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辞去总参谋长后,许世友和杨得志选其一,为何最终选择后者

2022年07月16日15:00:06 历史 1722

1975年1月5日,经毛主席圈阅,中共中央发出了一号文件,正式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谋长,紧接着在之后的中共十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并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

由于复出后的邓小平职务较多事务繁忙,因此在1979年6月决定辞任总参谋长,而就在这时,中央军委已经选定了杨勇接任总参谋长。

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任职,选定许世友和杨得志为合适的人选,那么最终为何选择杨得志呢?

从受任到辞任

1973年2月3日,邓小平一家在江西度过了一个热闹的春节,但在春节前夕,邓小平却收到了中央通知他近期回北京的消息,对此,邓小平当然非常高兴。

春节过后,邓小平来到景德镇看了看,还见了见他的老秘书王瑞林,之后还和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的工人们进行了告别。

2月19日,邓小平一家从南昌出发,乘坐汽车来到了鹰潭。终于在2月22日赶到了北京。

邓小平没回北京之钱,叶剑英曾多次向毛泽东和周恩来建议,迅速改善邓小平的情况,恢复他的工作。

邓小平辞去总参谋长后,许世友和杨得志选其一,为何最终选择后者 - 天天要闻

邓小平

当邓小平回到北京之后,叶剑英亲自登门拜访,之后还专门替他向毛主席建议,请邓小平来参加和主持军委工作。

毛主席和周恩来经过充分考虑之后,决定同意叶剑英的请求,让邓小平恢复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

1973年3月10日,就在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邓小平复职决定的当天,周恩来向中央政治局请假两周,并将中央的日常工作交给了叶剑英主持。

周恩来的这个举措,也充分说明了邓小平在周恩来心中的重要性,同时,此举也是周恩来对党内人士释放的信号。

3月底,周恩来的身体有好转之势,于是便与李先念等人一同会见了邓小平。

此后,周恩来与邓小平来往密切,甚至在之后的重要活动中都带着邓小平。

4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宴会上,邓小平和周恩来同时出现,此次出席活动,邓小平是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复出,而这也是复出后的首次公开露面。

邓小平辞去总参谋长后,许世友和杨得志选其一,为何最终选择后者 - 天天要闻

周恩来和邓小平

从此次活动之后,邓小平开始正式参加国务院业务会议,与此同时,周恩来还提议让邓小平参加党和国家的重要活动。

恢复职务后的邓小平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而周恩来为了尽快让邓小平稳定职务,还特意在会见外宾的时候见一下邓小平,说道:“我要你们会见一位将成为重要人物的人——邓小平副总理。”

周恩来此举,不仅让国际社会了解了复出后的邓小平,也提高了邓小平在国内外的威望。

为加强军队各大单位领导班子的建设,毛主席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谈论全国各大军区司令员互调的问题,决定重用邓小平,在此次会议上,毛泽东在会上说道:

“我和叶剑英同志请邓小平同志参加军委,当委员。是不是当政治局委员,以后开二中全会再追认。”

邓小平辞去总参谋长后,许世友和杨得志选其一,为何最终选择后者 - 天天要闻

叶剑英和邓小平

12月中旬,在之后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还当着全体政治局委员的面,高声宣布:

“小平同志是中央政治局请来的,不是我一个人请回来的。小平同志进政治局,是给政治局添了一位秘书长。”

后来,毛主席宣布对调命令的时候,毛主席又指着邓小平说道:“我想在政治局添个秘书长,你不要这个名义,那就当个参谋长吧。”

1975年1月5日,中共中央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而此时的邓小平已经身兼多职。

邓小平上任之后,首先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整顿,整顿工作也在短时间内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因此也受到了周恩来的称赞。

1975年10月份,周总理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医疗组又给周恩来进行了手术,也许是担心自己出不了手术室,周恩来躺在手术车上握着邓小平的手认真地说道:“你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

邓小平辞去总参谋长后,许世友和杨得志选其一,为何最终选择后者 - 天天要闻

周恩来和邓小平

而这也是周恩来对邓小平的信赖和肯定。

邓小平身兼多职四年,尽管事务繁忙,但也事无巨细,事事亲力亲为。但他到底不是铁打的人,总参的工作实在顾不过来,因此他决定辞任总参谋长。

1979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调整三大总部、各大军区、各大单位领导班子,考虑总参谋长接替人选。

杨勇拟任

在考虑总参谋长的人选时,是由聂荣臻牵头的,当时他首先想到了前代总长杨成武。

那个时候杨成武65岁,离京任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已经超过两年,当时军队的高级干部大部分都已经迈入暮年,而六十多岁的杨成武还算是年龄小的,身体也比较好,并且有着相当地工作经验。

