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周总理)
看过1956年发生的一切就懂了。
今日苏伊士运河属于埃及大家都知道。
但历史上,这个勾连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却是属于英、法两国的。
单过境费收入就让埃及悲愤无比。
埃及领土上的运河,却成了西方人的奶牛,士可忍孰不可忍!
在这不能忍的状况下,1954年出任埃及总理的纳赛尔,开始诉求收回运河主权。
这状况让英法非常不满,就暗中怂恿以色列在1955年2月突袭了埃及加沙地带。
为了抵抗以色列入侵,纳赛尔派人分别向英、法、美三国求购军火。
这事就是英法弄得,他们当然不安好心!
英国首相艾登见到埃及人后:说了堆有的没的,就直接将埃及人拒之门外。
法国总理摩勒眼见有落井下石机会说:法国可以给武器啊,但埃及要修改对法政策,谈谈苏伊士运河问题。
这就让纳赛尔不忿了,转而找美国帮助。
美国也有独占苏伊士运河心思,早年间就拉拢过纳赛尔,指望弄个“中东防御组织”搞中东版北约,却被纳赛尔拒绝。
(纳赛尔)
一看纳赛尔要武器,美国冷笑连连,提了埃及接受不了的要求。
纳赛尔三面受挫,就想起了万隆会议上见过的周总理:那个和蔼可亲,诉求第三世界团结的中国,能不能求助一下?
随后纳赛尔向新中国提了购买军火请求。
可新中国成立才五年,刚打完抗美援朝,也有心无力啊,周总理就坦率的跟纳赛尔表达了,“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暂时无法满足埃及军火进口要求的意思。”并建议埃及人去问问苏联。
这建议让埃及人看到了转机,也让苏联看到了机会。
(赫鲁晓夫)
是啊,美国不对盘,英法心怀鬼胎,苏联会不会好点!
事情果然比较顺利,埃及跟苏联达成了“棉花换武器”协议,经捷克斯洛伐克的手,进口了价值4亿美元的军火:包括300多辆坦克,250架米格15战斗机和轰炸机,还有自行门火炮100门,以及大量武器弹药。
这就让美国慌了,他们害怕苏联顺势跟埃及联手,影响自己的中东大战略,就劝纳赛尔放弃购买苏联军火。
美国的建议纳赛尔没有答应,反而找到友好的新中国,诉求建交。
可埃及人却扭捏的不想跟台湾当局断交,这原则性问题,让周总理决定以退为进处理埃及外交。
事后看,以退为进很高明,随着埃及跟西方列强和以色列关系紧张,1956年5月埃及宣布断绝跟台湾外交关系,转而跟新中国建交,也让中国的中东外交迎来突破。
(周总理)
美国一看如此,气的火冒三丈。
就在他们筹谋报复时,纳赛尔却在这时来找美国了:修阿斯旺大坝,需要贷款。
作为埃及的世纪工程,阿斯旺大坝总投资要10亿美元,耗费巨大,埃及承担不起,就有了找世界银行贷款的念头。
眼见埃及有求于人,主导世行的英、美认为,这是插手埃及事务的好机会。
英美都答应给贷款,也都提了附加条件。
那就是:不许购买苏联武器,财务监管,让埃及跟以色列媾和。
这些纳赛尔没答应,转头就跟苏联谈贷。
一看纳赛尔油盐不进,害怕埃及将中东国家全弄成苏联盟友的美国人纠结了,给还是不给是个问题啊?
(今日大坝)
纠结之后,美国人选择摊牌。
1956年7月19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会见埃及驻美大使时,高调宣布拒绝贷款,西方国家也纷纷跟进,暂停了资金援助。
这状况让纳赛尔正告英、美说:你们永远不能对埃及发号施令。
局势急转直下,纳赛尔也在1956年7月26日下午干了件震惊世界的事。
那天下午,他面对亚历山大城解放广场上的25万民众,宣誓说:苏伊士运河是由埃及人的灵魂、头颅,鲜血和尸骨筑成的。今天运河归还埃及,我们不再需要到华盛顿、伦敦、莫斯科乞求钱了。
埃及宣布收回运河主权,用运河过境费支付阿斯旺水坝的造价,纳赛尔也成了埃及英雄,阿拉伯英雄。
一石激起千层浪,收回运河决定传遍世界后,英、法怒不可遏,美国震惊无比。
至于中国,周总理在8月4日宣布:中国完全支持埃及把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埃及政府已经保证了苏伊士运河的自由通航,如果英、法对此还有所怀疑,那就应该通过协商求得解决,任何武力干涉的行动一定会遭到亚非和全世界人民的反对,是一定要失败的。
(埃及人欢欣鼓舞)
中国的鼎力支持埃及人听到了!可西方列强会甘心吗?当然不会。
美、英、法三国随后发表联合声明,“将航行自由和埃及国有化运河混淆到一起,目的就是维持西方列强在埃及的特权。
英、法两国认为,失去了苏伊士运河,他们的殖民体系就有被冲垮危险。
美国人也担心,埃及举动会刺激巴拿马政府,让他们收回巴拿马运河。
于是,英法的干涉就成了必然!
