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韩信相关的成语多达几十个,什么“一饭千金”、“胯下之辱”、“妇人之仁”等等。但是小编觉得当年萧何给韩信的评价最为贴切,叫做“国士无双”。
在历史上能够被尊称为“仙”的,就那么两三个人,比如诗仙李白、酒仙刘伶,另一个就是兵仙韩信。
韩信在年轻的时候并不受乡里人待见,因为他家里穷,但是他又不愿意经商,不愿意种田,整天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还说大话。
这就很像当年的汉高祖刘邦,可刘邦很会来事,嘴巴像吃了蜜一样甜,他身边有很多的小弟围着他转。可韩信就不一样了,沉默寡言,不善交际。
他的母亲去世时,他说:“我要给我母亲找一个又高又宽敞的坟地,以后我会在这周围放一万家住户”。
自己温饱都成问题的时候,还说出如此不切实际的话,韩信身边的人就觉得他,除了会吹牛啥都不会。
有一天他正好在街上晃荡,来了几个无赖,拦住了韩信说:“看你这人,人高马大,整天背着一把宝剑,好像很有能耐的样子,有胆子你就拔出宝剑刺我一下试试。不敢的话,那你就从我的胯下给我爬过去。”
韩信看了看这几个人,心想算了,我韩信怎么能够跟你们这帮人一般见识呢?
于是俯下身就从对方的胯下爬了过去,这就是“胯下之辱”这个成语的由来。
后来有一个好心的亭长看到韩信可怜,打算接济他一下,说:“小伙子日子过不下去的话,就到我家里来吃饭吧。”
韩信很感激,自己也确实饿了,就来到了亭长家吃了一顿饭。
可是第二天、第三天,韩信到了饭点就来,亭长的老婆不干了。
心想:“这韩信挺大一个人,啥事儿不干,整天抱着本书跑到我家里来吃闲饭,不行,得把他赶走。”
于是当韩信再来的时候,听到亭长的老婆说:“饭没有了,我们已经吃完了。”
韩信点点头就走了,但是第二天还是上门来吃饭,这一次他早早地就来到了亭长的家里,可没想到亭长的老婆又说:“不好意思,我们已经吃完了。”
这个时候的韩信才明白,人家是不待见自己,可这肚子饿得咕咕叫,咋办呢?
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刚好附近有条河,韩信就到河边钓鱼。
这个时候来了一位大娘在那边洗丝袜,韩信见了过去帮忙,大娘一瞅,摇摇头,就把身上的饼就分了一半给韩信。
可过了一段时间,大娘活干完了,不再来了。
韩信拉着大娘说:“哎哟,我以后,我发达了以后肯定要好好地报答你。”
这大娘就说:“你一个小鲜肉,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肚子饿得咕咕叫,老远我就能听见,我是看你可怜,还指望你来报答我呀?”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韩信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以后他就跟着项羽做了项羽的执戟郎。
韩信也多次地跟项羽建言,但项羽表示:“我打仗要你来教吗?破釜沉舟你能打得出来?”
韩信一想,在项羽这里确确实实没有用武之地,于是他就投奔了刘邦,做了一个管仓库的小官。而最初发现他的并不是萧何,而是夏侯婴。
因为管粮草是一个肥差,韩信估计没少捞好处,结果这帮捞好处的人被夏侯婴给发现了,于是把他们抓起来,名正典刑。
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被杀,韩信赶紧就跟夏侯婴大喊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啊?”
夏侯婴一看,这小子人高马大,看上去好像不是一个普通人。于是夏侯婴按下暂停键,韩信对着夏侯婴一顿忽悠,把这个夏侯婴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夏侯婴认为自己是找到了人才,赶紧就向刘邦举荐,而刘邦也没把韩信当回事儿。
只给韩信升了一级官,但是仍然是掌管的仓库,但这个时候韩信遇到了宰相萧何。
萧何跟韩信一聊发现韩信这人极有能耐,于是萧何出面,再次向刘邦举荐韩信。
可刘邦在这个时候正愁着自己的士兵逃亡,没把韩信的事情听进耳朵里。就这样过了好多天,杳无音讯。
韩信心想,连萧何举荐都不行,看样子在这里也不会受到重用。于是他就跟着逃兵准备逃离汉中。
萧何一听说韩信跑了,连招呼都没来得及打,打马就去追。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当时的刘邦一听说萧何也跑了,很生气,别人能跑,萧何作为宰相怎么能跑呢?
终于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
刘邦劈头就问:“萧何,你为什么要跑啊?”
萧何反问:“我为什么要跑啊?我没跑,我去给你追逃跑的人啦。”
刘邦道:“那你去追谁呀?”“我追韩信呀”。
刘邦就奇怪了:“那么多立功的将士,你不去追,你去追韩信?”
萧何说:“大王,你想做汉中之主,不需要韩信,但是你想一统天下就必须要韩信这个人,此人国士无双,天下找不出第二个来。”
刘邦说:“韩信这人这么厉害吗?”
萧何说道:“那当然了,你要得天下就必须得有他!”
刘邦说:“那这么厉害追回来没有啊?”
萧何说道:“追是追回来了,可是呢,他还得跑”
刘邦说:“那怎么办呢?”
萧何:“你得重用,得让他做大将军才可以。”
刘邦说:“那行,让他过来,我就让他做大将军吧。”
萧何:“不行,如果说你要真心诚意,必须得登坛拜将,要有仪式感。”
刘邦听了萧何的这一番话,于是正式地拜韩信为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