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前不久,人民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四川举行。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凭借长篇小说《听漏》再获人民文学奖。这部作品是刘醒龙的“青铜重器系列”三部曲之一。
5月9日,刘醒龙接受了极目新闻记者的专访,分享了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和心得。
刘醒龙
从英山县到黄冈地区再到武汉市,总是将家安在博物馆旁边
极目新闻记者:前不久《听漏》获得人民文学奖,《听漏》作为《蟠虺》的同系列,人物与《蟠虺》中的人物一脉相承,楚学院的学术权威及青年人等展开了一系列解谜式的故事。在这些人物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不太喜欢的人物是哪一个?为什么?
刘醒龙:自己笔下的人物就像自己家里的人,都是自己给弄出来的,各有各的生机,各有各的趣味,赤橙黄绿青蓝紫放在一起才显出五彩缤纷。在写作中着笔最多的是马跃之,有学问,有品位,有风骨,有挫折,有心事,有忧愁,到头来人生该有的他基本上都有,这样的人是值得欣赏的。还有不起眼的秋老太太和秋大队,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将他们写得可亲可爱又可恼。这可能是别样的喜欢吧。
极目新闻记者:你平常对文物和考古行业的接触多吗?
刘醒龙:专业知识接触较晚,但从小就没有缺少与文物和考古的相逢。我在工厂当车工,经常加工铸铜材料,对青铜材质很熟悉。调到文化部门工作后,从英山县,到黄冈地区,再到武汉市,总是将家安在博物馆旁边。想不熟悉都不行。与高层级的考古专家接触,是《蟠虺》写成之后,第一个认识的人是湖北省博物馆原馆长方勤。他是一个挺有情怀的人,与一般做技术的人完全不同。后来,在南海,与一支考古队一起在一艘五百吨的渔船上待了半个月。可以想象,只要是人,到哪里都一样。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放在心里,挂在脸上,谁也不会例外。
《听漏》书封
没有知识分子群体的强大,就没有时代的进步
极目新闻记者:你曾说过自己的青铜系列小说“考的是古,答的是今”。在《听漏》中,你是怎样把文物的文化内涵和小说人物的精神,进行一定关联的?可以举一个例子与读者分享一下吗?
刘醒龙:考的是古,答的是今,这话在楚地最典型的是“随与曾”之谜。为什么在太史公的笔下只有“随”而没有“曾”,在出土器物中只有曾没有随?从目前所掌握的历史资料来看,是无法解答的,至少是没有令人信服的解答。作为后人,只要我们从历史上著名的太史公都是怎样的品格,再反推回去,就会找到历史的破绽,并揪出那不为人知的小辫子。
极目新闻记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面临着怎样的困惑?小说有给出出路和答案吗?
刘醒龙: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识时务者为圣贤。
在辉煌灿烂的年代,青铜重器会让这个年代显得更加灿烂辉煌。在腐朽没落的朝代,青铜重器会使这个朝代变得更加腐朽没落。
翻看自己近年来的文字,这是最有心得的几句话。
二十多年前,考古和文物,几乎出不了专业圈,进不了社会话语体系。就像一排排不会言语的古代器物展览大厅中冒出来的轻声细语,无论说话内容是什么,都会使人身心一震。在当年那样的环境下,自己突如其来地想到要将青铜重器当成写作对象。知识不等于文学,文学必须有知识涵养,这个问题是一切文学作品必须面对的。写青铜重器的小说,也属于文学范畴,那么也就无法例外。写作也有临时抱佛脚照抄资料的,但要抱出温度,抱出感情,用温度和感情来融化这些知识,让之前不曾掌握的知识,与自己的写作融为一体,看似容易,实则相当有难度。
我讨厌将知识分子写成“蝇营狗苟”的,批判归批判,但也不能“有的无的”自毁长城。没有知识分子群体的强大,就没有时代的进步。这算是我所看到的出路和答案。
青铜小说系列还会出第三部
极目新闻记者:这部小说的结构和故事比较复杂,历史与现实交织、许多的未解之谜,读起来还挺考验读者的拆解能力,你觉得小说应该写得易读吗,你怎么看待小说阅读的难度?
刘醒龙:世界上没有哪一本小说是所有人都喜欢的。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雨果的《悲惨世界》,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名著,许多人未必真正读过,不过是道听途说,捡个耳朵,然后人云亦云,或强词夺理来引起奇谈怪论。小说都是易读的,所以才叫小说。《听漏》着眼于一位普通的听漏工就是明证。就是写最普通的小人物,也无法做到使所有普通读者喜欢。阅读小说从来没有难度,只有热爱的程度。这种热爱不仅仅是对小说的热爱,更是对自己的热爱。因为阅读首先是精神境界,其次才是文学修养。
极目新闻记者:你还会出青铜小说系列第三部吗?
刘醒龙:会写,一定会写的。《听漏》写完后,又发生和发现了不少事,有的与考古有关,有的与人生有关。这些人和事,每天都在内心里动荡。我现在要做的事情是让这种动荡的心情安静下来,真到了那种时刻,就会水到渠成。我一定要等到这种时刻,毕竟生命不再年轻,没有那种躁动的本钱了。当然,似水年华更见真章。“越是没有瓜葛的地方,藤蔓的生长越是神出鬼没”“世上的事情全都是这样,老虎狮子吼声震天,吼叫声越厉害,原野上越是躁动不安。画眉杜鹃啼鸣宛转,又高又大的峡谷静若无物”——《听漏》中的这些话,也可看作是“青铜重器第三部”必须具备的写作心境。(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