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慈禧没跑路,而是号召全国勤王坚持和列强打持久战会怎样呢?我只能说这样的假设高看了以慈禧为首的满清封建统治者。今天的人做这样的假设是基于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但要指望当年的清朝统治者站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这一基础上看问题是不切实际的。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处于前近代的封建社会状态,而并不是一个近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种前近代国家的主权并不属于全体国民,而是属于所谓“受命于天”的天子。
数千年间坐江山的人无论换了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多少姓都没改变一个基本事实:人民在这个国家只是被管理的抽象数据,并不具有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公民、国民所蕴含的意义。普通老百姓所感受国家权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在向他们征收苛捐杂税之时。人民只有照章纳税的义务,却没过问国家事务的权利。试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割让香港是否遵循过民意呢?甲午战争后割让台湾又是否遵循过民意呢?国民有义务无权利是前近代封建国家的典型特征。
在这样的国家民众是缺乏国家认同意识的。尤其是清军入关后大搞剃发易服政策严重伤害了广大汉族群众的民族感情。整个有清一代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一直相对比较尖锐。清政府其实很难真正放手发动人民群众打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因为一旦人民群众掌握了武器就可能反过来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我们今天惋惜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失败是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之上,然而在当时统治者未必会站在全民族的立场上分析问题。
清政府最先考虑的绝对是自己的江山稳定。戊戌变法期间顽固派攻击维新派“保中国不保大清”。这句话直接戳穿了清王朝统治者的私心:国家在清政府眼中就是他们的私有财产,而四万万人民乃是他们统治下的奴隶。所以他们才会“宁与友邦,不与家奴”,所以他们才会“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清政府考虑问题绝不是站在全民族利益的基础之上,而是首先站在自身利益的基础之上。
慈禧垂帘听政后第三个年头清王朝就在与沙皇俄国签订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割让了44万平方公里领土。在1881年的《伊犁条约》中清政府又割让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在1895年的《马关条约》中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并赔款2亿两白银。在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清政府将新界租借给英国......慈禧对洋人的态度其实很简单:要钱可以给、要地盘可以给,只要不威胁到她的权力即可。
早在当初镇压太平天国时慈禧为利用洋人的力量实现借师助剿的目标就不惜出卖国家主权给洋人许下好处。当时恭亲王奕䜣站在清政府统治阶层的立场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外夷乃芥藓之疾,长毛乃心腹之患”。由此可见以慈禧为首的满清封建统治者根本就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民族意识。清政府眼中最主要的敌人并非列强,而恰恰正是近在咫尺的民众。要清政府号召民众同列强死磕到底是不可能的。
要号召全国百姓起来勤王首先就得把民众全武装起来,那么拿到武器的民众究竟是会勤王呢?还是直接造反杀王呢?清政府对这个问题的担心程度恐怕远远大于对列强的担忧。既然清政府把拿起武器的民众视为自己的心腹之患,那么又怎么可能会充分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呢?人民战争、持久战争固然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抵抗外来侵略的有效手段,然而在晚清时代的客观环境下并不具备放手发动人民战争的条件。
在当时的条件下清政府不要说放手发动人民群众了,即使要发动全国的官员、军队御敌都成了问题。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方督抚的势力开始做大做强。这也就意味着清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度遭到了削弱。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等南方各省督抚联合签订了“东南互保”条约。当八国联军在北方与清军激烈交火时南方各省却并未介入这场战争。
这直接导致清军在面对八国联军时所能调动的军队只有北京、天津以及华北各地的8万人。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清朝的八旗、绿营这样的常备军就早已不堪使用。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涌现出了湘军、淮军等一批地方团练武装。在此后清王朝历次对内对外战争中团练武装开始逐渐取代八旗、绿营发挥作用。尽管清王朝为了维持统治仍一直保存着八旗、绿营的建制。数量近百万的八旗、绿营官兵耗费着大量军饷,但除了维持治安之外已几乎不堪使用。
当面对外敌入侵时清政府往往不得不采取临时招募兵丁的措施。这些临时招募的军队大部分都是游手好闲之人组成。当他们在战场上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时往往一触即溃。当时清军尽管已装备了一些新式武器,但却仍沿用着老式的军事制度。清军中士兵只有武卫军学习过西式训练方法,然而即使是武卫军也只学了皮毛。武卫军本身是由淮军、甘军、毅军改编而来,所以受传统的勇营制度影响很深。
指挥系统混乱、后勤保障不力等问题在这样的军队中是常事。在当时的腐败体制下吃空饷是军队高层常见的贪污手段:有些部队空有名额,却并没士兵。通过裙带关系和封建武举出身的旧式军官指挥着一群拿着新式武器却不会使用的士兵去和列强的现代化军队作战几乎在开打之前就已注定了结果。这样的军队御敌不行,扰民却是拿手好戏。清军恶劣的军纪使其几乎从未得到人民的支持。
以中国之大如果能充分放手发动人民群众抵抗侵略自然是能扛得住的,可中国能扛得住不代表清政府能扛得住。事实上慈禧面对八国联军从未真正设想过放手发动民众抵抗到底。慈禧之所以对列强宣战不是因为什么民族气节,而是被关于列强要求她归政光绪的假情报误导。说到底慈禧所捍卫的并不是什么国家尊严,而是她视如生命般重要的权力。慈禧其实根本就没倾全国之力与外敌死战的决心。
就在慈禧对列强宣战5天后就派荣禄前往使馆商谈停战事宜。当慈禧被八国联军赶出京城后就赶紧把义和团推出来当替罪羊:慈禧命令各路清军配合洋人剿杀义和团。1901年9月清政府和日本、俄国、英国、德国、美国、法国、奥匈帝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西班牙11个国家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238150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