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介绍庐山名称的来由,毛主席不语,事后指出:你的说法有误

2022年06月29日11:16:23 历史 1277

管理员介绍庐山名称的来由,毛主席不语,事后指出:你的说法有误 - 天天要闻

老覃在去年七月写过《1985年,毛主席的一首词发表,专家说里面有错,但错的其实是专家》一文,文中提到,毛主席在1927年9月前往湘赣边境领导秋收起义时,曾挥动如橼巨笔,写下了豪气冲天的《西江月·秋收起义》。

这首《西江月·秋收起义》里有两句非常有意思:“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西江月·秋收起义》最早曾非正式地发表在《解放军文艺》1957年七月号上一篇品论毛主席诗词的文章中,原词作“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

“修铜”和“平浏”,分指四个地方:修水、铜鼓、平江和浏阳。其中的修水和铜鼓归江西管辖,平江和浏阳归湖南管辖。

改“修铜”改为“匡庐”,改“平浏”为“潇湘”,是用“匡庐”来指代江西,用“潇湘”来指代湖南。如此一改,这气势立现,一下子就增强了若干倍。

实际上,匡庐、匡山,都是庐山的别称。

庐山以奇秀闻名于世,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

管理员介绍庐山名称的来由,毛主席不语,事后指出:你的说法有误 - 天天要闻

毛主席一生喜山乐水,只因终日操劳国家大事,常有过名山而不得登之憾。

他第一次登庐山的时间很晚,是在1959年,当时,他已经66岁了。

1959年,对毛主席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在1958年底,由于天灾以及各种因素导致国内经济生产出现了窘迫形势,毛主席忧心如焚,为把经济搞上去,他马不停蹄地在全国各地搞调查研究,连接召开郑州会议、武昌会议。到了1959年又召开了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海会议和八届七中全会

老覃之前写的《1958年,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突然问了一句:你们合作社会散伙吗》《1958年,毛主席问南阳书记魏兆铭:说说看,诸葛亮为何落户南阳?》《1959年,毛主席问雷英夫、黄克诚等人:武王伐纣,到过几次孟津?》《1959年,毛主席去韶山水库游泳,遇一农妇,主席呼三声,闻者动容》等文章,讲的都是发生在这一时期里的事。

为了统一思想、鼓足干劲,毛主席在1959年上半年巡视过河北、河南、湖北、湖南之后,上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引导高级干部读书。

为了消除大家的焦虑的情绪,毛主席打算把这个会开成“神仙会”,让大家在庐山跳舞、看戏、游览。

所以,1959年7月1日凌晨,毛主席乘车登山时,他的心情是雀跃的。

有一个小细节可以充分体现出毛主席当时的心情。

上山之前,他在九江认真听取了江西省省长邵式平介绍庐山公路的建设情况。

管理员介绍庐山名称的来由,毛主席不语,事后指出:你的说法有误 - 天天要闻

邵式平说,盘山公路全程24公里,有396道弯。

毛主席对396道弯的说法感到惊诧,为了验证,他准备了四盒火柴,每盒整整100根,每转过一道弯,他就丢一根火柴。结果,车子抵达庐山牯岭街时,刚好丢完四盒火柴。由于途中抽烟,划了4根火柴。则100减4,就是396。

管理员介绍庐山名称的来由,毛主席不语,事后指出:你的说法有误 - 天天要闻

老覃在2020年10月写过《毛主席称他为“邵大哥”,他却两度支持张国焘南下,建国后任省长》一文,文中提到,邵式平出生于1900年,比毛主席小七岁。论年龄,他属于毛主席的小弟弟辈。但是,他长得又高又大,红军战士都叫他“邵大个”。毛主席和他初次见面,觉得他有思想、有见识,是个革命实干家,惺惺相惜,就以“邵大个”的谐音称他为“邵大哥”,这个称一直没有改变过。

毛主席车登庐山牯岭街,调皮地冲邵式平发出了一句“邵大哥诚不余欺也”赞美。

登上庐山后,毛主席下榻于180号院,写下了著名的七律《登庐山》诗稿,开首的两句为:“一山飞峙大江边,欲上逶迤四百旋。”

管理员介绍庐山名称的来由,毛主席不语,事后指出:你的说法有误 - 天天要闻

诗写好后,毛主席让周小舟和胡乔木来提提意见。

周小舟和胡乔木展卷一看,马上被诗中扑面而来的宏伟豪情所感染。

坐在周小舟一旁的湖南省委管农业的书记周惠惊奇地叫起来:“欲上逶迤四百旋……真的有四百旋吗?我在车上只感到天旋地转,原来是转了四百个弯哪!”

