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明王朝的“文臣发动机”,明成祖朱棣的专属“情感树洞”

2021年10月10日13:23:02 历史 1692

杨士奇:明王朝的“文臣发动机”,明成祖朱棣的专属“情感树洞” - 天天要闻

(杨士奇)

杨士奇同志有一个十分悲惨的童年。

一岁丧父,母亲改嫁。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这世上有很多事情本来就是无可奈何的,所以当时身在襁褓之中的杨士奇表现的很平静。

他一来不哭,二来不闹,很乖巧地就跟随母亲改嫁给了同乡一户姓罗的人家。

随母改嫁,名字自然也要跟着更改,于是本家娃变成了他家娃,杨士奇变成了罗士奇。

但自从杨士奇长大成人之后,每逢祭祖,他总是在祠堂里按照杨家的礼仪去祭奠本家杨氏的先人。

他的母亲知道儿子的行为之后,非常担忧,咱们娘俩吃人家的,用人家的,住人家的,你不能胳膊肘往外拐啊。

但杨士奇的继父罗性却并不在意,甚至一度赞扬自己的这个继子是个有气节的人。

这是杨士奇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

他幸运的地方在于,继父罗性是洪武年的举人,又在当地做同知,也算朝廷命官,素有文化,所以他体恤这位年轻人思念本家的心情。

杨士奇:明王朝的“文臣发动机”,明成祖朱棣的专属“情感树洞” - 天天要闻

(罗性)

他的不幸在于,从某种意义上讲,杨士奇的原生家庭是支离破碎的,他没有一个完整的家,自然也感受不到来自亲情的温暖。

作为继子,他在家里的地位不能算低,但也绝不算高,所以万事终究要靠自己,想要摆脱寄人篱下的命运,只能自谋出路。

什么出路呢?

士农工商,若身无一物,致仕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做生意需要启动资金,种地需要朝廷规划土地,想要做个手艺人,若在行业里没有师傅肯传授技艺,那说什么也是白搭。

在古代,社会地位最是泾渭分明。

北宋诗人汪洙有诗为证: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意思就是,人生在世,有各行各业,但论起本身的价值和发展前途来,还是读书最有出息。

读书品高,但读书的成本相较于其他行业却是最低的。

有书学书,无书自学。

但和那些明朝初期在政治舞台上大放光芒的文臣们不同,他入仕的方式并非像解缙杨荣之流,加入浩浩荡荡的科考大军,他有他自己的野路子。

科考,在古代实在是一件十分耽误时间的事儿。

杨士奇:明王朝的“文臣发动机”,明成祖朱棣的专属“情感树洞” - 天天要闻

(科举制度)

古人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但大部分士子们从勤学苦读到入仕当官,又何止用了十年。

有人五次科考,连连落榜,有人勤学二十载,不过是个乡间贡生。

如此说来,我们历史上著名的范进同志当年不过中了个举人,就几欲发疯的行为,倒十分可以理解了。

从寒门士子到朝廷大员,这是一段极为漫长的路。

但对杨士奇来说,别人走了十年的路,他只走一个小时。

杨士奇从没参加过科考,但他天资聪颖,学东西一学就会,五岁识千字,八岁背唐诗,十二岁熟读四书五经,十八岁各类经史子集倒背如流。

虽然,杨士奇本人并不知道倒背如流究竟有什么用。

儒学繁杂,有些书正着看尚且十分难以理解,倒过来背又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无论如何,年少多才学,让杨士奇在十里八乡出了名。

建文年间的某一天,明惠帝朱允炆同志突发奇想,认为闲着没事儿,应该给自己的的爷爷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修一部史书,毕竟爷爷是开国皇帝,一生传奇,开局一个碗,灵活组排上王者,写本书记录一下,后世传颂,顺便赚一波版权费总是不亏的。

杨士奇:明王朝的“文臣发动机”,明成祖朱棣的专属“情感树洞” - 天天要闻

(明惠帝朱允炆)

于是朱允炆把工作交给了自己身边的一群文臣们。

建文皇帝身边最得力的文臣有三位,分别是,翰林学士方孝孺、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

三位大臣都是当世大儒,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是天下读书人的表率。

对他们来说,别说给太祖皇帝朱元璋写个传记,就是让他们重修《元史》,问题也不是很大。

但关键在于,三位大臣另有工作,实在分身乏术。

他们一来要帮助皇帝积极削藩,把皇帝的这些叔叔们挨个收拾一顿,二来还要提防北平城的燕王朱棣造反,所以写书这事儿,他们实在是没有时间。

但皇帝交代任务,大臣们不能说不好意思,干不了,我没时间。大臣们就算再忙,也得硬着头皮把任务接下来。

任务到了文臣们的手里,大家决定,自己没时间,完全可以在民间找点外援嘛。

枪手还不是一找一大堆?

