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春秋战国分界点、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标志,韩赵魏三家分晋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也是《资治通鉴》开篇的第一个故事,司马光重点从才德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都是王室贵族,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积极对外征战,就这样,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最终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四家,其中又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为了扩充自身实力、最终代晋,执政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即晋阳之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智氏代晋的梦最终在齐国由田氏完成。
韩赵魏三家分晋及打败智氏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晋阳之战只是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司马光将智氏的失败归咎于智伯才具而德不配。
智氏的失败也可以从智商与情商两个角度来考虑,长期把持晋国朝政的智氏实力强于韩赵魏,是有最终代晋的基本盘的,彼时的智氏当家人智伯也是一位能文能武有才干的领导者,拉拢两家先消灭一家的基本策略也没有问题,最终失败可能是智伯的情商不够,被彼时的胜利冲昏头脑也好,不想去思考也好,智伯低估或者忽视了韩魏两家的自强的决心,最终给了赵氏反败为胜的机会,自己的势力也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从韩赵魏三家分晋的胜利以及智氏的失败可以看出,当我们立下一个目标并为之努力时,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不轻视任何的可能,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最终获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