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冷冷地说了四个字,至今被人诟病

2022年10月17日18:54:09 历史 1811

李世民这样评价:“汉以六合为家,是赖淮阴之策。”韩信的出现,帮助刘邦实现了霸业的梦想,但韩信的成功却艰难。

在韩信成为谋略家的道路上充满荆棘,他遇到了自己的贵人,刘邦的得力助手——萧何,与萧丞相的相遇,让韩信在刘邦面前大显身手,但也为他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冷冷地说了四个字,至今被人诟病 - 天天要闻

韩信的能力有了施展的舞台,他的权力也在日益扩大,让他的伯乐有了忌惮之心,对韩信下了黑手,并在韩信死后,萧何望着他的尸体,冷冷的4个字,至今被人诟病,让我们走进韩信,一探究竟。

生于乱世,成于乱世

韩信出生于战国时期,这个阶段是华夏割据分裂最久的时期,这个时期也塑造出很多杰出的英雄豪杰,他们名流千古。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冷冷地说了四个字,至今被人诟病 - 天天要闻

韩信出生并不好,早年生活拮据,本人的品性也不行,所以没有办法走上仕途这条道路,达不成功成名就的愿望。

并且他的贫穷限制到我们的想象,韩信的饮食问题需要靠其他人的接济,他曾多次去南昌亭的亭长家蹭饭,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韩信的吃闲饭行为招来亭长夫人的不满,以致后来亭长夫人把午饭提前,当韩信前来蹭饭时桌上再无颗粒之米。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冷冷地说了四个字,至今被人诟病 - 天天要闻

韩信也不是傻子,明白他们的用意,既然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之处,韩信选择离开这个地方,另谋出路。

生逢乱世的韩信遭遇曲折,但也遇到过暖心事件,早些时候,韩信在城下垂钓,碰到在河边洗衣服的大娘,大娘看到韩信的窘迫,连续几天给韩信食物,大娘这一善意行为让韩信感动不已。

但在乱世之中的韩信经历过别人的欺辱,在韩信的家乡有一个屠户,他用言语攻击韩信:”你长得这么高大,但实际上是个胆小鬼。要么拿剑捅死我,要么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冷冷地说了四个字,至今被人诟病 - 天天要闻

韩信环顾四周,想了想这个人与自己的气势对比,做出了令他耻辱一生的举动,从屠户的胯下钻了过去,这也是我们熟知的胯下之辱这一典故的由来

战国的混乱之战让韩信从中明白了为人处世之道,在乱世之中快速成长起来,也让他遇到了一生中最爱又最恨的人。

巧遇伯乐,施展才能

韩信原本打算追随项羽,所以在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投靠了项梁,在跟随项羽之后,韩信多次出谋划策,但被刚愎自用的项王全都拒绝了。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冷冷地说了四个字,至今被人诟病 - 天天要闻

被多次拒绝的韩信在西楚霸王项羽身边看不到出路,于是在汉元年间离开楚国,奔赴下一个站点,来到汉朝投靠刘邦。

但初去汉朝,韩信的才能并没有施展开来,并且差点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他需要一个契机。

汉王不是要争夺天下吗?将壮汉杀死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在被处以死刑时的勇敢之言救了他,也给他带来了人生中的转机

拯救了自己,也得到了夏侯婴的赏识,之后韩信遇到了自己的伯乐——萧何,与萧何进行过多次关于社会局势动荡的探讨。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冷冷地说了四个字,至今被人诟病 - 天天要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信希望可以早日见到刘邦,但却未能实现,最终决定离开,但萧何是一位懂得欣赏的人,马上追了出去,并弄出了一个笑话。

军中以为是丞相萧何逃跑了,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刘邦的耳朵里,刘邦立马慌张起来,顿时像失去了灵魂一般。

一两天后,萧何带着韩信回来了,并上报给刘邦,称韩信是难得一遇的贤能之才,整个天下再无第二个韩信这样的国士

萧何建议刘邦好好考虑一下韩信,韩信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军师,他可以在君主统一汉朝的过程中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冷冷地说了四个字,至今被人诟病 - 天天要闻

