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26日,《中英联合声明》草签,到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订。此声明一签订,代表我方在谈判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因为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期,中国重新恢复对香港的治理。
从1982年到1984年,期间经历了大大小小许多谈判,风平浪静之下是暗流涌动。而在谈判期间,除了邓公、港澳办说了算之外,还有一个人也有决定权,这个人就是赵紫阳。
1982年9月,撒切尔首相访问北京,标志着正式谈判开始。这一年的9月22日下午,一架英国皇家专机,在北京机场降落。
飞机门开,英国首相有着“铁娘子”之称呼的撒切尔夫人,面带微笑,仪态万千地走下了飞机舷梯。
当天,前往机场迎接的,有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夫妇、西欧司司长王本柞、“港督”尤德爵士、“船王”包玉刚等人。
在与章文晋等宾主握手寒暄后,撒切尔夫人一行人随即坐车,前往钓鱼台国宾馆稍事休息。在撒切尔稍事休息的时候,时任总理的赵紫阳,来到了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为英国首相到访举行盛大欢迎仪式做准备。
不久,撒切尔夫人来到了欢迎仪式现场,双方一阵寒暄。很快,仪式便结束了,仪式结束后,赵紫阳和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开始了两国政府的首次交锋,其开场白是谁想不到的天气。
借着天气,两人交谈由浅入深,双方你来我往,让人无端地感觉到了刀光剑影。而这还不是最精彩的,第二天,赵紫阳的先发制人,才是拍案叫绝。
9月23日下午,香港街头,无数市民都在谈论一件事情,那就是赵紫阳对记者的讲话。时间往前推几个小时,回到这天的上午,赵紫阳在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前,突然从会议厅走出来。
在外守候的记者们都面面相觑,摸不清赵紫阳准备做什么。正在这时,赵紫阳突然向他们走了过来,这令记者们喜出望外,所有记者心里都是一个想法:今天或许能够得到一个大新闻了。
果不其然,确实是一个大新闻,大到在场的香港记者紧张得手心冒汗,内心频呼“大镬”(粤语词汇,意为严重)。
赵紫阳来到记者旁边后,以闲聊的方式巧妙地转入正题,透过记者向全世界传达两个重要的讯息:一是中国政府要收回香港主权;一是中国将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这是自中国被英帝国主义强迫签订三个不平等条约以来,中国政府对香港所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声明。 因而,虽然赵紫阳当时只是轻描淡写地发表讲话,但仍然让人感受到了其中的严肃性。
在赵紫阳这个历史性的发言之后,全场静默了,好些时候才有一个记者对其进行提问:“你觉得香港人是否要为香港的前途担心?”赵紫阳微微一笑:“我看香港不必为前途担心,为什么要担心呢?”
紧接着赵紫阳又说:“收回主权后,中央一定还会采取一系列的保证香港繁荣和稳定的政策和措施。”
正当记者还想在问些什么时,中门打开了,撒切尔夫人踏入会场,赵紫阳随即上前同他握手。如此以来,记者是想问也没办法问了。与此同时,撒切尔夫人也无法得知刚才发生了什么事。
而从赵紫阳一系列的做法来看,他对记者们进行的这个历史性的发言,是有计划、有步骤一步一步推进的。因为撒切尔夫人到场的时间,是在手持话步机的我国外交官的控制之下。
控制着这个时间,赵紫阳发表了历史性的发言。而赵紫阳之所以不在有英方代表时,发表这个讲话,是因为他深知,如果英方代表在,他们一定会使出各种手段,阻止、曲解自己的发言,毕竟英国并不想将香港还给中国,因此任何有利于香港回归的事,他们都会阻止。
而赵紫阳的一番讲话,令香港市民有了心理准备,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政府的态度:香港,中国一定要收回来,这对香港回归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撒切尔夫人知道这件事后,震惊不已,她觉得自己遇到了对手,她想着该如何扳回一局。此时的她,不会知道这次到中国,她不仅没有扳回一局,甚至还在后来与邓公的谈判中锐气尽失。