虽然说术业有专攻,但民间保不齐也有奇人,于是一来二去,杨士奇走入了大臣们的视野。

这是杨士奇和大明王朝的第一次触电,因为才学出众,他被推举为《明太祖实录》众多编撰者中的其中一位,由此,他得以进入翰林,任编撰官。

杨士奇:明王朝的“文臣发动机”,明成祖朱棣的专属“情感树洞” - 天天要闻

(翰林院)

朋友们,编撰官,正式的叫法,就是翰林编修。

科普一下,科举考试中,只有获得了全国第二(榜眼)或第三名(探花)才有可能被朝廷授予翰林编修的职位。

请记住,这还仅仅是有可能。

杨士奇同志乡试、会试、殿试统统没参加过,却一蹴而就,直接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正七品官员。

这件事在史料上只被记载在史书中一个非常不为人知的角落里,似乎无关紧要,又似乎是小事一件,但对当时天下的读书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奇迹。

遭遇此番人生变化,按理说杨哥的心里总该有点内心波动,但杨士奇却一如既往, 表现的十分平静。

是的,平静。

这是我在描述杨士奇时,用到的最多的词汇。

因为我翻遍史书,很难看到有关杨士奇感情变化上的描写。

他即不开心,也不难过,即无狂喜,也无失落。

进了翰林院,他还是那样一副宠辱不惊的样子,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老老实实的编撰《明太祖实录》。

杨士奇:明王朝的“文臣发动机”,明成祖朱棣的专属“情感树洞” - 天天要闻

(明太祖实录)

是的,虽然能在数以万计的读书人中被朝廷选中,但编修史书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儿。

要怪,就怪朱元璋同志的一生实在是太过传奇了。

童年放牛郎,少年当和尚,青年搞起义,中年当皇帝。

一幕幕的跌宕起伏,一段段的传奇岁月,直把杨士奇写的昏天暗地。

但杨士奇没等写完《明太祖实录》,大明朝就变天了。

北平城的藩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要把自己的亲侄子拉下马。

这实在是在情理之中。

我以前一直说,朱棣虽然很想当皇帝,但他并不是很想造反。

当皇帝是梦想,而不想造反是现实。

但奈何自己的好侄子朱允炆逼的太紧,周王、代王、齐王、湘王要么被废,要么被杀,眼看屠刀悬颈,就要落到自己头上,不反也得反了。

绝境仍有生机,死战或可破敌。

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之下,朱棣一路高歌猛进,搞了整整四年的造反事业,居然真就把朱允炆给打跑了。

朱棣当上皇帝之后,第一件事儿就是建立内阁。

这实在是皇帝的刚需,作为一名并不安分,喜欢四处征战的帝王,朱棣急需一批专业人才来帮他分担繁杂的国家事务。

杨士奇:明王朝的“文臣发动机”,明成祖朱棣的专属“情感树洞” - 天天要闻

(内阁)

于是皇帝在翰林院精挑细选,选出了七个人。

这七位幸运儿分别是:解缙、胡广金幼孜、胡俨、黄淮,杨荣,还有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杨士奇。

解缙素有大明第一才子之称,其人恃才傲物,张狂且不自知,皇帝虽然肯重用他,但却并不信任他。

胡广、胡俨、黄淮三人资质平庸,属于是在内阁打酱油的存在。

金幼孜虽然很有本领,但他本人更专注于经史子集的研究,而并非政治,所以也很难有什么为人称道的建树。

内阁里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只有杨荣和杨士奇。

彼时的杨荣和杨士奇不知道,未来,同样还会有一位叫做杨溥的大臣加入,而他们三位,将会组成一个被后世称之为“三杨”的内阁天团,在大明初年的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

当然,这是后话了。

杨士奇:明王朝的“文臣发动机”,明成祖朱棣的专属“情感树洞” - 天天要闻

(明成祖朱棣)

作为皇帝,朱棣经常找来内阁里的这些大臣们谈话,一来了解一下各位大臣的工作情况,二来皇帝也有烦心事,也有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难题,想要和臣子们倾诉。

皇帝找来解缙,解缙十分不客气,要么就是批评,要么就是指点,一点建设性的意见也没有。

皇帝找来黄淮,黄淮是个老实人,不管皇帝说什么问什么,他始终奉行一条原则,那就是,多磕头少说话。

剩下的内阁成员,胡广、胡俨、金幼孜,和皇帝聊天,张嘴儒学道义,闭口引经据典,很难和皇帝聊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杨荣同志倒是一把治国安邦的好刷子,但杨荣主管军务,大部分时间都随军出征,极少在内阁里值班。

所以朱棣所能倚靠或信赖的,只剩下杨士奇。

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在朱棣和杨士奇身上体现的可以说是淋淋尽致。

杨士奇和皇帝聊天,皇帝聊的开心,升职加薪不在话下,但稍有不注意,触了皇帝了霉头,隔天就得被皇帝下旨抓到诏狱里去。

明代的诏狱,是凌驾在国家法律上的特殊存在,刑部不敢管,大理寺管不了,都察院管不着。但凡进了诏狱,非死即伤。

杨士奇当然也因为很多原因进过诏狱。

和皇帝谈话言语不恭,入诏狱十日。

辅佐太子(朱高炽)失职,入诏狱五日。

但不管去了几回诏狱,最后都得被朱棣给捞出来。

因为杨士奇在为臣之道上,是颇为皇帝喜爱的。

他在内阁当值的日子里,奉行一条守则,那就是保密。

他知道,皇帝身居高位,是万民之尊,但皇帝也是这世上最孤独的人。

皇帝实在是很难信任别人,因为任何人都不会拿皇帝本人当朋友。

皇室亲贵们都分封在全国各地,皇帝见不着也说不着。

朝廷大臣们表面上对皇帝毕恭毕敬,一见面就高呼皇帝万岁,但他们真的希望自己活一万岁吗?

