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伴随着中苏之间的隔阂逐渐得到消除,困扰两国已久的柬埔寨问题出现了解决的契机,许久未曾在这两国之间发生过的高级领导会谈被双方领导人提上了日程。
双方的外交部长先进行了一次会谈,这次会谈打破了双方冰冻已久的外交关系。
但是在这次会谈中,针对双方之间的一些关键的问题,苏方并没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双方的关系仍未完全恢复正常。
于是,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宣布,将会在不久之后进行访华,直接会见中国领导人邓小平。
鉴于之前的会谈结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因此,如何应对戈尔巴乔夫此次的访华,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就在众人为双方领导人这次会面煞费苦心准备之时,邓小平提出了一个要求,使得众人都十分惊讶。
邓小平
这个要求,在许多人看来,是对苏联领导人的不重视。
但是,在邓小平对他提出的这个要求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后,先前持怀疑态度的众人豁然开朗。
邓小平提出了什么要求呢?戈尔巴乔夫这次访华,结果又将如何?
中苏间融化的坚冰
20世界60年代初期,一向关系十分友好的中苏两国因为政党观念之间的分歧,关系逐渐恶化。
随着两国关系的破裂,苏联在我国边境地区驻扎了大量的军队,这一举措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安全。在1969年,珍宝岛事件爆发,中苏首次爆发了热冲突。两国关系迈入了空前紧张的阶段。
在70年代,苏联入侵了阿富汗,并且为越南提供军事援助,对柬埔寨实行侵略。这两个行为,直接的威胁到了我国的安全,与苏联在边境的准军并称为中苏关系之间的“三大障碍”。
戈尔巴乔夫
中苏之间这种互相敌视的氛围知道80年代才有所缓和,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调整了对中策略。1986年,戈尔巴乔夫宣布同意撤离大部分苏联在中苏边境、阿富汗的军队,并且在不久后也会将驻扎在越南的军队撤离。
这一举措,使得两国之间看到了关系走向正常化的曙光。
于是,为了彻底的解决这“三大障碍”,中苏两国决定进行互访,而第一次的互访,是由两国的外交部长打头阵。
这个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当时的外交部长钱其琛身上。
1988年12月1日,冰天雪地之中,一架飞机在莫斯科的机场缓缓降落。
飞机出舱口出现的身影,是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的钱其琛。
时隔三十多年,他又一次踏上了这片宏伟而厚重的土地。对于这次会晤,钱其琛十分的看重,他把这次访苏称为“破冰之旅”。
钱其琛
在钱其琛抵达莫斯科的第二天,苏联的领袖戈尔巴乔夫亲自会见了他。
此时的戈尔巴乔夫正在大力推行自己的改革措施,意图使苏联尽快的摆脱困境,东欧在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动荡的前兆,但是对此戈尔巴乔夫并未体现出关切,他有自信,可以维护苏联的统一。而在苏美、苏中之间的关系上,也都呈现出了渐趋缓和的态势。
因此,此时的戈尔巴乔夫显得春风得意。在与钱其琛的谈话中,戈尔巴乔夫承认了“苏方也存在着过错”。
钱其琛听得出,戈尔巴乔夫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发自内心的,深思熟虑过的,因此,本着尽快解决双方问题的态度,在戈尔巴乔夫表示出访华意向时,钱其琛正式邀请了他来华进行访问,表达了中国领导人们对他的热切欢迎。
