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浙江舟山的一户富裕人家里,一个明眸皓齿的女子怒气冲冲地打开门,叫嚷道:“父亲,我不想嫁给那个李财主!”
女子的父亲正在书房的桌前看文件,抬抬眼看了看她:“大呼小叫什么?你为什么不想嫁给他?他家是方圆百里内数一数二的富户,你嫁过去一辈子荣华富贵,乐乐呵呵当你的阔太太。”
女子握了握拳头据理力争:“我不管,我想嫁我喜欢的人。”
父亲反问道:“哦?那你现在有喜欢的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爹又不会害你。”
女子眼泪倏地流了下来:“虽然我现在还没遇到,但我以后会找到的,反正我不嫁,要嫁你自己嫁吧。”
说完女子哭着跑了出去。
“你…真的被宠坏了。”父亲无奈地叹了叹气。
跨国婚姻
1940年3月陕西延安的窑洞里正举行着一场浪漫的婚礼,轻松的氛围中一群人举杯庆祝这对新人。
这里聚集着许多熟悉的面孔:毛主席、周总理、王稼祥等共产党员。
还有几个陌生的外国人。
更令人惊奇的是迎面走来的新郎也是个外国人。
新娘就是反抗父亲不想嫁人的小女孩,她被称为是“延安第一美女”。
小女孩儿名叫周素珍,生于1919年5月19日。
她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祖辈以造船为业,从小就活泼机灵,在家中是被放在所有人心尖儿上的小明珠。
父亲留过洋,所以对她的教育也非常严格,她从小就接受着精英教育。
良好的教养,显赫的家世和出众的外貌,她的一生原本什么都不做就可以安安稳稳、平安顺遂。
但周素珍是个有独特见识的女性,她不想要一段包办的婚姻,不想要平淡如水的生活,更不想要一个毫无共同语言的丈夫,所以她选择逃离。
于是她放飞自我,踏上了一段未知的路程,兜兜转转成了一名八路军战士,还和一个外国人结婚了。
周素珍的丈夫是一个美国人,名叫马海德,原名叫乔治·海德姆,1910年生于“水牛城”——纽约州布法罗市。
马海德1933年刚从瑞士日内瓦医学院毕业后来到了上海,在这里研究东方热带病,同时也目睹了国民党人是如何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主动提出为中国革命服务。
1936年马海德在陕北见到了毛主席,访问诸多西征前线的红军将士,改变了他对中国的认识,就作为军医加入到了革命中。
他还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叫马海德。
他的名字海德姆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骏马,中国又有着许多姓马的老百姓,他想彻底融入到中国,就想了这个中西结合的名字。
1939年周素珍来到延安,有一天突然晕倒了,碰巧是马海德给她医治的,他对这个像百灵鸟一样的小姑娘一见钟情,赶紧精心配药为她治疗。
等周素珍醒来后,看见这个有着异域容貌的外族人,心里也有点怦然心动。
她早就听闻过马海德的名字,他有着高超的医术,很多人称他是“万能博士”,但二人一直没有什么交集。
两个青年男女在一起聊梦想、聊革命、聊过去。
马海德想了解这个美丽女子的一切。
周素珍就开始娓娓道来,明明从离家到现在也就短短几年时光,却像是过了很久很久。
一战成名
周素珍谈起过往想想自己这几年来的时光说是精彩纷呈也不为过。
她谈起自己曾被父亲逼婚的经历,尽管只是一个闺阁女子,但她饱读诗书,向往着书中的自由。
尤其是1934年的夏天,她在定海游玩的时候遇见过一群革命青年男女。
他们激情昂扬,高谈阔论,谈论着革命带给人的力量。
她与父亲谈崩,跑出家门的那一瞬间,她想起了那群热情洋溢的青年人。
她也向往着那样无拘无束,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为之奋不顾身。
她赶忙回到家中翻出了藏在书中的地址,是当初一个革命姐姐给她的,对她说:“要是你长大了有一天也对革命感兴趣,欢迎你来找我们。”
她马不停蹄写了一封信,信中阐述了自己被逼婚的委屈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她想要脱离父亲的掌控,寻求自己的梦想。