9月24日,邓公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撒切尔夫人。而谈判从一开始就剑拔弩张。那个时候,撒切尔夫人和阿根廷因为马尔维纳斯岛打了一仗,而且她打赢了,所以她陶醉在战胜阿根廷的胜利之中,是带着“余威”来到北京的。
再加上,她昨天才在赵紫阳手里吃了一次憋,所以她心里有一团火,这使得她趾高气扬地和邓小平同志进行谈判。
撒切尔夫人颇有劲头地提出,英国的立场基于确认了英国权益的各项既定条约,因此即便是到了1997年,英国也可以继续管辖整个香港地区。然而,问题是中国多年来反复明确表示不承认这些条约的合法性。
邓小平同志立刻针锋相对地顶了回去,他声音不大,但却掷地有声:“香港问题是中国的主权问题,而主权问题是一个不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能够回旋的余地。”
撒切尔夫人仍不放弃,邓公也没有任何退缩松口之一,在邓公坚决的态度下,撒切尔夫人最终败下阵来。会谈结束之后,撒切尔夫人落寞不已,邓公那句“如果香港在过渡时期里,发生了巨大波动,那中国将不得不对收回的方式另做考虑”的话,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
她现在的心情,完全就是“我必须压下内心渺小的忧郁”的境况。正因如此,她摔了一跤,而这一跤就像是后来英国,逐渐在谈判中失去主动权的预言。
在这之后,中国和英国进行了20多轮的谈判,虽然我国最终取得了谈判的胜利,但是这不代表,在谈判中,我方是一帆风顺的。
比如说在十分重要的驻军问题上,我方就差点吃了大亏。
那是在1984年5月的两会期间,由于香港回归十分重要,因此这一年的两会也少不了有关于香港问题的讨论。眼看着在正面谈判中屡屡受挫,英方决定在我国两会之前,寻找新的突破点。
于是,英方煽动大量香港媒体前往这次两会会场,寻找和打探中国对于香港问题的最新消息和态度。而作为我国外交代表人物地之一的耿飚,自然就成为了这些“媒体”的目标。
当时,耿飚处理了太多工作,没有得到好的休息,因此有一时松懈,那些媒体就抓住这一时间,不断发问,提出如“中国会不会在香港驻军”等问题。耿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也许会在香港驻军……”
耿飚本意是,驻军的问题要等谈判结果出来,才能给大家准确的答复,没想到这些媒体抓住这个大做文章,说中国不准备在香港驻军,英方更是大力渲染。
邓公知晓后,很生气,他怒道:“耿飚说这些话有什么根据?以后关于香港的问题,我说了算,总理说了算,港澳办说了算!”
紧接着,邓公通过我方媒体,在驻军问题上严肃表示,中国不会放弃在驻军的权利。在邓公的紧急声明下,才没有捅出大篓子来。
而邓公说的那句“以后关于香港的问题,我说了算,总理说了算,港澳办说了算”,也很快传到了赵紫阳那里,此后,他在处理香港的问题上,更加谨慎和小心了。
平常,在处理有关香港问题的文件时,赵紫阳都会多看几遍,甚至还要逐字逐句去比对,坚决不留漏洞,因为他知道,一旦出现了问题,就会给香港回归增加阻力。除此之外,在处理香港问题时,赵紫阳就像是一个“实干家”。
正因如此,英国方面喜欢找赵紫阳解释,他们对于基本法和1997年后香港政府管理的看法。而对于他们的解释,赵紫阳总是会认真倾听,然后对他们在解释中想要耍的小花招,进行纠正和声明,让英方明白我方的态度。
1984年,在第22轮谈判结束之后,长达两年的谈判,终于接近尾声了。同年9月26日,中英双方进行《中英联合声明》草签仪式;12月19日,双方进行了正式签字。
正式签字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百余人组成的香港各界人士来到了现场,观看这激动人心的一刻。除此之外,邓小平、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都参加了签字仪式。
在一片庄重的气氛中,赵紫阳和撒切尔夫人,分别在插有本国国旗的一边落座,他们将代表本国政府在联合声明上签字。很快,两人便拿起中国的台式英雄金笔,在联合声明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签字仪式现场
顿时,整个会场都爆发了鼓掌声,所有人都知道,协议签订后,就等着1997年香港正式回归了。时光飞转,时间很快来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在暌离了一个半世纪之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而回到“母亲”怀抱的香港,也将迎来他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