在这次会谈中,钱其琛还同戈尔巴乔夫进行了关键性问题的商议,其中在最主要的柬埔寨问题上,双方达成了一些共识。
在此前,苏联为越南提供了军事援助,想要依靠越南对柬埔寨的打击建立起印度支那联邦,进而起到对中国的牵制作用。
在不久之前,苏联已经同意了越南从柬埔寨撤军,但是在柬埔寨还存在一些遗留问题没能解决,在这次会谈中,苏方仍然对这些问题未能作出明确的答复。
谢瓦尔德纳泽
这次会谈所解决的问题终究还是浮于表面,想要中苏关系趋于正常,这样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两个月后,苏联的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也对中国进行了回访,会见了中国的领导人邓小平。
在这次会谈中,邓小平提出了掷地有声的八个大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邓小平抱着诚恳的态度,想要尽可能的解决两国之间存在的问题。然而谢瓦尔德纳泽并不买账,他只表明了戈尔巴乔夫访华日期已经定在了1989年的5月15日,针对关键性的柬埔寨问题仍旧是刻意推脱,避之不谈。
这一意图没能瞒过邓小平的眼睛,但是邓小平明白,中苏关系恢复正常,这个艰难的任务并不是一个外交部长可以完全决定的,因此,中苏关系之间的关键,还是要在几个月后戈尔巴乔夫的访华。
邓小平的要求
考虑到三个月后戈尔巴乔夫就将进行来访,时间紧急,在送走谢瓦尔德纳泽后,中国就即将到来的戈尔巴乔夫访华一事,进行了紧张的筹备。
在忙碌的筹备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一个此前所有人都未曾想过的要求。
他要求在这次会面之中,必须安排两点:一是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党中央之间,无论是以何种形式,都必须用“同志”二字相称。二则是双方见面后,只握手,不拥抱。
许多人对邓小平这一要求表示了不解,认为这两点有失礼遇。对于戈尔巴乔夫,外国的领导人都是以“总统”相称,而且拥抱也是国际礼仪中用来表示热切欢迎的举措,如今怎么能说弃用就弃用呢?
邓小平解释了他这样做的意图,众人方才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首先,在中国革命尚未胜利时,中苏双方领导人之间的称呼就已经开始用“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短暂的时间内,苏联曾经出于战略考虑,为了避免受到某些西方国家的谤议,称毛主席为“先生”,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又改回了“同志”。
自此以后,“同志”一词成为了中苏两国间友好的称呼。但后来中苏关系恶化后,“同志”一词变得十分的敏感,使用频率大大降低。
如今戈尔巴乔夫访华,“同志”这一称呼的再次沿用,可以体现出中国对两国之间关系恢复的重视。
而第二点,关于握手和拥抱也大有讲究,邓小平认为,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利益问题,还凸显了浓重的政治色彩。
“只握手,不拥抱。”这并不只是表面看上去的一种行为,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中国和苏联两国之间的关系今后应该拥有的定位:友好合作,善意交流,但是同时拒绝结盟抱团,要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在邓小平的指示之下,与戈尔巴乔夫的会谈筹备工作终于准备妥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历史性的对话
1989年5月15日,戈尔巴乔夫所乘坐的飞机在北京落地。
抵达这块几十年未曾踏足的土地后,戈尔巴乔夫显得十分的兴奋。他在机场进行了一场演讲,说:“我知道,中国有句话叫‘百闻不如一见’,我曾‘百闻’中国的发展成果,终于在今天得以‘一见’!”
