄克诚,便在中央的领导下,对苏北等地的敌伪武装进行肃清,使得苏北解放区连成一片,为后面中原地区的解放斗争奠定了有利条件。
同时,黄克诚还对当时的东北局势有着深刻的见解,其关于在东北地区建立解放区的想法,与中央不谋而合。
甚至可以说,黄克诚对于建立东北根据地的建议,对后来取得东北地区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是影响了解放战争发展进程的。
正是在战争年代一次又一次提出影响时局的建议,黄克诚的能力也被中央所看重。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毛主席更是连续三次亲自点将黄克诚,对其委以重任。
就是毛主席与黄克诚这种双向的欣赏与信任,才让黄克诚心中有了一种对毛主席无法撼动的尊敬。
称呼问题
黄克诚给毛主席写了一篇文章,帮忙润色修改的胡乔木,究竟建议将毛主席的称呼改成什么,居然引得黄克诚的勃然大怒呢?
黄克诚与胡乔木的意见冲突,最终又是怎样宣告结束的呢,黄克诚真的改了对毛主席的称呼吗?
在毛主席去世几年后,一直对毛主席十分钦佩的黄克诚结合自己与毛主席交往的经历,结合毛主席对于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写了一篇文章。
文章很快就写完了,但是黄克诚觉得这篇文章是关于毛主席的,应当找人润色修缮一下,以达到更完美的状态。
于是,黄克诚便找到了胡乔木。作为毛主席昔日的秘书之一,胡乔木不仅和毛主席关系十分亲密,而且其文笔在党内也是有一定名声的。
当时黄克诚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将文章拿给了胡乔木看,胡乔木也欣然接受了给文章润色的请求。
作为一个从革命斗争中走出来的,历经党和人民考验的老干部,黄克诚是能听进去别人的建议的。
然而,胡乔木在看过文章后,做了少数地方的修改后,提出了一个建议,却让黄克诚勃然大怒。
黄克诚生气的点,倒不是在于文章存在什么问题,而是胡乔木居然建议黄克诚,将文章中对毛主席的称谓,从“毛主席”改成“毛泽东同志”。
当黄克诚听闻胡乔木的这个建议后,可以说是很生气与不满,直接对胡乔木说:“你真是没有良心了!”
当时胡乔木的想法是,毛主席已经去世了,此时已经不再是新中国的国家主席,应当用毛泽东同志这个称呼以取代。
虽然胡乔木有着自己的理由与出发点,但是这个理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尽管毛主席此时已经去世数年,且早就不再担任国家主席的职务,但是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缔造者,作为引领着中国革命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失败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代伟人,他是中国革命的一种象征般的存在。
毛主席这个称呼中的“主席”,也早就不是一种职位的称呼,而是一种充满着尊敬情感的称呼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时至今日,毛主席去世已经数十年,中国人民还是更愿意尊其为毛主席,而并非是毛泽东同志。
可以说,胡乔木当时提出的这个建议,是十分欠考虑的。
而黄克诚作为十分钦佩毛主席的老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也先后三次被毛主席亲自点名委以重任。比如让其接管天津、主政湖南以及点名让其负责统筹全军的后勤工作等。
因此他自然对对胡乔木的建议十分不满,情绪上来后斥责胡乔木没有良心也是情有可原。
虽然黄克诚也曾遭受过不公正打压,但是他内心中依旧充满着对于毛主席的敬重,而且他对于毛主席的爱戴是超过一切私人恩怨的。
在1980年11月的一次中纪委会议上,黄克诚就率先提出,如何正确评价毛主席,如何解读毛泽东思想,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他也坚决支持邓公的看法,认为毛主席的功绩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
在情绪平复后,黄克诚找到了胡乔木以及一些其他的同志,关于称呼问题进行了开诚布公的探讨。
双方在彻底交换了看法后,胡乔木也认识到自己先前建议的草率与考虑不妥,主动向黄克诚表达了歉意,支持黄克诚对于继续保留毛主席称呼的想法,这件事才算过去了。
黄克诚关于毛主席的讲话、文章远不止这一篇,可以说正是他的努力,对当时统一全党思想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为后来的历史决议出台,发挥了十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
对于黄克诚来说,他去做这些工作,内心并没有什么私心,也没有什么个人特殊利益,也不包含个人恩怨,只有一腔革命热忱之心,只有一段深厚的革命友谊!
本文由“洞鉴历史”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