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遇到个大姐,43岁,天天嚷嚷自己喝凉水都担心。她试过节食、代餐、跳操,最严格的时候一天只啃黄瓜。
我翻了她三天的饮食记录:早上白粥配咸菜,中午水煮青菜配半碗米饭,下午饿了塞两片苏打饼干,晚上吃个苹果还要愧疚半小时。
我跟她说:“体重管理其实一点儿都不难,其实是方法没用对。”调整了五个具体习惯,四个月后她发来消息不一样了。
剑桥大学追踪了800名长期控制饮食的女性,发现成功改变体型的人有个共同点——她们调整的都是日常高频动作,而不是搞极端操作。
下面这五个细节,普通人可以照着做。
一、戒掉“稀的配稀的”早餐组合
白粥配豆浆、面条汤配米糊,这种吃法看似清淡,实际跟喝糖水没区别。液体食物从喉咙滑下去的速度太快,身体根本来不及反应“饱了”。
给她改成:1个水煮蛋必须嚼够15口,配半根需要啃的玉米。咀嚼动作本身就会触发饱腹信号,原来她上午十点必偷吃饼干,现在到午饭点都不饿。
二、戒掉炒菜前那一股脑倒油
中式炒菜一个很大大的错误在起锅动作——油壶对着锅“哗啦”一浇,半顿饭的油量就超标了。让她改用喷油壶,炒一盘青菜喷3下足够,锅底刚挂上油星就停手。
蒸茄子蘸酱油蒜末、白灼虾配姜丝醋汁,这些吃法比红烧油焖省下至少两勺油。后来她发现,用不粘锅煎鸡蛋根本不用放油,边缘焦脆一样香。
三、戒掉包装袋上的“健康”标签
果蔬脆片、全麦饼干、零糖酸奶…这些打着健康旗号的零食才吓人。一包果蔬脆片的热量抵得上三碗米饭,零糖酸奶里的添加剂比白糖还糟。
现在她下午馋了直接开冰箱:剥5颗新鲜毛豆,或者切三片卤牛肉卷生菜叶。有次她跟我说:“原来真牛肉比牛肉味豆干顶饿多了,以前都被包装袋上的字骗了。”
四、戒掉用汤水送饭的惯性
吃饭时旁边必摆碗汤,一口饭一口汤顺下去,不知不觉就能多吃半碗。让她改成饭前15分钟先喝半碗西红柿蛋花汤,用筷子捞干净里面的鸡蛋碎和菜叶,剩下的清汤倒掉。
米饭必须干吃,每一口嚼够20下。现在她盛饭自动减掉一勺:“干嚼米饭真费劲,但吃完反而不惦记添饭了。”
五、戒掉晚上“找补”的心态
白天吃得太素,晚上就容易饿。原来她晚餐只吃苹果。现在晚餐必须有实在东西:三片酱牛肉撕成条拌黄瓜,加一筷子凉拌莴笋丝。
她说最意外的是:“以前晚上不吃主食怕胖,现在反而睡前不饿了,冰箱里的蛋糕放一周都没动。”
很多人把控制饮食想得太悲壮,其实关键就在这些每天重复十几次的小动作里。那位大姐现在早上宁可花五分钟啃玉米也不碰粥,下午嚼两粒核桃顶饿,晚上安心吃肉不怕油。
改习惯就像改掉驼背——开始需要刻意提醒,但三个月后就成了肌肉记忆。别跟本能较劲,换个方式哄哄身体,它比你想象中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