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从1947年汪东兴站出来说的那句“我敢!”开始,一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汪东兴凭借着这一件事,成为了30年来唯一一个长期留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人。
而在2015年去世前夕,汪东兴也一再强调,“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我死而无憾了。”
那么,汪东兴做的什么事?他为什么深受毛主席信任?他的一生中又有哪些的故事呢?
青年时期
1916年,汪东兴在江西省弋阳县出生,从小生活穷苦的汪东兴对地主这些封建糟粕嫉恶如仇,所以他便积极接受了革命的思想。
汪东兴13岁那年,同是老乡的方志敏正在家乡弋阳县领导农民发动暴动,正是这一场农民运动,让整个赣东北的革命之火熊熊燃烧起来。
汪东兴非常敬佩方志敏,他想成为像方这样的英雄人物,于是汪东兴加入了共青团,想通过团员到党员的方式一步步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汪东兴的入党过程先后经历了3年,他从一名家乡的儿童团长成长为团支部书记,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在1931年转为了党员。
成为党员梦想实现之后,汪东兴并不满足,他还想加入红军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上阵杀敌,为革命事业而战斗。
就这样,在成为党员后的同一年,汪东兴和家乡的其他18个共青团员一起加入了自己的英雄方志敏创办的红十军。
不久之后,他们19人便在横峰县受到了方志敏、邵式平等同志的接见。
可以说,方志敏就是汪东兴成功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汪东兴作为红十军的战士,跟着方志敏先后攻占了闽北的赤石街、新村街等地方。
一直到长征时期,汪东兴才因为组织的安排更换了连队。
汪东兴此时已经是干部团一营三连的指导员,因为反围剿的失败,他跟随着红军大部队转战陕北,开始了万里大长征。
与此同时,方志敏也坚守在自己的革命阵地上,守护着赣东北一方。
但是很快,一个不幸的消息就传来了。
1935年1月,当走到邵式平管理区域时,他作为朋友兼地方的工作部长来看望汪东兴。
汪东兴十分的激动,准备好了饭菜等待邵式平的到来,期待他能告诉自己一些关于自己的榜样方志敏的近况。
但汪东兴没想到,这次邵式平带来的并不是什么好消息。他告诉汪东兴,国民党已经登报声明,方志敏已经被俘。
这个消息把汪东兴打了个措手不及。
方志敏被俘,赣东北的革命根据地已丢,这对于忘汪东兴来说,是一个双重打击,原本准备好的饭菜,两人都已经没有心情再吃。
虽然方志敏被俘,但汪东兴还保留着一点希望,也许方志敏不久之后就会活着回来,只要人还活着,就有希望,赣东北根据地还能再打回来。
事情并没有按照汪东兴的想法走下去。
当汪东兴所在的红一方面军历经磨难,终于到达陕北的吴起镇时,汪东兴也终于得知了方志敏已经在2个月前被杀害的事实。
方志敏的牺牲给汪东兴带去了不小的影响,他对于革命事业的热情又高涨了一些,他想为方志敏报仇。
之后不久,重庆办事处的八路军花了重金将一份方志敏遗稿买了下来,这是方志敏1931年在狱中亲手写下的,汪东兴读了之后痛心不已。
方志敏对于汪东兴来说,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
他不仅是汪东兴革命道路的启明星,也为汪东兴与毛主席的相遇无形中安排了一下。
1933年的1月,国民党军队前三次的围剿都被红军击破,正值第四次围剿时期,邵式平等人带领红十军到达苏区协助第四次的反围剿任务。
他们一行人受到方志敏的委托,来看望毛主席,汪东兴也在此列。
毛主席还问了汪东兴一个问题,“红十军的装备、服装都比中共苏区好,这是什么原因呀?”
汪东兴将情况如实回复给毛主席,“赣东北靠近闽浙,经济条件要更好一些,所以财政收入也多一点,在方志敏同志的管理下,士兵和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从这个意义上说,汪东兴和毛主席的这一次相遇,虽然是方志敏的无心之举,却是他一力促成的。
方志敏牺牲之后,汪东兴继续进行着自己的革命事业,先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而汪东兴真正得到毛主席的信任,也是在解放战争中偶然的一次机会。
遇到贵人
在解放战争过程中,汪东兴被派到中央机关工作,在这里他负责外围的警戒工作,汪东兴对待工作任务耐心细致,每一次的警戒任务都完成的很漂亮。
那时的中央机关所在地在陕北的王家湾,汪东兴和其他中央警卫团的同志们常常会聚在一起,查看地形,讨论安全问题。
同时,汪东兴等人还专门在驻地的周围安排了流动岗哨,基于隐蔽性的考虑,他们白天减少人员,晚上加强警卫。
从汪东兴的本职任务上,就不难看出,汪东兴对于组织交代的任务,细致耐心不马虎、敢想敢做敢实施,这也为之后撤离延安时汪东兴的主动站出埋下了伏笔。
1947年,国民党军队慢慢靠近延安,经过商讨,毛主席决定撤离延安。
但是如果这次因为国民党的进攻撤离了,之后的行动岂不是都要受到敌人的掣肘。
毛主席认为,在战争中我军必须要掌握好主动权,要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而不是被牵制。
因此,在撤离延安的同时,毛主席安排了一个任务:放出一只警卫部队,在敌人后方阻击或者攻击袭扰。
但是问题来了,到底谁才能领导好这支警卫部队呢?起初,毛主席想自己留在王家湾,等看到敌人之后再离开。
但是任弼时等人为了安全考虑,都不同意毛主席的这个决定,作为整个组织的主心骨,毛主席是不能发生任何危险的。
但是双方都在保留自己的意见,僵持不下之际,周总理想到一个折中的方案,既能看住敌人还能保证毛主席的安全,那就是找个人代替主席看着。
毛主席也认为这个意见不错,当即决定好了一个人选,那就是时任中央机关警卫处处长的汪东兴。
毛主席义正言辞地对汪东兴说,“这个任务艰巨,稍有不慎就会有生命危险,你敢不敢留下?”
