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从来都是将军打骂士兵,高职级的领导训斥下属,还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副司令对着总司令破口大骂的吧?然而,历史上就存在的事情,而这个脾气火爆的人就是王近山。
王近山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将军,曾经参加过大大小小数千场战役,由于每一次打仗都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不畏艰险,舍生忘死,加之脾气火爆,人送外号:“王疯子”。
很多人看了《亮剑》都觉得李云龙脾气火爆,翻脸比翻书还快,虽然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是打仗绝对是一把好手。将李云龙和王近山一对比,很多人觉得,王近山就是李云龙的原型。
1955年,共和国授勋仪式上,将王近山授予中将军衔,并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还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都说王近山脾气火爆,那么究竟有多火爆呢?
曾经红军经历过一段艰难的长征时期,在长征中,红军们一共进行过380多次战斗,击溃国民党数百个团,翻阅过18座大山,条件艰苦,难以想象。
有一次,身为团长的王近山,在作战当中,缴获了一些战马,身为农村出身的王近山对于这些战马爱不释手。有一次王近山率领部队过嘉陵江的时候,一旦踏上嘉陵江的路就代表红四军开启了最有意义的长征之路了。
当时战火连天,为了快速抢占滩头,杜义德命令部队赶紧架设浮桥,迅速过桥。为了加快部队过桥进度,杜义德还下令骡马、辎重不能上桥。
因为王近山十分珍惜这一批战马,就没有在乎杜义德的命令,让战马先过悬浮桥,导致井然有序的过桥部队,出现了拥堵。当时担任总指挥的杜义德查明情况以后,就将战马推下了河,战士们就在桥上和马耗上了。
眼看因为这一匹马,已经耽误了将士们的过桥速度,杜义德拿出枪,朝两匹马开枪,这两匹马中弹掉落桥下,王近山看着心爱的战马中弹,顿时火冒三丈,拿出枪要枪毙杜义德,幸亏被人拦了下来。要知道杜义德可是师政委,是王近山上级,可他丝毫不注意这些。
在抗美援朝的时候,王近山还吼过彭德怀。当时志愿军方面发起第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解放军对局面的不正确认识,想要利用三个兵团就将联合国的军队全部都吃掉。
解放军不仅没办法按照计划完成目标,还被美军冲击了最为脆弱的后方部队。导致王近山这个团和其他团的联系被切断,就连电台都被炸毁,一下子成为了孤军。
由于这一次部队被彻底打散,导致一万多名士兵中有五千多被俘虏,虽然都说战争中难免有伤亡,可是不应该伤亡过半。
由于这次伤亡过大,身为总指挥的彭德怀自然难逃其咎,说话难免带点情绪,说错了话,让将士们都难以接受。这时候,脾气火爆的王近山没控制他的脾气,直接顶撞彭德怀。而彭德怀也知道他自己有错,所以没有回话,保持了沉默。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脾气火爆的王近山,却也有难以提起的一段往事,也有默默流泪的时候,是什么事情,让王近山拥有这么深厚的感情,还难以忘却呢?
王近山心中最大的痛就是上甘岭战役。每次别人一提到这个事情,他就会想到当时的场景,难受的几天睡不着觉,以至于王近山每每讲起,都是潸然泪下。当初到底发生了什么?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军联合其他国家对朝鲜发起了战争,并且每每挑战中国的底线,在美国看来,中国当时的实力并足以参与到这次战争当中。
然而美国这一次却看错了,中国人民誓死捍卫中国国土,不允许别的国家随意挑衅,更不允许别的国家无端骚扰中国边境。“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魄力。
虽然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国家在军事上面,实力比起已经完成两次工业革命的美国,差距悬殊。但这不影响中国人民捍卫领土的决心。
在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给予美军一个沉痛的打击,为了压制中国志愿军,取得胜利,美军建议采取小规模的进攻行动,让敌人处于被动防守,这样美军就可以抢占先机。
当时美国杜鲁门正处在选举当中,他迫切希望,这一次美国以战胜者的姿态回去,为杜鲁门拉票。
原本以为这一次战争会很快结束,没想到中国的加入,不仅让战争无限期延长,还让屡战屡胜的美国一直吃败仗,被死死控制在三八线以南,这让美国政府难以面对民众。于是他们提出了“摊牌行动”。
很多人听名字,就以为战争发生在上甘岭,其实不是的,上甘岭战役是围绕五圣山开展的,为何地点居然不在上甘岭,而是五圣山,那为何不叫五圣山战役?