但当他上报军委的时候,军内对杨成武有着异议,所以杨成武没能通过。

就在这时邓小平征求党内一些老同志的意见之后,认为杨勇还不错。

邓小平辞去总参谋长后,许世友和杨得志选其一,为何最终选择后者 - 天天要闻

杨勇

杨勇是邓小平手下军政兼优的将才,曾先后担任过红一师、红二师和红四师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6团团长兼政治委员、115师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鲁西军区司令员等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杨勇先后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七、第一纵队司令员等职,也曾参加过一些重要的战役,在淮海战役中有着卓越的表现,协同兄弟部队歼灭黄维兵团12余万人。

在选择第五兵团司令员时,最初有两个人选,一位是杨勇,一位也是纵队司令员,两个人的资历差不多,都曾担任过师一级军政主官,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之后,也都担任过团、旅一级军政主官。

邓小平在考虑第五兵团司令的人选时,发现了两人不同的长处。

那位司令员作战指挥比较突出却不太善于团结同志,而杨勇的作战指挥和那位司令员相当,但却善于团结同志,而且考虑问题也比较老道,当时,邓小平决定由杨勇担任兵团司令员。

邓小平辞去总参谋长后,许世友和杨得志选其一,为何最终选择后者 - 天天要闻

邓小平

后来,当那位兵团司令找上邓小平问为何不选他的时候,邓小平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他的弱点。

在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杨勇先后任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指挥了金城战役,获得了胜利。

回国之后,任职北京军区司令员、副总参谋长等要职。

邓小平复出之后,杨勇协助邓小平主持总参谋部日常工作,因为邓小平事务繁忙身兼多职,所以杨勇已经成为了总参的当家人。

在外交交往中,由于不了解中国军界的情况,所以杨勇也曾受到一些区别对待。

1978年6月,杨勇率领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然而南斯拉夫的总统认为杨勇只是一位副总参谋长,轻看他,因此最后只有南斯拉夫人民军总参谋部接待他。

就在这一年9月,南斯拉夫人民军总参谋长率团访问中国的时候,邓小平会见时杨勇也负责日常接待,在访问的过程中,这位总参谋长这才得知杨勇的地位,感觉到非常抱歉,于是他愧疚地说道:“我明白了你在中国军队的身份,我接待你的规格不够啊!”

邓小平辞去总参谋长后,许世友和杨得志选其一,为何最终选择后者 - 天天要闻

毛主席和杨勇

杨勇在总参谋长时的工作受到了邓小平和军委领导的肯定,于是在邓小平辞任总参谋长时,决定拟任他为总参谋长。

当时几位老同志认为杨勇一直当指挥员,不太熟悉参谋业务,因此决定调任张震为第一任副总长,协助他工作。

就在此时,一些人却不愿意让杨勇任职总参谋长,于是便将匿名信投到了军委等部门。

因为此事,邓小平选择总参谋长慎之又慎,担心再次引起别人的不满。

为此,邓小平多方征求意见,11月底,邓小平还与耿飚、叶剑英商议征求意见。

邓小平辞去总参谋长后,许世友和杨得志选其一,为何最终选择后者 - 天天要闻

聂荣臻和徐向前

之后,来到徐向前和聂荣臻两位老帅家交换总参谋长的意见。最终确定下来的人选为杨得志。

其实当时选择总参谋长人选时,已经确定许世友和杨得志为合适的人选,但是为什么最后却选定了杨得志,而没有选择许世友呢?

杨得志任职总参

在建国前,杨得志和许世友就像是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一样。但建国之后,两人的交集逐渐密切,两人担任大军区司令员的时间是开国上将中的最高纪录。

而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后,两人终于有了并肩作战的机会。东线指挥为许世友,西线指挥为杨得志。

邓小平辞去总参谋长后,许世友和杨得志选其一,为何最终选择后者 - 天天要闻

许世友和杨得志

要说两人领导的战绩如何,东西两线不相上下,但军界普遍认为西线的战绩要比东线的战绩要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只用战果上来看,东线的战绩要强于西线,因为在作战过程中,东线在谅山战役中全歼敌王牌13师,也是我军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但如要说伤亡的话,西线的伤亡比东线少了很多,因为东线不仅仅伤亡严重,还出现了一整个连队被全歼的局面。

尽管在民间,许世友要比杨得志的名声大,但实际上两人的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也难分伯仲。

