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往事·杜月笙怎样做人 ①
他是如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混混,变成声震上海滩的“皇帝”?变成站在上海滩街头一跺脚,四壁乱抖的黑道教父?他凭什么斗得狠、玩得转、吃得开,而成为横扫黑白两道的传奇人物?
对于上海滩三大亨崛起之秘,旧上海的人们说: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结果是,黄金荣财尽家败,倒了;张啸林打打杀杀,死了;杜月笙却继续雄踞上海滩呼风唤雨,风光无限几十年。
那么,杜月笙在黑白两道之间怎样为人处世?为什么黄金荣说“小杜绝顶聪明”?
杜月笙怎样初露锋芒成为黄夫人的心腹干将
【徐峰新媒体工作室】 文/春秋学社
年轻的杜月笙当初浪迹上海滩时,举目无亲,身无分文,混得很惨。直到他经熟人推荐,投靠大亨黄金荣门下,遇到他生命中的贵人——黄金荣老婆林桂生。
林桂生,有女中豪杰之称。她眼光犀利,胸襟开阔,巾帼不让须眉,是上海人眼中的“白相人阿嫂”。她是黄金荣的智囊、参谋,甚至可以说主宰。黄老板相当惧内,对林桂生言听计从,黄公馆内,林桂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说一不二的权力。在黄公馆谁能受到林桂生的赏识,能攀上林桂生这棵大树,那他家的祖坟一定会冒青烟。一定会时来运转,这个机会正好被杜月笙抓到了。
当年桂生姐害了一场大病,旧中国的医疗和科学都不发达。在面对疑难杂症的时候,就特别迷信。认为需要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来守护病人,靠他们头上的阳气来祛病。杜月笙就这样成为了老板娘的守护人,他不光只是陪着,而且全神贯注,尽心尽力,做到耳到、眼到、手到、脚到、心到。若是老板娘有什么差遣或者需要,他总是发自内心抢着去替她办妥。杜月笙之所以这么殷勤,源于他小时孤身无眷,孓然一身,尝尽了人生冷暖。一个感情上饥渴的人,更容易接受别人对他的感情,从而容易对他人布施。旧中国的社会十分讲求师道尊严,师娘与学生间,往往有超越亲属的情谊。杜月笙对林桂生的周到服侍,真情流露,让桂生姐心生感动,决心要好生拉他一把。
一次,桂生姐躺在床上,身体发软,精神却不错。她看见杜月笙双手交叉,百无聊赖地坐在窗前,仰望青天,心想这个小伙子为了陪自己,闷了好些日子,应该放他出去走走。
“月笙,你来!”桂生姐把他招到床前,笑吟吟地说:“挑你一个差事,好哦?”
“你只管吩咐好了。”
“替我得到老共舞台走一趟,把那边的盘子钱收一收。”
“啥个盘子钱?”杜月笙不解。
桂生姐向他解释:当初黄金荣开设老共舞台的时候,夫妻双方约定水果盘收的钱,统统归林桂生,黄金荣不得过问。所谓盘子钱,就是戏院除了给看戏的观众提供茶水,还会摆几个盘子,里面盛有时鲜水果,瓜子什么的。如果客人吃了,就得照价付钱,如果没动,那就原盘撤回。这盘子里的东西,售价往往比外面高出一倍以上,这可是对本对利的好生意。一个戏院,一个月就能有一两千的盘子钱。
杜月笙立刻答应,这种小差事对他轻而易举。当晚就跑了一趟老共舞台。收回盘子钱后,刚回到家,门口正和要去搓麻将的黄金荣碰上,老板淡淡问了一声:“月笙,你去哪儿了?”
其实黄金荣就是打个招呼问问,杜月笙却不由自主紧张起来,他站到一边,让老板通过,还嗫嗫嚅嚅地回答:“……我出去走走。”
黄金荣急于出门,也没怎么在意,快速离开了。杜月笙赶紧回到桂生姐的房间,把收来的盘子钱悉数点清。
没想到的是,杜月笙在门口和黄老板的对话,桂生姐全听在耳里。事实上,杜月笙去收的这笔银子,根本不用瞒着黄金荣。但他这样做,令林桂生感动。杜月笙这小伙子心细贴心,分得清轻重好歹,事事都向着老板娘。从此往后,林桂生对杜月笙特别信任,她用私房钱在外面放债,赚点利息,之前都是黄公馆的最高机密,现在有了可以依赖的杜月笙,她便将放债收钱,索要利息的事全部交给他办。杜月笙渐渐成了老板娘的心腹,桂生姐越是对他倚重,就越想找机会提拔他。
林桂生的病痊愈了,杜月笙也得到了老板娘的青睐,他在黄公馆这个小社会的地位也不可同日而语。黄公馆里的大小伙计、听差都对他另眼相看,杜月笙的声望水涨船高,行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桂生姐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大病痊愈,全因杜月笙为她忙里忙外,工作尽职尽责。
后来黄公馆的一次惊险事件,更使杜月笙大显身手,声誉鹊起,让他扶摇直上,由老板的打杂小伙计,变成了老板娘的得力干部。
那天,有人气急败坏从外面跑来报告说有一票到手的烟土弄丢了。本来是让某人雇黄包车拖到黄公馆,谁晓得断后护货的人都到了,结果送货的人却不见了,只怕是出了什么岔子,请求桂生姐派人去查查。
桂生姐一听大惊失色。黄老板不在,连着公馆里的一帮“武角色”都不在,这种要掏家伙拼命的差事无人可派,剩下的一群“文角色”各个面面相觑,沉默不语。杜月笙心想,这可是天赐良机不能错过,他鼓起勇气问林桂生:“老板娘,你可以让我去跑一趟?”
