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知了
编辑|t
1991年的一天,国家副主席王震正在处理公务,秘书急匆匆走了进来,将一封原359旅老战士“马兴”寄来的书信交给王震。
看到老战友来信,王震将军很是高兴,他本以为马兴此次来信是为了叙旧,可当他打开书信,心情久久未能平静。
原来,信中那句“您还记得1945年冬,廖家借给359旅1000担救命粮吗?”,将王震将军的记忆拉回那个军火缭绕的年代。
王震将军
一篇杂志成救命稻草
1990年6月3日,鉴于“反革命”分子廖复初在狱中积极改造、表现良好,司法部门宣布其刑满释放。
此时的廖复初已是花白老头,再也没有了对生活的激情,他只想着能够和妻儿团聚,安享晚年。
可事不如意,因他的户籍为应城膏盐矿区,根据当时的户籍政策,他只能返回故地居住。但廖家早已举家搬迁至武汉居住,廖复初来到武汉寻找妻儿,但却因户籍限制,成为了“黑户”,生活处处受到限制。
廖复初十分沮丧,早在监狱改造40年间,他多次提出上诉为自己讨回清白,但却一直未果。如今好不容易出狱,却再次遭受波折。
无奈之下,廖复初只能请求有关部门,希望能为自己解决户籍问题,可一直没有得到回应。
一气之下,他只好再次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平反建国初的冤案。在廖看来,此时中国已迎来新生,法律相当完善,现在申诉定能为自己鸣冤。
可结果再次让他受到打击,法院很快就给出回复:原判正确,不予受理!
一而再遭受生活的不公对待,再加上年事已高,廖复初愈发苦闷彷徨,没有了维权的动力。
80年代,武汉有一份十分畅销的报刊《春秋》,该报刊发表了很多振聋发聩的新闻,史学界公认北有《纵横》,南有《春秋》。
1990年,该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名为《我为三五九旅筹军粮》的文章,该文章由李实口述、马希良代笔所写。
而生活在武汉的廖复初在苦闷之时,每天以读书看报打发时间,有一天他刚好看到了这篇报告,一时间激动不已。
毕竟,这篇文章中李实专员筹集军粮的对象正是廖家,而文中提到的“廖复初”就是自己,自己是为革命立了大功的!
他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急急忙忙打听李实的下落。李实是老革命家,曾参加过南昌起义,新中国后出任湖北文教厅厅长,后担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
然而,李实早于1983年逝世,廖复初失望之余,决定寻求李实生前好友马希良帮忙。
迟到46年的求助信
随后,廖复初就写了一封长达六七页的求助信,信中讲述了自己就是他笔下的廖复初,又讲述了自己40年来的冤屈和波折,希望马希良能为他平冤。
原来,廖家曾是应城家财万贯的大户人家,掌握着应城一带的膏盐矿,多年来积累了大量财富,战乱时期自建城堡,配有5000余名持有刀枪的青壮佃户。
正是这股力量,使得廖家在战乱时没有受到土匪、军警打劫,而为了保住膏盐矿,廖复初当时自任膏盐矿自卫队队长。
时间来到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大肆杀捕中共地下党员,还将黑手插进了膏盐矿。廖复初得知后,竭尽全力和国军斡旋,耗费了大量钱财,积极营救我党3名地下党员,并送其离开应城。
1949年,应城县迎来解放,而廖家在当地口碑极佳,经常接济穷苦百姓,深受百姓爱戴,因而被大众推举为膏盐矿区代表,参加了“各代会”。
因廖复初带头恢复经济、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屡屡受到当地政府的鼓励和嘉奖。这让廖复初对新中国更是充满希望,认为自己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1951年的“镇反”运动中,廖复初却被人从梦中叫醒,五花大绑关押到监狱中,其理由是他曾担任膏盐矿自卫大队长“伪职”,当地法院更是判决其无期徒刑。
廖复初信中十分苦闷,他曾多次帮助中共做事,却遭到这种下场,狱中,他多次提出重审案件,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马希良读了廖复初的信件后,为其悲惨遭遇表以同情,他不忍心让曾经帮助中共的党外朋友含冤。
马希良写信给王震
不过,马希良虽是人民作家,可在案件方面说不上话,他绞尽脑汁,想着找谁才能为廖复初平反呢?