汪东兴丝毫不畏惧,坚定地回复了一句:“我敢!只等主席下命令。”
就这样,汪东兴带着毛主席留给他的一个加强排和五个骑兵的兵力,在王家湾展开了一场伏击。
此时,国民党军队还不知道我方机关已经撤离。
他们派出刘戡的前卫部队,大约一整个团的兵力,想在王家湾来一场“瓮中捉鳖”。
殊不知,他们才是这只即将被捉的鳖。
在中央机关转移之后,汪东兴迅速展开了一场部署,因为兵力不对等的原因,汪东兴准备在王家湾的山顶进行伏击。
但是在实际战斗过程中,突降大雨,汪东兴认为还是迷惑敌人的战术更为妥当,于是他果断改变战术,从伏击转为迷惑为主。
在汪东兴的部署和大雨的助力之下,我方只有一人轻伤,但却阻止了刘戡部队的三次进攻。
成功使国民党军队原定的占领王家湾的计划推迟了12个小时,之后汪东兴等人成功撤离。
这一人物的成功完成获得了毛主席的嘉奖,他称赞汪东兴说,
“你们做得非常好!不仅为我们的撤退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还以少胜多,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正是这次撤退任务,让毛主席看到了汪东兴的实力,于是他决定再派给汪东兴一项任务,那就是在刘戡部队撤离的过程中,尾随敌人再打一仗。
经过前一次的对战,汪东兴对于刘戡的作战方法以及军队实力多少有了一些了解,而且汪东兴对于突袭任务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派汪东兴打这一仗比较合适。
汪东兴接到命令后,立即带着一个连的兵力开始了作战。这一次,毛主席交代他,汪东兴这次的任务主要有三个。
一是要采取游击战术在敌人的后方进行突袭,让敌人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疲劳他们的军队;
二是要给刘戡造成我方派来的兵力很多的错觉,让他们不敢突然进攻;
三是要在周旋的同时,注意周边群众的生活状况,安抚他们的情绪。
接到任务之后,汪东兴迅速在高家川的三个制高点进行了伏击,带领一个连打退了敌人一个营的兵力,并意外缴获了一本对我方破译工作有大贡献的密码本。
除此之外,汪东兴也没有忘记毛主席交代的关注群众生活的任务。
这让毛主席看到,汪东兴是一个细心认真、值得信任的人,于是之后的时间里,毛主席便一直让汪东兴负责中央机关的警卫工作,同时保卫自己的日常安全。
之后的多项重要任务中,我们都可以在毛主席身边看到汪东兴的身影。
比如1949年汪东兴接送毛主席与傅作义进行会谈、新中国成立前夕,汪东兴负责中南海的警卫工作等等。
除了国内的任务,毛主席在出席国外的外交活动时,也不会忘记带上汪东兴。
在新中国成立前不久,汪东兴便接到了毛主席的指示,让他负责出访苏联的保卫工作。
毛主席告诉汪东兴,“新中国刚刚成立,社会情况还很复杂,所以这次出访一定不能宣传,要严格保密,沿途的警卫工作,你和聂荣臻这些同志商量着办。”
个人出国这样风险性极高的任务,毛主席都愿意交给汪东兴来做,可见汪东兴在毛主席眼中是非常值得信任的人。
革命友情
随着汪东兴保卫工作的日渐深入,他的官职也越来越高。1960年,汪东兴担任公安部的副部长。
但越来越高的官职并没有让汪东兴忘记本心,反而他能够由此戒骄戒躁。
毛主席指导汪东兴,“你只懂得警卫工作是不够的,还要多接触农业、多做调查研究。”
于是,汪东兴便居家迁到了江西的南昌,在这里对“三农”工作展开了调查研究。
汪东兴在江西进行调研、创办学校,得到了毛主席的大力支持。两年之后,汪东兴才重新回到北京,继续从事保卫领导工作。
1965年,汪东兴带着社教工作队来到了江西省铅山县的孔家大队,他以“劳汪”的化名,和当地农民相处了一段温馨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人知道他就是如今公安部的副部长,他和当地的农民一起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一起吃饭,一起劳动,割禾、摘茶样样都行。
与此同时,汪东兴还注意到了孔家大队的一个名叫孔繁冬的社员,这个孔繁冬年纪轻轻,但是非常肯吃苦,在集体劳动中,经常是干的最多的那一个。
经过一番了解,汪东兴才知道,原来孔繁冬从小家境贫寒,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读书,这个吃苦耐劳的年轻人很快便得到了汪东兴的赏识。
几个月的同吃同住生活,让汪东兴和孔繁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离开之际,汪东兴向孔繁冬告知了自己的真实姓名,耐心地叮嘱着已经成为支部书记的孔繁冬,一定要时刻装着群众,搞好农村的基础建设工作。
