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酱产业是历史经典产业,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酱文化传承发展研讨会暨绍兴文理学院高等人文研究院第13次学术沙龙,5月26日在“松盛园·酱油小镇”举行。30多位来自相关高等院校、学术机构和非遗保护协会的专家教授、文化学者齐聚一堂,聚焦产城人文融合、文化赋能历史经典产业和非遗经济,纵论源远流长绍兴酱文化及其传承发展时代新命题。
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崔凤军,绍兴市文史研究馆馆长冯建荣,绍兴市委原常委、文化学者柴祥群,以及亚洲食学论坛主席、中国食文化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赵荣光,北京王致和食品集团公司原总工程师、国家调味品评委徐开生,南京酿造集团原总工程师、中国调味品协会专家组成员谢韩,绍兴黄酒酿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潘兴祥,季三缸集团暨浙江松盛园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国苗等出席研讨会。
研讨会由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何俊杰主持。
会上举行了兼职教授聘任和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崔凤军书记为柴祥群、赵定国两位高等人文研究院新聘兼职教授颁发聘书;季国苗董事长分别与绍兴文理学院鲁迅人文学院院长李圣华、智能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文平,就文化赋能品牌、数智技术加持传统产业签约校企合作协议。
季国苗董事长以《围绕健康做产品 书写三缸新篇章》为题,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公司全面实施“工、农、文、商、旅”融合发展战略,深耕“酱缸、酒缸、染缸”历史经典产业,致力打造健康产品基地、文化康养基地、研学教培基地、乡村共富基地,构建大健康、大文化产业体系、助力非遗经济的做法和体会。
赵荣光教授作《慢发酵·长滋味·永续食——中华酱文化的哲学思考》主旨演讲。他说:酱,在中国饮食中不仅是调味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中华酱文化承载着数千年的饮食智慧,其核心在于“慢发酵”的工艺、“长滋味”的美学,以及“永续食”的伦理,这不仅是技术总结,更是一种哲学态度。在全球化与工业化的今天,酱文化的哲学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回归本真、拥抱慢生活的可能路径。
冯建荣馆长从绍兴是中国酱品的故土、江南美食的原乡、浙江菜系的源头入题,提出绍兴形成与“无绍不成衙”相媲美的“无绍不成酱”的缘由。他希望进一步广泛征集藏品、系统展陈成果、注重游客互动,加强酱文化博物馆的建设;着眼“酱与健康中国”建设,加强酱功能的研究;围绕“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提炼酱文化本质特征,加强酱文化的体验;突出酱与越地关系等重点,加强酱历史的梳理。
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绍兴酱文化发展”主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探讨交流。
崔凤军书记表示,酱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符号,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绍兴酱文化是绍兴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饮食文化是民族性的重要展现,是坚持民族主体性的最后一道“堡垒”。他表示,绍兴酱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应把握好历史文化脉络,做好酱缸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工作;要守正创新,把握好健康中国带来的机遇,研制符合人们需求的健康食品,充分关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使形成良好的社会感染现象;要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等相关平台进行传播,扩大绍兴酱文化的影响力;要借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东风,推动绍兴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保持古法制作技艺与方式的同时也要积极改良与创新,打响“酱香城市”品牌。
研讨会开始前,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中国酱文化博物馆、绍兴非遗活化中心以及松盛酱园日晒夜露、古法酿造生态缸晒场。这场学术沙龙也是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借力高校、学术,推动绍兴非遗经济发展的又一创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