王震将军
很快他就想到了老领导、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
马希良原名马兴,高中毕业不久就告别父母,投笔从戎,走上了革命之路。而因他写出了很多优秀作品,其文章多次载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上,王震将军对其也有耳闻。
1942年,马兴被派往359旅工作,王震将军得知后,特意在百忙之中看望他,笑着说:“好家伙,咱三五九旅的笔杆子啊!”
临走前,王震嘱咐马兴,如果有什么要求,可以直接提出来。也正是这句话,让时隔多年后的马希良鼓起勇气,决定向老首长王震写一封求助信。
很快,信就传到王震将军的办公室,如果是普通信件,王震将军大概是不会亲自过目的,可当看到昔日老部下马兴寄来信件,王震亲自过目了一番。
而正是这封信,让王震将军的记忆再次回到了1945年冬,那个风雨漂泊的岁月!
廖家贡献1000担救命粮
1945年冬,蒋介石撕破脸皮,派出大军向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不过,整个中原军区才不过6万多人,面对36万余敌军,我军只能被迫转移性作战。
而王震时任中原军区副司令,为了保证主力兵力快速突围,率领359旅同敌人战斗,并接连打了数个胜仗。
12月底,359旅进军环潭,可谁知此时下起了大雪,前方道路被封,但359旅行军路上没有带多少粮食,很快整个部队就陷入了缺粮危机。
连日的高强度行军打仗,已让战士们筋疲力尽,没有足够粮食供应,不少士兵力不从心,再这样下去十分危险。
旅长郭鹏和政委王恩茂经过紧急商议后,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请地方干部筹粮,很快就找到鄂北行署专员李实,让他务必完成任务。
李实是中共早期党员,党性觉悟高,他当即接下了这个重任。
不过,到底该如何筹粮,这对李实来说是个棘手的问题。他本想去国统区购买,可购买这么一大批粮食,必然会引来敌人的注意。
但很快,一个工作人员就想到了办法,那就是向廖家寨大地主廖友湘借粮,此人是环潭首富,家里自然不会缺粮。
况且,廖家深明大义,对共产党颇有好感,抗日时期主动多次为李先念的新四军捐款。
有了主意后,李实连忙带人前往廖家,可谁知廖氏父子已离家多日尚未回归,这让李实大为失望。
但当共产党有事求助廖家,廖家90多岁的祖母“土地婆”亲自接待,得知359旅遭遇困难后,立即表示可以捐赠粮食等物资,只求解放后别怠慢了廖家子女。
随后,“土地婆”要求管家去库房里取一千担粮食、50多头肥猪,派出了牛车送往359旅驻地。
李实十分激动,当即写下欠条,交到廖家祖母手中,谁知“土地婆”看都不看,直接撕掉,表示她是甘心为共产党做贡献,不求回报。
正是这一千担粮食,解决了359旅的燃眉之急,战士们吃饱饭后如同满血复活,很快就打了胜仗,打出了名声。
王震为廖复初平反
看完马兴(马希良)寄来的信后,王震内心百感交集,他早就对廖家“土地婆”敬佩不已,如今得知其后人遭遇不白之冤,无法正常生活,下决心为其平反。
很快,王震就亲自打电话给相关部门,要求重新彻查廖复初一案。而湖北省委接到指示后,立马翻开当年的卷宗,发现廖复初确有冤屈,随后将消息告诉王震副主席。
王震将军接到案件报告后,立马做出了“平反”的批示,并要求当地政府为廖家进行补偿。
1991年10月,和妻儿共同生活的廖复初,接到了应城市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宣布廖复初无罪。
接到这一消息后,廖家上下激动万分,廖复初更是捧着判决书痛哭流涕,似要将40年来的委屈和心酸发泄出来。
随后,马希良夫妇带着200元红包前往廖家作为补偿,马老更是亲自题写对联:“半世沉冤化甘露,一生喜泪颂党恩!”
廖复初将这幅对联视为珍宝,将其张贴于廖家大门两侧,向世人宣告自己沉冤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