不久之后,她收到了回信,信中回复她让她来上海。
她收拾了行李后,给父亲留了一封信,踏上了去上海的旅程。
上海和浙江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周素珍像个新奇的小孩子,对一切都非常陌生也非常向往。
给她回信的革命青年们接到了周素珍,问她目前有什么想法没,周素珍摇摇头,她一股脑只想着逃离,并没有想过自己离家后要干什么事情。
周素珍不知道的是这些年轻人都是中国左翼剧团联盟的成员,他们为了冲破国民党当局的破坏和阻挠,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学生演剧和工人演剧活动。
自然而然的周素珍加入到了话剧艺术供应社中。
周素珍当时只有十五岁,还是上学的年纪,婚虽然不用结了,但是书还是要读的。
她是个聪明伶俐的姑娘,再加上足够勤奋努力,考上了上海正风中学高中文科班,从此开始了她一边读书一边演话剧的生活。
周素珍一旦对什么事情沉浸其中就会努力做好,她跟着剧团的人员四处公演,从台词到动作,她都尽力去学。
她的刻苦和天分很快被人发现了,这一天周素珍正在街头出演《放下你的鞭子》被偶然路过的王滨看见了。
你可能会问王滨是谁?
王滨是当时天一影片公司的编剧和导演,他与人合作执导的剧情电影《白毛女》获得过第六届捷克斯洛伐克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
那时王滨正在为自己的剧本《海葬》找女主角,他看见周素珍的那一瞬间就觉得这个角色非她莫属。
王导曾回忆过周素珍在《海葬》中的表现,她有着很强的共情能力,细细研究剧本人物的悲欢离合,沉浸式的演出让她完全成了角色。
王滨一步步引导周素珍磨炼演技和台词,这个电影还有众多实力派演员加盟,众多前辈们的指导下,16岁的周素珍走上了大荧幕。
她俏丽窈窕的少女形象和被打磨后细腻的演技让她在上海影视界一战成名。
她还有一个艺名叫做周苏菲。
成为影星的周素珍在表演上可谓是顺风顺水,甚至和红极一时的蓝苹同台演过戏。
革命战士
但周素珍从没有忘记自己的爱国之心,左翼文化界慷慨悲歌人士的身影始终在前方引导着她。
尤其是“七七事变”后,日本人在中国惨无人道的侵略,让周素珍开始参与到抗日宣传中。
尽管她依旧参演着电影,可宣传抗战和青年的呐喊仍然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她来到上海后主动和父亲进行联系,不想父亲为她担忧。
父亲告诉她日本人占领了舟山后,要挟他给日本人做事,父亲不想成为帮凶和卖国贼,宁死不屈。
周素珍被父亲的气节感动,父亲的以身作则让周素珍抗日的心更加坚定了。
她又跟着剧团四处奔波做宣传,不久之后,她就被人盯上了。
盯上她的是不是别人,正是国民党人。
周素珍是明星不是一般人,她的许多行为都会给普通人带来影响力,她受新思想的影响,抗日宣传除了表演日本人是如何残害中国老百姓,还宣扬着新思想。
这下惹恼了国民党人。
在她一无所知的时候,共产党人看到了这个女孩的可贵之处,觉得她是个好苗子,就善意提醒了她。
1939年初秋,周素珍所在的抗敌后援会宣传队正要外出活动,一位小姐妹跑来悄悄告诉她,有位余先生在外面等她。
余先生带着她一起到了—位蒋先生家里。
蒋先生留着普希金式的长发,为人很热情。
他给周素珍看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突然问:“你想去延安吗?”
周素珍心向往之,那可是革命圣地,她狠狠地点了点头,兴奋得心里怦怦直跳。
两天后他们乔装打扮踏上了开往贵阳的长途汽车,从贵阳辗转成都来到了西安,最终到达七贤庄。这一年她20岁。
来到陕北后,周素珍被安排到了鲁迅艺术学院继续学习,她选择了喜欢的戏剧系继续完成学业。
紧接着邂逅了马海德。马海德听完面前这个女孩子的经历,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第二天,马海德在粉色的纸张上用歪歪斜斜的中文给周素珍写了一封信:“美丽的女士,我由衷期望你能按时服药,早日康复,露出你那美丽的微笑!”