上甘岭战役一开始就是围绕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前沿的597.9高地以及537.7高地志愿军防守阵地开展的。
这两个高地后面才是一个叫做上甘岭的小村庄。因为那一次战役规模很大,而这个村庄也因为战争的原因,成为一片废墟,后才称作上甘岭战役。
由于597.7高地这个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志愿军第一三五团的九连和八连的一个排都驻守在这里。537.7高地是两个南北驼峰相对的山岭,南山被美国军队占据,北山则掌握在解放军手里。
美军规划的“摊牌行动”是很完美,但是实际上却并非想象那么美好,中国军队的严阵以待,让他们计划赶不上变化。不得已,美军只好更改作战计划。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争开始的第一天,美军就拿出了320门大口径的火炮,47辆坦克,50多架飞机,对准十五军的30公里开始火力炮击,针对597.9高地以及537.7高地的火力则是更加猛烈,直接使用了300门火炮,27辆坦克,40多架飞机。
这火力猛烈到平均每秒落弹六发!要知道这两个高地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
第一天作战,美军就出动了这么多重火力炮弹,可想而知当时中国解放军的压力有多大,一边要面对坦克,大炮的重火力压制,一边还要时刻防备着天上的飞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从天而降几十发,甚至几百发炮弹,志愿军们时刻精神紧绷,不敢有丝毫懈怠。
就算勉强躲过了炮弹的袭击,还有炮弹带来的余波,被余波袭击,伤害也是致命的,很多战士们的牙齿都被余波震掉,还有被活活震死的士兵。
这场景,光凭想象,都觉得难以接受,恐怖至斯。更何况当时亲身经历的人呢,也难怪王近山每次回忆起来,都是泪水。这恐怕是他生平最为恐怖,最为难忘的一次战争了吧。
更加让人难以想象的还在后面,因为炮火满天飞,防守在坑道里战士们的步话机接线很快就被炸断,可是在这种高地上面,地方小,容纳的战士少,不允许有多的传令兵,只能通过电话传达指令。
所以当时志愿军们听到电话声响起来的时候,是最为激动的,因为这意味着,不需要有士兵冒着生命危险去接电话线,同时也意味着不会有人牺牲。
面对敌人如此猛烈的炮火强攻,志愿军们只能防守在坑道里,无处可躲。这一次志愿军们的伤亡十分惨痛,整整一个师,居然被打到没有一个完整的连队,很多连队被打得只剩几个人。
王近义曾经对志愿者们说:“要做好巨大伤亡的准备,每个战士不仅要做好当班长,当排长,当连长的准备,还要做好当营长的准备。”
要知道,从一个士兵,到班长,排长,连长,营长是需要一步一步慢慢往上的,可是王近山却这么告诉大家,说明当时战争之残酷,牺牲的人数之多。
还记得课本中讲过的黄继光飞身扑到枪口,用身体堵抢眼的事迹吗?就是发生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而根据王近山的回忆,在这次战役中,用身体堵抢眼的并不止黄继光一个,而有几百,几千个!
18号这一天,在美军的强烈攻击中,他们占领了两处高地,迫使志愿军们全部退到坑道里面,想要拿回被抢占的高地,就必须要面对枪林弹雨。一场战斗下来,一个团的剩余不到二十人。
可是即便面对这样的伤亡情况,崔建功主动请缨。因为一个团打没了,还有别的团顶上,但要是上甘岭守不住了,就再也没有第二个上甘岭可以代替,而且那些牺牲的志愿军们就白白牺牲,毫无意义了。
虽然志愿军们拼死夺回了这个高地的西北角,但是美国军队在这里建立的子母连环堡阻挡了志愿军们的去路。由于火力太猛,造成了志愿者们很大的伤亡。
上级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毁掉这个子母连环堡。志愿军们组织进行了好几次爆破,想要拿下这个子母连环堡,然而还没到靠近,就被子母连环堡打得全部牺牲。
19日晚,张广生带着黄继光到597.9高地,想要毁掉那个火力点。黄继光,万福来,肖登良,吴三羊都主动要求去炸掉这个子母连环堡。这一去,注定有去无回,但是他们并不害怕,这就是中国志愿军,无所畏惧的中国军人。
他们三个在距离火力三四十米的时候,就被该火力点发现,吴三羊牺牲,肖登良重伤,黄继光也没好到那里去,胸口被打了好几个洞。眼看天马上就要亮了,一旦天亮,美国的飞机就又会狂轰乱炸,到时候就没机会了。
不能够放弃,黄继光一定要完成任务,此时他胸口的伤口正在一点一点抽离掉他的生命力,他知道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完成任务了,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手榴弹投向火力点,然而手榴弹并没有摧毁掉这个火力点,但黄继光此时没有任何武器了。