邓小平得知了戈尔巴乔夫抵达北京的消息,也为他提供了相当规格的礼遇,派人带他领略了北京城这些年来发展的成果。
次日早上九点半,邓小平早早抵达了人民大会堂。不久后,在这里,他将会会见即将到来的戈尔巴乔夫。
邓小平落座之后,安静地坐在那里,除了交代周围人员一些会晤需要注意的细节外,并无更多话语。他环视着四周,可以看出,除了邓小平外,在场的人员脸上的神色都十分的紧张。
不久之后,他们将亲眼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十点整,大门被推开,出现在门口的,是脸上带着热情洋溢笑容的戈尔巴乔夫。他径直走到了邓小平面前,邓小平也站了起来,两位领导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长达35秒。两手相握这一瞬间,历史的进程,即将被改变。
两人落座后,邓小平也并未说什么客套话,他简明扼要地提出了这次会谈的主要目的:“我们这次会谈,依旧是要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我们是谈话而非辩论,可以各讲各的,但是对于过去的种种事宜,我们总要有些交代。”
戈尔巴乔夫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在这一点上达成一致后,邓小平率先开口,花了几十分钟的时间,仔细回顾了中国和沙皇俄国、苏联之间近代的关系史,而戈尔巴乔夫对此也表现的饶有兴致,一直聚精会神的听着。
说完,邓小平做了一个总结,他表示,沙俄在对中国的侵略中获取了很多利益,使得中国人倍受屈辱。而沙俄覆灭后,苏联仍旧延续着沙俄在中国取得的利益。
在谈及中苏论战时,邓小平指出:“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回过头看当年发生的事,不得不承认的是,双方都讲了不少空话。现在我们不认为我们所做的全都是正确的。”
随后,邓小平又告诉了戈尔巴乔夫:“中国有句老话叫‘勿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过去的就让他过去,正如我所说的我们今天要结束过去,重点放在未来。”
戈尔巴乔夫听了邓小平这番话,对邓小平实事求是的精神表示了高度的赞扬与钦佩,同时,他也承认了在60年代的中苏论战之中苏联存在着不理智的地方。在邓小平这番发言的感染下,这次会谈的气氛并没有旁人预想的那般剑拔弩张。
紧接着,邓小平又用了大概二十分钟的时间,回答了戈尔巴乔夫询问自己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见解。
在邓小平的观点里,社会主义并不应该墨守成规,必须结合自身的条件去建设社会主义,这也正是邓小平一直以来所做的事情。
他将这些讲给戈尔巴乔夫,也是希望戈尔巴乔夫能够及时明白这一点,重新审视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毕竟,戈尔巴乔夫作为后辈,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也在所难免。
只是邓小平并不想看到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邓小平希望自己说的这段话可以给戈尔巴乔夫在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一些启发。
但是后来事实证明,戈尔巴乔夫并没能完全体会到邓小平话中的深意。
整个访谈过程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比原本预计的长达两小时的会谈时间还要再多出半小时。如此漫长的领导人直接会谈,在我国的外交史上是十分少见的。
在整个会谈过程中,戈尔巴乔夫作为一名后辈,对邓小平表达的十分的崇敬。在邓小平讲话的时候,他经常附和着连连点头,在邓小平提出一些稍显敏感的负面话题,例如苏联对沙俄在中国攫取的利益的继承时,戈尔巴乔夫也会表示:苏联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不会在今天进行争论。
在邓小平面前,戈尔巴乔夫像一个虚心受教的学生一般毕恭毕敬地努力的记录着邓小平说的每一句话。
整个谈话过程中,邓小平每一段的即兴发言内容都有一种大气磅礴之感,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而且不断的引经据典,其渊博学识使得戈尔巴乔夫的心底暗自钦佩。
在这次谈话中,戈尔巴乔夫所做出的回应可以总结为三点:对于邓小平所说的话,苏方持有部分不同意见,但是保留、苏方对两国之间产生的问题负有责任、同意结束过去,摒弃前嫌。这充分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对于两国之间关系改善的陈恳态度。
后来,戈尔巴乔夫的翻译官回忆起这次谈话时,幽默的说道:“戈尔巴乔夫是去朝见邓小平的!”
尾声
这次谈话结束后,邓小平为戈尔巴乔夫专门设了一场宴会。在这场宴会上,双方就一些细枝末节进行了进一步的交谈。戈尔巴乔夫的这次访华之行意料之外的圆满。
不久后,戈尔巴乔夫也依照邓小平所说的那般,结束了过去双方存在的种种问题,在柬埔寨问题上对中国再无半点为难,中苏之间的关系也走向了正常化。
得益于邓小平的英明决策与高超的谈话技巧,这次中苏双方领导人的会谈,为中苏关系之间的缓和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