红军长征时,杨得志就担任红1师1团团长,率团担任前卫工作,之后指挥红1团强渡天险乌江,随后又组织十七勇士突击队强渡大渡河,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路。

对于杨得志的工作,毛主席在那时就称赞过:“你们红1团在这次大转移中,是立了功的。你们一直走在我前面,情况了解得比我多。”

邓小平辞去总参谋长后,许世友和杨得志选其一,为何最终选择后者 - 天天要闻

杨得志在红军时期的旧照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得志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担任旅长时,和黄克诚团结协作,发动群众展开了游击战争,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巩固和扩大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而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杨得志更是再接再厉,打赢了一场经典的战役,创造了平原战场大规模歼敌的奇迹,载入军事史册。

1947年7日,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解放战争进行了一年之后,我军决定组建晋察冀野战军,任杨得志为司令员。

我军在华北战场上相继夺得了胜利,但这对于国民党来说也只是挠痒痒。当时敌人的兵力相对集中,我军在短时间内围歼敌军集团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军的指战员迫切希望打一场大的歼灭战,改变作战态势。

于是,就在这一年9月份,我东北野战军异军突起连战连捷,就在这时,为了牵制敌人,聂荣臻命令杨得志在华北战场上展开攻势,率领晋察冀野战军寻找歼敌的机会。

邓小平辞去总参谋长后,许世友和杨得志选其一,为何最终选择后者 - 天天要闻

聂荣臻

而在华北,敌人都聚集于保定以北铁路东西两侧,保卫平、津、保三角地带的战略要地。

杨得志深知,要想夺得华北战场就必须要打乱敌人的部署,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因此,杨得志制定的第一步计划就是围城打援。

在这里,徐水既是北平的南大门,也是平汉路的要地,因此杨得志选定徐水为入手战场。经过充分地分析之后,他认为攻打徐水要又快又猛。

与此同时,他还考虑到徐水被围之后,敌人有可能从两个分方向支援,分贝为保定之地和固城容城之敌。

但让杨得志不确定的是,罗历戎所驻守的石家庄地带会不会来支援,他想到如果在运动中歼灭他百利而无一害,可以扭转我军被动的局面。

经过深思熟后之后,杨得志确定如果徐水被攻下石家庄也会受到极大的危险,因此,罗历戎出兵支援是非常有可能的,而我军正好可以借此在让罗历戎钻进我军的口袋。

邓小平辞去总参谋长后,许世友和杨得志选其一,为何最终选择后者 - 天天要闻

罗历戎

但在这里,就有一个难题,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行动造成罗历戎的错觉,让他走出石家庄呢?

此战考验着指挥员的智慧和胆识,最关键的就是要创造战机,并及时抓住它。

10月5日黄昏,在杨得志的命令下,我军开始对徐水发起了进攻,徐水守敌一看我军来势汹汹,立即通知周围的援军支援,而罗历戎也已经做好了北上的准备。

为什么说一定要抓住歼敌的机会呢?

我军当时围攻徐水,四面八方的援军赶来我军相当一部分兵力是要投入阻敌增援的过程中,如果我军无法抵抗敌人的攻击,那么我军也会很快被敌人吞噬,但如果我军立即抓住战机,歼灭罗历戎,就能逆风翻盘,因此此战危险重重,但杨得志还是决定冒险实施作战。

徐水被围之后,很快石家庄守敌罗历戎率兵北上。

邓小平辞去总参谋长后,许世友和杨得志选其一,为何最终选择后者 - 天天要闻

杨得志

杨得志也看出徐水之敌想要将他夹击其中全部歼灭,但杨得志怎能让敌人得逞,于是他立即发布作战命令,尽快抓住罗历戎歼灭他,他当即和杨成武研究之后,决定将部分主力阻击罗历戎部,集中6个旅歼灭。

但要在哪里打呢?

耿飚伏在地图上看了好一会儿,将地点选在了清风店

罗历戎正在清风店以南的新乐,如果我军赶过去的话,对于我军歼灭罗历戎部是非常有利的。

只是我军如今距离清风店还有二百华里,要在20多个小时将主力南调200华里是有着非常大的风险的。

杨得志算了一笔账,我军必须要在24小时内走完200余里的路程。事不宜迟说干就干,杨得志立即命令一部分部队立即掉头南下,限24小时内赶到清风店。

邓小平辞去总参谋长后,许世友和杨得志选其一,为何最终选择后者 - 天天要闻

清风店战役纪念馆

战局的发展尽在杨得志的掌握中,我军6个旅准时到达清风店,将罗历戎的第三军围得水泄不通,给了罗历戎一个措手不及。

罗历戎方才如梦初醒,他怎么都想不到我军主力昨天还在攻打徐水,今天怎么就到了他的面前,但如今他才知道后悔已经为时已晚。

他不断地期盼着援军能赶快到来,但随着包围圈的渐渐缩小,他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最终罗历戎被我军俘获,全歼第三军1.7万人。