英国首相艾登和法国总理摩勒决定出兵埃及,临出兵时还要求美国入伙。
可英、法、美关系虽好美国却另有打算。
这打算就是不跟随英法行动,只强调苏伊士运河的“国际性质”,主张将运河交给国际共管。
(中东战略)
为何美国人要这么想?也存了一石三鸟心思!
首先:可以断绝埃及收回运河企图,打压阿拉伯世界复兴。
其次:可以排斥打压英、法两国在中东的殖民势力。
最后:美国早就对英法殖民地窥伺已久,不拆掉殖民地,如何壮大自己?苏伊士运河归属,就是拆掉英法殖民帝国的头炮。
美国一石三鸟之计让利益相关方都怒了。
英、法抵制美国,纳赛尔更是直言:难道在独立和不独立之间能够折衷解决吗?
所以国家都不鸟美国,可美国人并不急。
反而继续拱火,在英法询问出兵埃及美国态度时,美国用默认让英法放心。
一看如此,英法立马联络以色列进攻。
有大国帮忙,以色列当然求之不得,三方一拍即合,但是却各有算计。
英法希望鼓动以色列进攻,利用以色列收回运河,再以调停为名出面占便宜。
以色列想法是让英法进攻自己占便宜。
三国争吵不休时,看热闹的美国出手了。
他们一改对英法默认态度,警告说:即使成功占领运河,英、法也将陷入令人沮丧的游击战中。还会招致埃及封锁运河,破坏波斯湾石油输入线路,让欧洲遇到严重的石油匮乏。
说完这,美国还提醒英法:别指望美国会在这类冒险行动中支持它们。
从默认到劝阻,美国举动可谓很有意思!
(埃及英雄)
拱火的方式,除了怂恿,或许还有欲擒故纵,这就是欲擒故纵啊。
在美国欲擒故纵下,英法准备进攻,埃及局势危险。
一看埃及处境微妙,毛主席还在会见埃及大使时,提醒纳赛尔注意安全。
周总理9月19日晚招待埃及驻华大使拉加卜时,也表达了:“对任何侵犯埃及主权和对于埃及实行武装干涉的行动,中国人民都不能置若罔闻。”的态度。
苏联也多次警告英法别轻举妄动!
谁曾想,英法却头脑发热。
在无数大国警告中,指使以色列于1956年10月29发起进攻,占领了整个西奈半岛。
配合以色列军行动的英法联军,也在11月5日进攻苏伊士运河重镇塞得港。
埃及形势风起云涌,震惊了世界。
眼见事态越来越糟,致力于将运河问题国际化的美国人,又玩起了两面派手法。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致电艾登(英国)和摩勒(法国)说:别对埃及使用武力,给联合国一次处理苏伊士运河危机的机会。
随后美国在联合国提案说:要求以色列和埃及停止战斗,要求以色列撤退到休战协定规定的界线,还要求联合国会员国行动克制,不要进行干预。
(列强分裂)
铁板一块的西方列强,在这件事上发生了公开矛盾。
英法两国用首次行使否决权方式,否定了美国提案。苏联一看,也弄了个类似提案,结果也被英法给否了。
接连否决提案后,联合国没撤了。
英法态度坚决,让早就指望火中取栗的美国,在同年11月1日的联大会议上,别有用心的说:美国觉得自己不能同意这三个国家的行动(英、法、以),虽然我们同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厚的友谊,钦佩和尊敬他们。而其中有两个国家还是我们最老的、最受信任的和最可靠的盟国。
说完后,就提出了自己的六点方案!