不一定,因为在封建帝制时代,臣子们和帝王大都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算计的关系。

皇帝狠,大臣们尔虞我诈更狠,皇帝坏,大臣们勾心斗角更坏。

杨士奇:明王朝的“文臣发动机”,明成祖朱棣的专属“情感树洞” - 天天要闻

(明思宗朱由检)

这种情况在大明两百多年的岁月里不断恶化,乃至到崇祯皇帝一朝,皇帝竟然气的跳脚,表示大明文臣皆可杀。

但皇帝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也希望有个人可以说说心里话。

但皇帝又不能露怯,又不能在臣子们面前过多的展露自己的情感,所以皇帝急需一个能替自己保密的人。

杨士奇就是这样的人。

每每和皇帝彻夜长谈之后,杨士奇只要出了宫门,必然缄口不言,聊了什么,说了什么,亲如父子兄弟,他也是决然不肯告诉的。

如此说来,他是一个十分值得信任的人,他也是一个让朱棣十分放心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就是朱棣的情感树洞。

而这,正是杨士奇在大明王朝屹立多年而不倒的原因。

同时期的解缙,名气比他大,才学比他渊博,论功绩,编撰《永乐大典》更是无出其右,但解缙的命运却是悲惨的。(被皇帝杀害)

杨士奇:明王朝的“文臣发动机”,明成祖朱棣的专属“情感树洞” - 天天要闻

(解缙)

而两人命运的不同,原因不外乎一点,解缙的才学已经让他不知所以,而杨士奇却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

做臣子,要有做臣子的本分。

有时候,皇帝需要的并非是你多优秀,多有政绩,多有功业,皇帝只需要你足够忠诚。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杨士奇为帝王少师,辅佐帝王兢兢业业,不敢怠慢。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杨士奇入主内阁,成为大明首辅,更是成为了皇帝的左膀右臂。

而到了年幼的英宗皇帝朱祁镇即位时,他更是联手杨荣、杨溥,组成了大明最强“三杨”内阁团体,总理朝政,决策国事,成为了大明王朝的股肱之臣。

杨士奇:明王朝的“文臣发动机”,明成祖朱棣的专属“情感树洞” - 天天要闻

(三杨)

从某种意义上讲,杨士奇无疑是那个时代里做得最为成功的文臣。

什么叫成功?

胡惟庸那种权倾朝野的人物不叫成功,像解缙那样昙花一现的人物也不叫成功。

真正的成功,是千帆过尽我犹在,一将功成我不枯。

而杨士奇,正是这样的人。

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杨士奇因病去世,时年八十岁。

八十年,他用自己的可靠和坚实,开拓了自己的辉煌岁月。

八十年,他更用自己独特的官场经验和为人智慧,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绮丽的句号。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严守党的组织纪律《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 - 天天要闻

严守党的组织纪律《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

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点击收听:撰  稿:段  裕、叶  刚配  音:周  莉    1951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从驻新疆的一兵团六军选调干部组建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那个时候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正准备集体就地转业,很多指战员对新组建的人民空军心驰神往。六军十七师四十九团政委赵予征就是其中之一。赵予征趁着赵予征来...
一批不同年代金银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天天要闻

一批不同年代金银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国家博物馆日前举行唐末—五代、清、民国金银锭入藏仪式。左为唐末-五代“绍”字五十两银锭,右上为清代“湖北盐厘局薛永升”五十两银锭,右下为民国时期官方造币厂生产的金锭。(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唐末—五代“绍”字五十两银锭,保留了船形锭的原始状态,使今人可以直观了解此历史阶段大宗商业交易的...
中国海警5年来海上缴获毒品超8吨、制毒物品超2吨 - 天天要闻

中国海警5年来海上缴获毒品超8吨、制毒物品超2吨

新京报讯 据中国海警消息,作为海上禁毒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国海警局以“净海”“净边”“禁毒两打两控”等缉毒专项行动为有力抓手,以遏制毒品和制毒物品海上走私通道为主攻方向,重拳打击惩治涉海毒品犯罪活动。2019年6月至今,各级海警机构海上缴获毒品8.729吨(冰毒3.066吨、氯胺酮2.136吨、可卡因2.322吨、大麻0.778...
董卓,曾经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并没有演义中那么无能 - 天天要闻

董卓,曾经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并没有演义中那么无能

董卓,作为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军事人物,其形象在后世的文学和历史记载中往往被赋予了诸多负面标签。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尤其是《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史书,可以发现董卓早年的形象与性格并非如《三国演义》中那般单一和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