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嘴硬”撑不住了,特朗普松口降税,中国反制逼出“真话”

2025年5月初,白宫的一席话打破了几周来的沉默。特朗普突然表示,自己“愿意在某个时点”降低对华关税,这一措辞的变化,尽管尚未形成政策,却已构成美方自2018年贸易战以来最为罕见的语调软化。

这句含糊其辞的“善意”背后,显然不是战略转圜,而是被迫低头。特朗普再不愿,也挡不住货架将空、股市浮动、企业哀嚎的现实。在美国经济的多米诺骨牌被自己亲手踢倒之后,那个口口声声要让中国“痛一次”的总统,开始思忖如何自己不“先断气”。

而在大洋彼岸,中国并未主动走近谈判桌,却已在多个战线全面开花:一方面是在对等反制上快、狠、准,打得美方招架不及;另一方面,则是在稀土、芯片等战略资源的出口上暗藏钳制之手。要不了多久,可能轮到美国派出代表赴京求和,而非等待中国再赴华盛顿。

反制显效,美国急需一个“突破口”

关税战至今刚满一月,后果却已层层浮现。不仅是对华贸易几近停滞,更重要的是,美国对全球经济体同时“宣战”的姿态,正在迅速将其自身孤立。美国对印度、东盟的谈判毫无进展,日本甚至两度谈崩,并公开威胁以抛售美债作为谈判筹码。

多国开始明里暗里采用拖字诀,将特朗普钉在僵局的十字架上。毕竟拖得越久,美国的财政和市场承压越重,别国在谈判桌上的筹码也就越多。

在这场全线受阻的外交困局中,中国反而成了特朗普能拉开的“突破口”。他明白,若能在中美之间打开缺口,不仅可缓解国内压力,还能倒逼其他经济体让步。

但问题在于,这次中国没有“照剧本来”。

“出尔反尔”换不来“平等互惠”

特朗普眼下的姿态,已远非2018年那个咄咄逼人、摆出贸易“胜利者”姿态的总统。他嘴上说着“降低关税”,却始终没拿出一份具体方案,这也正是中方迟迟未明确回应的关键原因。

谢锋大使此前已经点明,中方的底线清晰可见:谈判可以,但必须“平等、尊重、互惠”。这不是外交辞令的润饰,而是对特朗普反复无常本性的防备。这个动辄反口、喜好单边加码的总统,是否真愿意按规则行事,才是北京真正观察的对象。

所谓“愿意”降税,不过是特朗普想保住“里子”的策略试探。他深知,关税战已经成为拖垮美企与消费者的绊脚石,加州等民主党执政区早已表态不会配合联邦政府政策,国内裂痕正在变成深渊。

谈与不谈,不再取决于中方意愿

与其说中国在等待美国诚意,不如说中国已经无需急于回应。事实已经证明,“脱钩断链”并非现实路径,尤其是在全球供应链深度交织、科技产业彼此嵌套的2025年。

更何况,在特朗普治下的关税政策已演变成美国内部的政治对抗装置:是加州的反抗、是美企的游说、是消费者的抵制,而非中方施压,让特朗普的政策无法维系。

如今的态势是——中国无须登门催促,美方反而急于敲门试探;北京无需示好,只需静候局势自行发酵。对华谈判是否启动,已然不是中国急迫的问题,而是美国能否承受代价、是否愿意认账的考题。

打不动也谈不拢,特朗普的两难局

特朗普既想在外交上展现“强势”,又想在经济上“止损”。但这份分裂的策略,终归难以两全。过去的他可以用“极限施压”获取谈判筹码,如今这招不灵了,世界已经有了记忆。

事实摆在眼前——中国不再是2018年那个被动应对的谈判对象,而特朗普却依然是那个尚未学会收手的玩家。

若他仍把关税当作谈判的起点与结尾,那么等待他的,只能是一场自设陷阱、自尝恶果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