可以说,上庐山之初,毛主席的心情是轻松的,愉快的。

管理员介绍庐山名称的来由,毛主席不语,事后指出:你的说法有误 - 天天要闻

余三保是庐山一级管理员,毛主席上庐山后,组织安排他专门负责照料毛主席的生活。

他是庐山的山民,他的祖辈父辈都是靠出卖苦力糊口的轿夫。

庐山风景优美,吸引很多达官贵人前来游玩。

但是庐山山路崎岖,达官贵人既想领略庐山的风景,又不愿劳累筋骨,就会雇轿夫抬轿上山。

新中国成立后,庐山上新修了公路,人们可乘车上行,做轿夫的就会少了很多活。

余三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转为了庐山的管理人员了。

余三保觉得自己的身份低微,做梦都没有想到会见到毛主席,更是没有想到,和毛主席第一次见面,毛主席远远地主动伸出手来和他相握。

和毛主席握手时,余三保整个人的状态是懵圈了的,他脑袋里嗡嗡作响,眼眶里全是热泪,嘴里哆哆嗦嗦,说不出话来。

余三保名字里的“三保”是个小名。

毛主席和他接触过后,主动帮他改名字,说:“庐山是个宝山,你在宝山工作,叫‘宝山’比较贴切!”

余三保欣然接受了毛主席的建议,从此就改名叫余宝山。

余宝山在180号院热心地为毛主席讲解庐山的历史、地理、自然景观等等。

管理员介绍庐山名称的来由,毛主席不语,事后指出:你的说法有误 - 天天要闻

毛主席面露微笑地听着,不发言。

在讲到庐山名称的来由时,余宝山说,庐山又叫匡庐,那是因为周文王时有七个姓匡的人来到了山上,他们在山上结庐隐居,长住了下来,久而久之,有了匡庐之名。

周小舟和胡乔木等人听得入了神。

毛主席没有说话。

第二天,毛主席单独对余宝山说:“你昨天说的周文王,是错的,应该是周定王。”

余宝山脸色大变,回头去查《庐山志》,果然是周定王。

他因此对毛主席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个治理亿万人口国家的领导人,竟然会对这样一些细微末节掌握得如此精确,没法阻止人们的佩服之情啊。

从1959年到1970年,毛主席三次登上庐山。每次登上庐山都是由余宝山负责照料生活起居。两人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管理员介绍庐山名称的来由,毛主席不语,事后指出:你的说法有误 - 天天要闻

1970年8月,毛主席第三次登上庐山开会,已经77岁了,精神大不如前。

他对余宝山说:“我现在上楼都感到吃力,身体不行了,恐怕以后来不了庐山了。”

余宝山难过无比,只是暗暗落泪,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毛主席反过来安慰他,说:“你们年轻人,以后大有可为,你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余宝山用手捂着嘴,尽量不让哭声从指缝间漏出,一个劲地点头。

1970年9月9日,毛主席在广大群众的目送中登车离开了庐山。

果然,再也没有回来过庐山。

1976年9月9日,伟人与世长辞,举国含悲。庐山人民睹山思人,泪洒空谷。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 天天要闻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标题: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犹如璀璨的星辰,不仅照亮了当时的天空,更成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 天天要闻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一、引言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不仅拥有广袤的陆地疆域,还拥有着漫长的海岸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只要罗长子往我身边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罗瑞卿却是个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亲切地称呼他为“罗长子”。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 天天要闻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蔡英文不可能特赦陈水扁,但是,她一定会为特赦陈水扁创造出最好的法律通道,为陈水扁解除法律方面的阻碍,这一点蔡英文在这8年里早都在做,现在基本也比较成熟了,蔡英文办任何事情都是比较稳妥的,陈水扁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立即特赦陈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