并且这样的人才需要被尊重,切忌以一种傲慢自大的态度对待。刘邦接受了萧何的建议,办了仪式,将萧何封为大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萧何的引荐之下,韩信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首先向刘邦献计,项羽的兵力之于大王是巨大的挑战,但项羽的性格是他的弱点。

所谓”得民者得天下,失民者失天下“,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民意,但项羽高傲自大,靠着自己的武力值是走不长远的。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冷冷地说了四个字,至今被人诟病 - 天天要闻

虽然项羽待人和善,但当要封赏有功之人时却优柔寡断,这是妇人之仁的举动。对于大王来说,这是项羽的一个弱点。

项羽虽然在天下称霸,但刘邦才是汉朝真正的继承人,有着贵族的血统,况且项羽的有些行为也不能让人信服,把自己亲近的人封为诸侯,这有违公平之举。

刘邦在入关之时与百姓签定约法三章,得民心,只要刘邦一声令下,各地士兵都将拥护大王,夺回汉中。

刘邦接纳韩信的建议,并且感慨自己与韩信相遇的太晚了。

韩信在刘邦收取汉朝之中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当时在刘邦兵败彭城之时,向刘邦出谋划策,俘虏了魏豹,并最终在安邑之战大获全胜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冷冷地说了四个字,至今被人诟病 - 天天要闻

当然韩信也很能言善道,韩信向李左车请教攻燕,伐齐之事,没有动用一兵一卒说降了燕国,并且在这件事之后,刘邦任命韩信为相国。

韩信继续他的高光之路,西楚霸王四面楚歌,刘邦趁项羽没有防备,楚军饥饿疲惫之际,对项羽的军队发起了进攻,虽然战败,但收获也很多。

十二月,汉军与楚军在垓下决战,楚军大败,汉军继续猛攻,项羽在乌江自刎,一代英雄落下了帷幕。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冷冷地说了四个字,至今被人诟病 - 天天要闻

韩信帮助刘邦实现了霸业,但刘邦却夺了韩信的兵权,封韩信为楚王,害怕韩信的势力不断的扩大,加上韩信又受到小人的诬陷,被贬为了淮阴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以为的伯乐最终与吕后合谋,赐死了韩信,并且萧何留下了一句”为国锄奸“,虚伪的幌子。

萧何之于韩信是伯乐,但萧何最后的做法有失人道,”为国锄奸“也一直受后人的诟病。

结语

萧何:“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冷冷地说了四个字,至今被人诟病 - 天天要闻

以萧何的角度,韩信的确是人才,但韩信的突出表现有损自己的利益,所以必须死。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流,君王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始终要牢牢掌握统治的大权于自己手中,韩信的才华对于刘邦是一个大大的威胁,注定了韩信悲惨的结局。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马屁 - 天天要闻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马屁

俗话说得好: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你要求人办事、想要达到某种目的时,拍马屁往往特别管用。 江湖上有一个人,那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他特别喜欢别人拍马屁,因为他属于威权型人格,特别享受那种君临天....
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展出赵一曼遗书:亲爱的孩子啊,希望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而牺牲 - 天天要闻

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展出赵一曼遗书:亲爱的孩子啊,希望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而牺牲

极目新闻记者 李迎 曹雪娇7月7日,《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开幕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8日,该展览面向公众对外开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恢复开放。赵一曼牺牲前给儿子的遗书(图源:记者拍摄)据了解,本次展览面积1.22万平方米,将展出照...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 天天要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 天天要闻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立狮脑山巅,望太行云烟。那座座峰峦如同无言的丰碑,铭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峥嵘岁月、不朽功勋。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正在山西阳泉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为粉碎...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 天天要闻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他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了解当地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等情况。 阳泉狮脑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直指苍穹 不远处,...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 天天要闻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焚烧秸秆,常被误认为是千年传统,实则是现代农业的“时代病”。古人用秸秆,少有“一烧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万种智慧。 从《齐民要术》到《陈旉农书》,从堆肥还田到修筑屋舍,秸秆在古人的手中,是滋养农田的肥料,是遮风挡雨的材料,是饲养牲畜的食粮。焚烧秸秆,绝非古人首要的选择,而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人们...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 天天要闻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血与火的14年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无数国人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奉献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在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是对日战事最多、最惨烈的正面战场之一。当时全省人口3000万,征募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