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老汾州府,旧时老汾州府的人大多知道汾州府曾经是山西省明清时期九府十六州的大府之一,及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级市政府所在地。因而古城内有两大官署,即府治,以及县衙,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市政府,和所在地的县(市、区)政府。
但好些人不知道原来汾州府治,以及县衙的具体位置。今查了一些资料,结合网络搜索,将原来汾州府治,以及县衙等的具体位置在此介绍一下。
元初立汾州元帅府,制灵石具,隶平阳路之霍州,后废府。至元二年复行州路,西河为县,《元史》:“太祖十三年,木华黎克汾州。”又:“王玉从木华黎定为汾州,直隶山西布政使司,属冀南道,领孝义、介休、平遥三县。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汾州升为汾州直隶州,直属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五月,汾州升为汾州府,是山西明清时期九府十六州的大府之一。除原汾州四县外,有永宁州(辖宁乡县),临县,沁州(辖沁源县,武乡县),平阳府霍州灵石县也划归汾州府。又置冀南道,府、道治均驻县城。
此前,县名虽未以汾阳冠名,而俗以汾阳为县别名,盖以县城居汾水之缘故。原太原府所辖州县、临县、永宁州及辖县宁乡县和原汾州辖县改属汾州府,府治设汾阳县城。
署衙;元代在古城西南偶曾建有汾州元帅府,二府街有原汾州参将府衙门,汾州府同知衙门。卫巷有汾州卫守备署官邸。指挥街、西所街、百户营、东营街以前均是当时州、府、县军事机构,守备,营房等所在地。
据汾州府志明清时期汾州城区及下属图 旧时地图东西相反
汾阳独特的五座连城
汾州明清城门关门 府治 县衙图
汾州府府治;明 “汾州府署衙”初期建在鼓楼西不远路北的一个地方(大体上在现实验小学东边一带)。
明朝汾州升府之前,汾州州治在东门内三贤坊大街北,旧为税课局,明永乐11年改为州治。
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汾州升府,府署建于今府门前街西端道北的旧守备署内(现四牌楼东),郭下设汾阳县,原州署改为县署(东正街五号 后县政府所在地)。
民国在此设立公安局。
附近的相关街巷名称,也都因府治而得名。
府门前,代表府治门前。
府夹道,为府治的偏门所在地,死刑犯押送由此出门。
西所街(民国作“司所街”)清汾州府军事机关“百户所”所在地。故名。
“汾州署衙” 初期地址 大体上在现实验小学东边一带
原明清汾州府府治 府门前(四牌楼东)
明朝万历二十三[1595]年,汾州升府,于汾州城设立的府治。 毗邻府分巡道、察院、分守道、县学府
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府署建于今府门前街西端道北的旧守备署内,郭下设汾阳县,原州署改为县署
顺治十四年1657 《汾阳县志》汾州府州府署县衙图
汾州府志 中的府治图(府门前街)
清乾隆36年[1771]《汾州府志》中对府治的描述
图片为府夹道,为旧时府治的偏门所在地,死刑犯押送由此出门
《汾阳县志》记载汾州府府治;汾州府衙门门前有大照壁,有七层青石台阶,衙门前有四只大小石狮。 府治旁边有黄太仆祠,用来纪念清代初年以身殉职的汾州知府黄廷伯。
府治在分巡道西,分巡道改为察院。府治初为守备府,万历二十三年,中丞魏公请改府,守道麻公檄同知白公拓为府治。
府治正堂五楹,后堂三楹。东赞政厅,西贮银库。东吏房十一楹,西吏房十一楹。东厢房三间,西厢房三间。后高砖楼一座,堂五间,东西厢房各五间。堂西茶厅三间,堂东书房三间。
仪门三楹,大门三楹。大门左右官厅九间。
清军厅在府堂西。督粮厅在府堂东。理刑厅在军厅西。经历司在二门东。
分巡冀南道在察院西。正堂五楹,后堂五楹。前西厅事房三间,前东厅事房三间。后西厢房三间,后东厨房三间。仪门三楹,大门三楹。
分守冀南道正堂五楹,串堂三间,二堂三间,三堂五间。东西厢房合,大门三楹。六间,东院房三间,西院房三间。后砖楼一座,后花园一所。内房五间,大门三楹,二楹,大门一楹。三合。东吏房五间,西皂隶房五间,西茶亭三间。前东上地祠一座,西迎宾馆五间。堂左厨房三间,大门外东快手房二间,西军牢房二间。建立年月碑文大堂竖立。
察院在分守道东。大堂五楹,抄案房三间。东书房三间,西书房三门。大门三楹,二门三楹。
皂隶房三间,后堂五楹。东厨房二间,西书吏房三间,正房一间。
大门外鼓棚东西二间,东亭三间,西亭三间。后卷棚三间,东西房各二间,东西沐浴房二间。
布政分司在察院对南偏东,今废。
汾阳县县治
明朝汾州升府之前,此地为汾州州治,明万历二十三[1595]年升府后,改为汾阳县治。
后此处为汾阳县政府(东正街五号)。
曾经的汾州州治、县衙位置图 原县政府所在地(东正街五号)
清光绪10年汾阳县志《县治图》明朝汾州升府之前为汾州州治,明万历二十三(1595)年升府后,改为汾阳县衙
清乾隆36年[1771]《汾州府志》中对县治的描述
原汾阳县衙位置
原汾阳县衙在东门内三贤坊大街北,旧为税课局,明永乐11年改为州治。
正统十二年(1447年),知州李善重建。