没关系,黄继光心想,他还有身体,还能用身体阻挡枪口。于是,他用最后一点点力气爬到机枪口,用身体当做最后一道防线,张开双臂,堵住了这个一直喷火的子母连环堡。
其他人见枪口被堵上,立马顺势冲上阵地,拿起手中的武器,最终完成爆破任务。
最令人感动的不是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枪口,而是黄继光在堵枪口之前,他就已经奄奄一息了,胸前那几个伤口透支了他的生命力,使得他扑上去的时候,就已经牺牲。
是强大的毅力支撑着他完成了这最后飞身一扑。想来当时黄继光扔手榴弹的时候,就已经只剩一口气了吧。
当然这样的壮举,在上甘岭战役比比皆是,据记载,135团的二排排长孙占元,在战场上双腿都被炮弹炸断,但是仍然还在前线指挥其他将士们反击,这疼痛若不是非一般的意志力,怕早就晕厥过去了吧。可是他还在敌人打到他身边的时候,拉响手雷,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
还有邱少云,为了方便发起攻击,在草丛中潜伏,但是美军却在这一片草丛中发射燃烧弹,为了不暴露自己,邱少云没有任何自救措施,任凭大火一点一点吞噬他的皮肤,头发,血肉,直至在火中活活被烧死。
上甘岭战役中,有很多战士们为了革命牺牲,却连名字都不曾被留下,能被世人铭记的也就黄继光他们几人。在上甘岭战役中,很多团都被打光了,但因为他们的名字比较响亮,所以打光一批,还有一批,无数批队伍前赴后继,就连旗帜都不曾倒下。
所以美国很不明白,为什么都打死了那么多中国志愿者,这个团还是打不完,依旧有那么多人。也不明白,中国志愿军,为何那么难打,面对死亡还英勇就义。
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身后就是祖国,就是百姓,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战火蔓延到百姓身上,哪怕用他们的身体筑成一道堡垒也在所不惜。
每每提到上甘岭战役,王近山就会会想到他当时所看到的场景,战士们在坑道里面,没办法活动,有时候一防守就是好几天,在那个狭窄的坑道里,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水源,没有食物,到处弥漫着硝烟还有尸体,还有战士们的粪便味道。
渴得难受就喝尿,可是在长期缺水的情况下,尿液也显得弥足珍贵。原本就缺水,战士们都吃得极为难受,但是为了胜利,他们别无选择。
王近山每次看到那尸横遍野的将士们,就心痛的难以自拔,他多想和战士们一起在前线,但是身为将军的他不能,他还要担任指挥作战的重任。所以他最害怕别人提到上甘岭战役,那是一场堪称人间地狱的战争。
王近山一回想到过去,就久久难以平静,仿佛过去的场景还在自己脑海里面上映。虽然电影已经拍摄得很接近现实了,但也只是演出了战争残酷的一部分而已,难以再现当时的场景。
上甘岭战役始于1952年10月14日,终于11月25日,战争一共持续了四十三天,最终以美军1,13万的死亡,1,36万的伤亡,中国志愿军牺牲7100,受伤8500人结束。
这四十三天,不仅仅是两个国家军事,科技,人力,还有战略的比拼,更重要的是两个国家意志力的比拼,美军下令要不顾一切代价拿下上甘岭,而中国志愿军则是拼死也要守住上甘岭,毫无退路可言。
其实上甘岭战役并不是抗美援朝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不是歼灭敌军最多的一次战役,那为何就上甘岭战役这么出名,就连黄继光,邱少云都被记载到课本里面?
因为上甘岭战役的意义在于这几方面:
第一、上甘岭战役的激烈程度。仅仅第一天,炮弹密度就达到平均每秒6枚,这炮火密度,就连世界大战也不过如此吧。
第二、伤亡率。美国在这次战役中,伤亡率高达40%以上,这可是绝无仅有的,而中国志愿军也高达20%的伤亡率。
第三、打出了中国志愿军的精神。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原本以为利用在军事上,人数上的优势,短短几天就能结束战争的,谁想到最后打了四十多天,还没能打过中国志愿军,这样的结局是他们没想到的。
经过这一战,也让他们重新认识了中国,见识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意志力和战斗力。
虽然已经过去了这么久,虽然有很多烈士至死都没能够被世人铭记,但是他们的精神会一直留在心中,感恩他们的付出,才换来中国现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