桂生姐抬头看了看杜月笙,瘦骨嶙峋的身躯,却有熊心豹子胆。一方面赏识他的魄力,一方面感慨确实无人可派的窘迫,眼下也正好是一次考验杜月笙成色的机会,不如让他去历练一下,她点头同意,又问了他一句:“要不要帮手?”
杜月笙早就决定做一次“拼命三郎”,他不想有人抢占他的功劳,得失成败在此一举。于是他摆出一副英雄姿态,摇了摇头说:“不必,我这就出发。”
搞清楚烟土运送路线后,杜月笙找林桂生借了一支手枪,揣上一把锋利的匕首,头也不回地大步迈出门,众人望着形单影只的瘦长身影消失在漆黑的夜幕中。
杜月笙跳上街边的一辆黄包车,开口就叫车夫赶紧跑起来。此刻他的脑子正飞速转动着,比车轮还快。烟土贼敢公然反水黄公馆,一定不会飞蛾扑火到法租界来。当年在黄浦滩带着烟土等于带着定时炸弹,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炸得粉身碎骨。于是杜月笙判断偷土贼会就近找一个藏身处,不可能跑远。其次,上海县城到了晚上四门紧闭,贼人进不去,又不敢来法租界,他断定只有逃到英租界(不是黄金荣的势力范围),才有可能保住性命,私吞偷到的烟土。
“快,往洋泾浜(英法租界接壤处)跑!”杜月笙立刻吩咐车夫。想在那里截住偷土贼。
夜深人静,街灯已灭,月落星沉,万籁俱寂,唯有呼呼过耳的风声。杜月笙坐在车上,紧握着手枪,他来不及恐惧,凝神搜索着人影。果然,另一部疾走的黄包车出现在他的视野中。
这批烟土约有一百多斤,那个偷土贼的黄包车因为超载,所以走得很慢。杜月笙坐的黄包车夫马不停蹄地赶路,瞬间就追上了。
“朋友,到此为止了。”杜月笙亮出手枪,用黑洞洞的枪口指着偷土贼。
“你是谁?”那贼人吓了一跳,颤抖地问。
杜月笙见状,忽而安抚载烟土的黄包车夫:“喂,没有你的事了,但你得帮个忙,把装烟土的车子拉到同孚里黄公馆去,过后我赏你两块大洋。”车夫听见“黄公馆”和“赏银”怎敢不听,立刻起身准备拉车。
据杜月笙本人后来的回忆,他当时说的每句话,都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后来想想,偏偏每个字都恰到好处,先是安抚了车夫,而后又不卑不亢,用黄公馆的大名震慑车夫听从指挥。这件事可以看出杜月笙过人的机智和临场应变能力。
忐忑不安的偷土贼开始向杜月笙乞求,希望他能网开一面,自己带烟土回去交差,放他一条生路。
杜月笙深知自己现在就是一个超级英雄,但他也没丝毫露出浮躁的神情,对那个偷土贼说:“你只想保命,其他都不重要?”
“是的朋友,请你高抬贵手,务必帮忙。”
“用不着我帮忙,你得跟我回去,横财发不成了,性命总归有的。”
“……”
“放心,黄公馆啥时候‘做’过人的!”
“可是……会有这么容易吗?”
“跟我回去,挨桂生姐的骂是免不了的。骂过之后,你就一脚踏出大门,另谋生路吧。”
“你肯帮我向主人说情?”
“不用买我这份交情,我说不说情结果都一样,他们充其量让你走路,黄公馆不会动刀动枪的,你又不是不晓得?”
事实果然证明杜月笙说的话一字不假,这个见“土”起意,胆大妄为的偷土贼,被杜月笙人赃并获,生擒活捉,押到黄公馆。桂生姐闻讯,心中狂喜,杜月笙事儿办得干净利落,是个好角色。她亲自迎接了建立大功的小英雄。她原以为杜月笙会眉飞色舞、会声会色向她讲述一番事情的经过,没料到杜月笙心平气和、若无其事地报告道:“货色已经搬进去了,人在客厅里看着,等候老板娘发落。”
好小伙子,精神,气派。明明是这么天大的一件功劳,杜月笙却轻描淡写,好像去阴曹地府送信,还顺利回来报告送到了一样。
至于那个偷土贼,既没有打也没有杀,被老板娘一顿破口大骂,让他立刻滚蛋,永远不要再来上海。临走时,老板娘递给杜月笙一百块钱,叫他送个那贼作为盘缠。贼人死里逃生,还得了赠予,对杜月笙感激涕零,如同再生父母。
古人常言:“盗亦有道”,过去那些黑势力团伙对社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但内部并非只有尔虞我诈,而是靠着“江湖义气”笼络人心,既要心狠手辣,也要得饶人处且饶人。杜月笙也正是通过这件事,见识到了林桂生的为人处世比黄金荣高明不少,对他日后的江湖生涯产生不少影响。
这次立下汗马功劳后,杜月笙得到了参与黄公馆机要的机会。他成为老板娘的心腹干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