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知州伍琇修缮。
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知州李当修缮。
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知州白夏进行了较大的拓修。白系河南颍川(今许昌)人,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莅汾州,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去职。史称其明敏果断,造福地方,凡任事临民,皆实心实政。任职四年间,先修州署,次修州学,又创建西关城垣。曾任南京户部侍郎、右副都御史的邑人王缉,在《汾州西关建城记》中,对其功绩有叙。明、清《汾阳县志》均将其载入“名宦”栏目中。
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汾州升府,府署建于今府门前街西端道北的旧守备署内,郭下设汾阳县,原州署改为县署。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知县蔡成己拓展县署前仪门外地盘,并撰写了 《汾阳县题名记》碑,立石于衙署内。
县衙大门外有照壁,上绘东海日出图。衙门三楹,大石狮两座。大门上有大铁钉,数量和汾阳县所辖村子的数量相同。
正堂五楹,中御戒坊。后堂五楹,在正堂后。幕厅三楹,在正堂左。东吏房十二间,西吏房十二间。
仪门三楹,大门谯楼一座,今改作门三楹。
寅宾馆在仪门东。
衙神祠在宾馆后。
汾阳王阁在衙神祠后。
夙夜亭在大堂后。
拜言亭在正堂西。
架阁库在正堂西。
知县宅在正堂后。
县丞宅在正堂西。
主簿宅在县丞宅西。
典史宅在主簿宅西。
吏舍在东吏房后。
狱在大门内西。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知县蔡成己拓展县署前仪门外地盘,并撰写了《汾阳县题名记》碑,立石于衙署内。
境颇为肃穆清雅。有一株七星槐,枝冠形为北斗七星状,树龄在八百年以上。
按民间传说及蒲松龄《聊斋志异》一书中《汾州狐》、《狐妾》所述、汾阳县署的后面,于明代时便有一大片十余亩地的园田,其间有水井、桃树林、菜圃、花圃等。而最显眼的是一座由人工堆积而成的土山,号为梅山。峰顶建六角亭,山上草木繁茂,是官吏及来宾们休闲的去处,站在梅山之巅,汾阳城一览无余。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
县署官员的官衔名称历代多有变化。隋唐时设县令、县丞、县尉各一人。宋时设县令、司马员外等。元时设达鲁花赤(蒙语,地方主官之意)、县尹、县尉。明时省县入州,设知州、同知、通判、学正、训导各一人。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汾州升府,郭下县汾阳设知县、县丞、主簿、教谕、训导、典史各一人。清代设知县、主簿、教谕、训导、典史、巡检各一人。
清时县署辖三班六房,即快、壮、皂三班,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后将三班增为十班,即快班(一为马快班)两班,壮班为四班,皂班为四班。分管拘捕、站堂、看押等公务。又将六房增为十二房科:(1)吏房:管理官吏事务。②户收科:管理田赋人丁税等。③礼房:管理祭祀、学官等。④兵房:管理兵差、驿马等。⑤刑南科:管理刑事、民事、诉讼、监决囚犯。⑥刑北科:与刑南科职能相同,隔月轮班。⑦工房:管理地方公益性建筑工程。⑧襟科:管理田地房产等。⑨承发科:管理收发等。⑩招房:管理审案等。仓房:管理粮食征收、官仓等。西库:管理工商杂税等。
其时,县署所属各部门的人员总计约二百多人。
中华民国改衙署为公署,改知县为知事。下设民治、财务、教育、实业、司法五科。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将各科长取消,以六大员司职:承政员、主计员、视学员、实业技士、承审员、宣讲员。
原汾阳市市政府在东正街五号(明清衙门)的正门
汾阳东正街五号 解放以后汾阳县委县政府
八九十年代后的汾阳县委县政府
手机拍摄 2021年清明节时的旧政府所在地
2021年4月23日原汾阳县政府遗址
汾阳政府办公大楼
图片为汾阳政府办公大楼 手机拍摄 2012年11月15日,汾阳市委、市政府驻地由东正街(鼓楼东街5号)搬迁至永和西大街9号。
钟楼在县治东,一名“五星聚奎楼”,明季焚废,顺治十二年重修。
鼓楼在县治西,一名“四阳拱照楼”,顺治十一年重修。
演武场旧在东郭北门外。万历二十年,院道檄知州刘衍畴移置西郭北。
乾隆36年[1771] 《汾州府志》中的文庙---府学学宫图,以及关于府学之简述
清顺治十七年,新的汾州府文庙在明代庆成王府废第的基础上改建完成。而明代的汾州府文庙则改为县文庙(位于今汾阳师范一带)。
乾隆36年(1771)《汾州府志》中的文庙---府学学宫图,以及关于府学之简述。
考院在县治西。明天启二年秋八月,知县黄缵祖建。正堂五楹,后堂五楹,西考棚二十四间。前东西厅事房二间,后看亭三间。东厨房三间,西吏房三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