清风店战役打得干净利落,没有半点拖沓,敌军没有一人逃脱,而此战之后我军在华北战场上掌握了主动权,而杨得志也受到了党中央的褒奖。

因此,就作战和指挥能力来说,杨得志并不比许世友差

邓小平辞去总参谋长后,许世友和杨得志选其一,为何最终选择后者 - 天天要闻

杨得志

其实参考总参谋长人选时,大家分析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作战指挥能力,还参考了他们的年龄。

杨得志比许世友要小六岁,而在选择总参谋长人选时,许世友已经75岁的高龄,担任这样的工作显然已经力不从心,因此,邓小平和几位老帅经过反复协商之后决定由杨得志出任总参谋长。

杨得志上任之后,正受命于多事之秋,但他仍不负所望,完美地完成了他的任务。

杨得志担任总参谋长历时八年,在这期间大体做了三件事,第一指挥边防部队保国卫土,第二大力进行精减整编,第三致力于军队现代化建设。

尤其是在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中,杨得志千方百计提高我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为加强边卫,他更是跋山涉水,足迹遍布国内边防的各个角落。

邓小平辞去总参谋长后,许世友和杨得志选其一,为何最终选择后者 - 天天要闻

杨得志

对于杨得志在总参期间的工作,大家也都非常认可,他们说道:

“杨得志任总长期间,总参班子很团结,很和谐,工作很有活力,我们都感到心情很舒畅。凡是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觉得与他好相处,好共事,有一种信任感。”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 天天要闻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937年,徐温的养子徐知诰代吴称帝建国,国号为齐。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昪即是南唐烈祖。941年,李昪驾崩,子李景继位,改名李璟(916~961),即南唐元宗。南唐最盛
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 天天要闻

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房地产行业的‘三道红线’影响深远,但类比到车圈,不免有些‘望文生义’之嫌。” 文 / 巴九灵 汽车行业似乎正走向一场前所未有的收紧。 带动这种氛围的,是一则寻不见来源....
德国建欧洲最大军队,历史重演的第一步? - 天天要闻

德国建欧洲最大军队,历史重演的第一步?

6月27日,据媒体得到的一份法律草案显示,德国政府计划加快国防采购,以便使军队做好战斗准备。该文件称,德国军事实力的快速提升“绝不能因过于复杂的采购程序或冗长的授权流程而失败”,同时警告称,俄罗斯的军事目标可能不仅仅是乌克兰。此前德国总理在6月24日批准了一项预算框架,预计德国的军事总开支将从2025年的950...
抗战胜利80周年,特朗普该看到什么?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特朗普该看到什么?

无论特朗普是否会出现在9月3日的阅兵仪式上,就全世界来看,正义必胜!文 | 海上客“中方是否计划邀请特朗普参加九三阅兵仪式?”在昨天(6月30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日本共同社记者如此问道。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上周国新办介绍了关于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邀请外国领导人的情况和安排。你的具体问题,我目前没...
和中国分庭抗礼?日本要开采海底稀土 - 天天要闻

和中国分庭抗礼?日本要开采海底稀土

在中国收紧稀土产品对外出口的背景下,作为资源贫国的日本决定“出道成为稀土生产国”,而他们的目光则聚焦于海底资源。据日经亚洲7月1日报道,日本计划于明年1月正式启动首个从近海矿床开采稀土矿物的试点项目。但不知是无意还是有心,在日本的相关报道中,似乎连篇累牍地都在强调有望解决“有无”,却无人在意“成本”。...
我们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从党安排!” - 天天要闻

我们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从党安排!”

今年11月,曾经的八路军女战士付瑞芝将迎来百岁生日。此刻再次回眸革命战斗中的烽火硝烟,抗战岁月无疑是浓墨重彩且令人铭记的篇章。1925年11月,付瑞芝出生在山东临沂苍山县(今兰陵县)涌泉村。
原来它与荔枝是早有世仇啊 - 天天要闻

原来它与荔枝是早有世仇啊

都在说长安的荔枝,我大吴越的杨梅表示不服。 当真不服。明朝的李东阳称杨梅“价比隋珠”,因为在京城想吃到它实在不易——荔枝运到京城,不过是“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