这话言外之意就是:英法不听话,会破坏美国独霸中东的计划,现在我给你们一个选择的机会,接受六点方案。
第一:战争各方立即停火,并停止运送军队和武器进入该地区;
第二:一切武装部队撤至休战规定的界线 (1949年阿以休战线),并停止袭击活动;
第三:联合国成员国不再把军事物资输入战区。
第四:在停火后,分步骤重新开放苏伊士运河。
第五:由联合国秘书长报告决议遵守情况。
第六:联合国大会继续举行紧急会议,直至决议得到遵守为止。
提案不涉及五常否决权,因此顺利通过。
但通过是通过了,英、法却就是不从。
至于苏联,虽然表达了支持埃及的态度,实质上的行动却没多少。
后续,在看到中国坚定支持和美国不断施压后才转变态度,在11月5日给英、法、以三国的照会中说:苏联对英、法、以色列侵略埃及决不能置之不理,“决心使用武力粉碎侵略者,恢复中东的和平”。
(强硬的赫鲁晓夫)
苏联一反常态的公然威胁,让暗中操控时局的美国担忧了。
他们害怕苏联借机扩大在中东的影响力。
就说苏联的建议不可想象,违反了联合国宪章,还警告苏联,反对武力干涉在埃及的任何行动“决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就此,英法对埃及的侵略,反而成了美苏在中东扩大影响力的争锋。
对美国而言,遏制苏联在中东影响力,削弱英法在中东势力范围,顺带竖立自己的和平形象,就是战略目标。
对苏联而言,如果能用支持埃及,让阿拉伯世界成为朋友和伙伴,顺利进入中东,就是胜利。
最后两大强国,不约而同的将斗争目标指向英法。
(美元的威力)
这其中来自美国的压力,比苏联的军事威胁更大。
英法两国的经济状况,有求于美国的现状,让他们投鼠忌器。
就连英国首相艾登都说,发动战争:有可能使英国整个经济遭到毁灭,英国形势极其危险。
这点也有数据为证:危机发生后英国的美元储备就开始下降,9月降了5700万美元,10月降了8400万美元,11月因为石油恐慌加剧,又降了2.79亿美元。
财政困境让英国焦头烂额,晕头转向,居然寻思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取美元,填补战争经费。!
这意味着啥?答案是找美国帮忙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联合国成立的一个专门机构,参加的成员国都在那里等比例的美元做不时之需,在关键时刻,可以通过请求3到5年短期贷款方式缓解困境。
但这需要正当理由,也需要美国人点头。
以扩充军费为名,诉求贷款?美国人一口否决了贷款要求。
(黄金储备)
想想就理解,美国可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股东,当然不会答应。
英国这时去求助,当然是败兴而归!
虽然没有贷款,可英法两国依旧坚持在埃及的强硬立场。
这让美国起了落井下石的心思。
美国明白,欧洲所需要的石油几乎都来自中东(73%),其中有一半都要通过苏伊士运河运输,因为战争英法两国都陷入了能源危机,冬天来临时也开始弄石油配合制了,国内人心惶惶,反战声迭起。
于是美国就加紧挤兑英镑。
这挤兑来挤兑去,弄的英国黄金储备不断缩水,一周就下降了1亿英镑,弄的首相艾登位置不稳。
这时苏联的态度也越来越强硬,美国又在亚非国家弄的撤军议案中投下赞成票。
美国的彻底背叛和落井下石,让艾登只得同意停战,并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表达了:“万般元奈,进退维谷,众叛亲离,无法再支撑下去了”的意思。
法国一看英国撤了,也只能选择撤退,至于以色列,也在苏联“是否希望以国家方式存在”的威胁下撤兵了。
悲催的艾登和摩勒,不久后被轰下台。
(悲催的英法政客)
就此运河危机尘埃落定。
这其中最让人玩味的事就是:中、美、苏三国,居然一致反对英法侵略埃及。
纳赛尔也因为危机中的突出表现,背靠美、苏、中,成了埃及英雄,阿拉伯带头大哥!
那么这一场冲突,真相到底为何列?
头号帝国主义国家美国,为何要英、法?
毛主席的这句话可谓鞭辟入里:这个偷东西的贼从来没有被人逮住过, 1956年在苏伊士运河,我们逮住了英国、法国。那时美国装好人,它装成爱好和平的。(1958年10月 2日接见苏联和东欧国家及蒙古军事代表团时所言)
今天在看这句话,依旧振聋发聩。
因为俄乌冲突中的美国不也是这么干的吗?他们卖军火,鼓动战争,装好人,扩大战争,然后在战争中赚尽自己的利益。
曾经的美国人装好人,现在也是,只是用心比当时更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