就这样爱情之花在二人心中破土萌芽,美好的一天里,马海德向周素珍表达了爱慕之情,跪地求婚:“亲爱的苏菲,你愿意跟我结婚吗?我会永远爱你。”
周素珍感动夹杂着开心,点了点头。
马海德高兴地不知所措,转头狂奔到总政治部,冲进了当时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家中,迫不及待告诉他:“我要结婚了,我要跟苏菲结婚了,我要娶苏菲了。”
王稼祥很是为二人开心。
政府在老百姓中宣传新的婚姻法,鼓励结婚办理登记,二人响应政府号召,去政府登记,这样他们的婚姻就具有了法律效力。
于是就有了这个小型但浪漫的婚礼。
他们的婚礼可以算是“中美合作的早期成果”,毛主席还称马海德是中国女婿。
婚后生活
1943年二人的孩子周幼马出生了。
马海德旅居中国肯定也想念着海外的父母,他拜托驻延安的美军给父母带信:“爸爸妈妈,我结婚了,我的妻子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我们有了一个孩子。”
马海德的父母给一家三口寄回来很多东西有给小孩子的,也有给周素珍的。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马海德的父亲为了见到儿子,买了飞机票跑到了叙利亚大马士革,因为那时中美还没建交,所以只能跑到第三个国家。
马海德的父亲到大马士革的中国大使馆说想见马海德。
大使连忙通过电报报告外交部,当时的部长还是陈毅。
陈毅看到这个消息立马通知了马海德与周素珍,陈毅在一个礼拜之内把签证给办了,二人带着儿子前往叙利亚。
马海德的父亲看见周素珍和周幼马后简直喜笑颜开,称赞儿子好福气,有这么漂亮的老婆和可爱的孩子。
延安整风期间,马海德被人质疑来到中国目的不纯,甚至污蔑他是“国际间谍”,认为他放弃优渥的生活跑到延安吃苦,是不是有着国际政治背景。
这段时间他非常痛苦,周素珍日日陪伴在他身边安慰他。
“我永远都相信你,你的心永远都向着中国共产党。
我明白你的心,我知道只要是革命的需要,你不论经受什么误解都会心甘情愿。
再说了,毛主席和周总理一定会还你清白的。”
果不其然,毛主席和周总理听到后立马打了一通电话:“马海德是无辜的,你们别想打他的主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周素珍更是感动不已,马海德经过批准成为了第一个拥有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一家三口从延安来到北京后,周素珍继续从事电影和话剧。
1960年开始她开始参与电影的制作,如《春雷》、《孔雀公主》等。
无论有什么困难夫妻二人都携手共渡难关。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着手制定预防麻风病的政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加紧了消灭麻风病的工作,为中国消灭麻风病作出卓越的贡献。
受丈夫的影响,周素珍也一直关注着麻风病。
甚至在丈夫离世后她拿出养老金成立了奖励麻风病防治工作中有突出贡献工作者的基金会——马海德基金会。
她在春节的时候都会前往麻风病院慰问病人和工作者,还建立希望小学让患病的小孩子就读。
而今,这位已经期颐之年的老人已经102岁了,独居北京,她偶尔会躺在院中的躺椅上怀念和丈夫曾经的灿烂岁月。
2022年11月,周素珍老人催促儿子周幼马把曾孙带回来给她看一看,周幼马不敢怠慢,放学后接到孙子就去看望老母亲。
周素珍特意嘱咐保姆做了一大桌子的菜,等着周幼马和曾孙的到来。
看见新一代的血液,周素珍眼里似有泪光闪烁,她或许回忆起了自己风华正茂的年代。
她这一生,冲破旧时代藩篱,迈向自由,得一人终老,完成丈夫未竟的梦想,足矣。
-完-
编辑 | 张啊张、书书
文 | 王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