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杭州连发高温预警,这时候,喝上一杯加糖又加冰的手打柠檬茶,可以说是畅爽无比!
其实,早在宋朝,懂生活的宋人不仅早早喝上了柠檬水、紫苏饮等“网红”冰饮,连柠檬的吃法都花样繁多!这一点,作为“吃货”的老市长苏东坡就颇有研究……
"
一日,大文豪苏东坡在街上听到有小商贩叫卖“黎檬子”。“黎檬子”是什么?就是柠檬。
摄影/陈向阳
宋代地理学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里介绍:“黎檬子,如大梅,复似小橘。味极酸。”
岭南有一种叫“黎檬子”的水果,大如青梅,又有点儿像小橘子。味道极其酸。之前,我一直以为是柠檬是英语lemon的音译,“黎檬子”和lemon是谁率先进入人们视野,我还无从考据。
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岛,“黎檬子”也见得多了。在海南岛上,随处可见黎檬子树,每到结果时节,枝头硕果累累,芳香沁人。
柠檬特别酸,最简单的食用方式,便是将柠檬切片,泡上一杯柠檬水。
摄影/不见山绿
《岭外代答》里,有不一样的吃法:“或云自南蕃来。番禺人多不用酰(音为xī,意为醋),专以此物调羹,其酸可知。又以蜜煎盐渍暴干,收食之。”
古人也喜欢将柠檬制作成消暑的冷饮。元代时,广州的“御果园”,果园里栽种了大小八百株柠檬,元代学者吴莱写过一首诗:“广州园官进渴水,天风夏熟宜檬子。百花酝作甘露浆,南国烹成赤龙髓。”
苏东坡来到海南,见到柠檬,会想起故人往事:
“吾故人黎錞,字希声,治《春秋》有家法,欧阳文忠公喜之。然为人质木迟缓,刘贡父戏之为‘黎檬子’,以谓指其德,不知果木中真有是也。一日联骑出,闻市人有唱是果鬻之者,大笑,几落马。”
这个故事是说,苏轼还年轻时,有位忘年交叫做黎錞,对于《春秋》的研究很有造诣,欧阳修特别赏识他。
摄影/北辰
黎錞为人质朴迟缓,甚至显得有点儿木讷。于是,两人的另外一位朋友刘攽开玩笑地给他取了个外号——“黎檬子”。意思大概类似于今天的“榆木疙瘩”,大家以为这是在调侃他的性格,黎錞也不放在心上。
有一天,苏轼和黎錞、刘攽一起骑马出门,忽然听见有人在呼唤“黎檬子”,黎錞回头问道:“你叫我干嘛?”
可定睛一看才发现,原来是市场上有人在叫卖“黎檬子”。再仔细观察一番,原来这黎檬子指得是水果,不是黎錞。几人虽得知真相,可还是忍不住捧腹大笑。
摄影/探路小明
许多年过去了,苏轼再见到黎檬子,大概会时不时感慨:那时候我们几人都没见过黎檬子,所以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如今,我这屋前屋后都种满了黎檬子,可早已物是人非:
“今吾谪海南,所居有此,霜实累累,然二君皆入鬼录。坐念故友之风味,岂复可见!”
对苏轼来说,酸酸的“黎檬子”里,有一段友谊。
到了清代,诗人申靖夏在病中听到朋友去世的消息,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悲伤地写道:
“数昨,闻湖亭故人朴士亨之逝去。至今馀怆在心,异时吾兄醉卧江楼上。欲复一呼朴牛,何可得也。念坡翁黎檬子之语,不觉涕下也。”
申靖夏听说老朋友去世了,不由得想起了“坡翁黎檬子之语”,他不禁鼻子一酸,眼泪便止不住流了下来。
摄影/晚风吻尽荷花叶
苏东坡的朋友遍布天下,对于他来说,交朋友可没有什么条件或者规矩。他的朋友,既有忘年交,也有不同信仰的朋友。黎錞和苏轼的年龄相差二十多岁,可他们照样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
君子之交淡如水。只要聚在一起自在快活,都是朋友。就好比苏轼和黎錞、刘攽之间,即便是取个外号,也能够相互理解甚至欣然接受,朋友之间相处就应该如此舒适吧。换而言之,大家聚在一起,开心不就是最大的收获嘛!
7月的味道
是柠檬的酸甜
是薄荷的清新
是冰水带来的清凉与舒爽
每一口都是对这个夏天深情的告白
夏日里
你有什么解暑小妙招
欢迎留言分享
《夜读》栏目期待更多“笔杆子”加入
来源/杭州日报西湖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