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川北医学院:悟党史精神,做有为青年

2022年07月16日04:08:11 历史 1112
三下乡|川北医学院:悟党史精神,做有为青年 - 天天要闻

Keep Moving

保持·热爱

三下乡|川北医学院:悟党史精神,做有为青年 - 天天要闻三下乡|川北医学院:悟党史精神,做有为青年 - 天天要闻

悟党史精神

做有为青年

三下乡|川北医学院:悟党史精神,做有为青年 - 天天要闻

7月11日上午十一点,麻醉学系赴泸州古蔺“萤光”党史宣讲服务队在古蔺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办公室开展“学党史,强信念”党史宣讲活动。麻醉科党支部书记林菁艳教授,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周广举,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教务部副部长司丽静教授,麻醉科党支部组织委员陈昌林博士,临床麻醉教研室主任余庆波老师与服务队队员共同学习百年党史。

三下乡|川北医学院:悟党史精神,做有为青年 - 天天要闻三下乡|川北医学院:悟党史精神,做有为青年 - 天天要闻

#1

本次党史知识讲座的主讲人司丽静教授,在宣讲中提到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孕育出“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三下乡|川北医学院:悟党史精神,做有为青年 - 天天要闻三下乡|川北医学院:悟党史精神,做有为青年 - 天天要闻

#2

随后,教授由古田会议、遵义会议论证四渡赤水发生的必然性——前者解决了旧军阀和新革命的矛盾,确立群众路线,提出优待俘虏;后者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经由两次会议奠定了新革命的思想基础,四渡赤水也因此成为一场中国奋斗史中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这些成就无不映射出毛泽东指导思想终将带领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

三下乡|川北医学院:悟党史精神,做有为青年 - 天天要闻

听完司丽静教授的宣讲,周广举老师也感悟颇深,他提到从服务队队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表现可以看出队员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早已深入内心并践行到生活中,他不由得佩服队员们精诚协作、秩序严明的工作态度,最后他提出对同学们未来的展望与期待。党史学习结束后,参会人员转至支部会议室同古蔺县人民医院党委院长副书记于渊、麻醉科副主任胡艳召开学术研讨会,双方针对各自医院的医学前沿、研究进展等方面开展学术汇报,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三下乡|川北医学院:悟党史精神,做有为青年 - 天天要闻

#3

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是何等的重要,司丽静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队员们受益匪浅,同时,同学们将所学所悟融入生活实践,为成为有为青年打下坚实的基础。

-END-

公众号|古蔺青年

责编|余沙碧

初审|王芸

终审|余晓丽

三下乡|川北医学院:悟党史精神,做有为青年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清宫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争论之谜! - 天天要闻

清宫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争论之谜!

皇太极驾崩后的1644年,大清帝国迎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各拥重兵,八旗中半数的支持使得二人势均力敌。然而历史的天平最终却倾向了年仅六岁的福临。其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即后来的孝庄文皇后)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手腕。
战争上无力,道德上无敌 - 天天要闻

战争上无力,道德上无敌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龙颜大悦 耶律德光)辽太宗收到了石敬瑭的来信之后,他的心情用四个字就可以形容,那就是:开心坏了。自己的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打遍草原大漠无敌手,可只要南下,总是吃亏,很大一部分
郑州一五星级酒店摆地摊日入3万/河南昨日最高气温43.2℃/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 - 天天要闻

郑州一五星级酒店摆地摊日入3万/河南昨日最高气温43.2℃/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

⊙河南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房源公布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近日发布河南省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次配租公告。本次配租房源共有博学苑、航港南苑、经开苑、文华苑、永盛苑、广惠苑6个院区,3543套房源。详情(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卢洛高速卢氏段即将通车!节省约1小时车程卢洛高速(卢氏...
原创首发七言诗•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三) - 天天要闻

原创首发七言诗•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三)

文/孙野借刀杀人小周郎,假请诸葛去劫粮。强中更有强中手,毒辣奸计变黄粱。注:黄粱——这里是引申义,即黄粱梦的意思。周瑜假意恭维孔明,说他足智多谋,请他去带兵偷袭曹操粮草。曹操向来是偷袭别人粮草的主,肯定戒备森严,这不是让诸葛亮白白送死吗!
盛七小姐打官司(欧阳亮) - 天天要闻

盛七小姐打官司(欧阳亮)

盛七小姐,本名盛爱颐,是清末首富盛宣怀的第七个女儿。盛宣怀官做得大,以帮助李鸿章办理“文案”起家,至辛亥清朝覆亡时已经官居邮传部尚书,生意做得更大。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 天天要闻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资料图: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图/新华社“我们是善战的前锋,我们是民众的武装,从无畏惧,决不屈服,永远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1939年,29岁的河北青年张松如离开正定省立七中,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这一年,他以“公木”的笔名与音乐指导郑律成合作创作了这一组《八路军大合唱》。此前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