孔繁冬一一答应下来,就这样,两个惺惺相惜的好友分别了,直到20多年后才又见了一面。
两人虽然分隔千里、社会地位也不相同,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对方。
1988年,早已经退休的汪东兴重新来到孔家大队,专程看望孔繁冬。
此时的孔繁冬也已经从支部书记的职务上退下来,两个头发花白的老年人见面之后,分外想念。
两人从身体状况聊到20多年来的生活,之后孔繁冬又陪同汪东兴看了看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两人在见面之后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会有信件的往来,孔繁冬也曾多次到北京来看望汪东兴。
2008年孔繁冬临终之前,再一次到北京看望了汪东兴,随后不久他便离开了人世。
半路交友,身份地位差距极大的两个人,却能成为一辈子的朋友。
当时已经是公安部副部长的汪东兴,毫不吝啬地交下了还只是小社员的孔繁冬这个朋友,这足以看出汪东兴的珍贵品质。
晚年生活
1980年,汪东兴辞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职务,迅速完成了从领导人到平民的角色转变,这一过程汪东兴进行的非常顺利,甚至有一些怡然自得。
汪东兴住在西单东侧的胡同里,潜心学习,颐养天年,基本上不会参与别人邀请的诸多活动。
直到1994年,汪东兴的故乡弋阳县想要邀请他编撰《弋阳县志》,他非常热情地答应了。
那时候,全国正盛行修志热潮,弋阳县也不例外。
要编史修志,就要征集文物、收集史料,所以走访老同志是必不可少的功课。于是,汪东兴便成了弋阳县修志代表陈家鹦的走访对象。
起初,陈家鹦十分担心汪老不会同意自己的采访,因为汪老已经闭关好多年,不参加活动了。
但令他惊喜的是,汪东兴非常热情的招待了前来采访的弋阳县修志代表们。
汪东兴接受了邀请,成为了《弋阳县志》的编纂顾问,他不像其他人,仅仅是题字留名就完了,相反,汪东兴对于这件事非常的认真细致。
他不仅会按照修志人的要求写文字材料,还会认真审阅稿件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在《弋阳县志》出版之前,修志人专门将他们撰写的苏区斗争部分的文字图片稿寄给汪东兴,让其帮忙把把关。
大家都以为,汪老也就是简单的看看,没想到几天后,汪东兴专门派人给他们办公室打来电话。
告诉他们这段稿件中关于弋阳苏区的斗争形势地图画错了,并且汪东兴还亲自修正、写了文字说明,寄给了弋阳当地的修志人。
除此之外,汪东兴还收到过不少媒体提出的采访拍摄邀请,其中还有不少国外机构的邀请,但除了党史机构的联系之外,其余的都被汪东兴拒绝了。
汪东兴认为,自己作为曾经经历过革命的人物,又有着在毛主席身边长期工作的经历,他所经历的这些片段应该由专门研究革命的中国专家得到。
作为汪东兴革命道路上的两个重要人物,汪东兴曾经多次提到过方志敏和毛主席。
汪东兴在接受方志敏纪录片的记者采访时说道,
“毛主席非常钦佩方志敏同志,经常会在我的面前怀念他,毛主席曾经说过,方志敏同志是有理想有气魄的革命家。”
这些谈话都成为了非常珍贵的文档材料。
此外,汪东兴也撰写过许多有关毛主席的生活资料,作为30多年来唯一一个待在毛主席身边的人,汪东兴对毛主席了解的同时,也非常的敬仰。
毛主席逝世之后,多年来,汪东兴对毛主席的思念之情不减愈增,每到毛主席的诞辰和忌日,汪东兴都会亲自到毛主席纪念堂献花怀念。
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时,汪东兴还特意写了《汪东兴日记》,记录了自己曾经与毛主席的交谈与互动,以此来纪念毛主席。
2015年,汪东兴在北京医院,因病医治无效而逝世,享年100岁。
在临终之前,他始终念叨着毛主席的种种,他用虚弱的语气告诉自己身边的家人,
“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跟随和保护毛主席,我做好了这件事,已经死而不憾了!”
汪东兴的一生,从走上革命道路的那一天开始,仿佛已经在为遇到毛主席而做准备。
从1947年到1976年这30年的光阴中,和毛主席相处的点滴早已经刻在了汪东兴的心中,毛主席不仅是万千民众的星光,更是汪东兴一生的启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