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浪姐》,先导片里有一个海边通话环节,也就是“摇人”,秀自己的人脉关系。
当时有很多自媒体整理了姐姐们打电话的对象,虽然叫“好友”,但有些实在感觉压根就不熟,后来有自媒体总结这个环节存在的目的就是“蹭最大的流量”。
功能性才是唯一正解。


节目中设置的这个“打电话”环节,虽然电话两头的明星很多都有合作关系,但也大多是浅尝辄止的相处,所谓的好友电话更像是一场借由友谊展开的“表演”。
这样的表演如今倒成为了许多中年人友谊的常态。
人到中年,我们越来越不擅长“交朋友”,反而更加频繁地找搭子,建造一种假性亲密关系。
就像有位网友在分享时说:
中年人的生活太累了,真正亲密的朋友可遇不可求,需要接触,筛选还有时间等一系列的考验。真没精力去维护所谓亲密友情了,特别是新的友谊。

所以浅层的假性亲密很好,像镇痛药缓解着人们的孤独。
这种表演式社交,恰恰反映了中年人的真实困境——我们越来越依赖能给予直接价值的“搭子”,而非真正的朋友。
01
深度友谊有多特别?
大s去世后,她的很多朋友都在缅怀她。
蔡康永在聊起大s去世的时候说:大s的消失,也就意味着小s某一部分的消失。
但其实,对于大小s朋友圈中的每一个人来说,大s的消失都改变了很多事。
蔡康永说——
大s的消失对我来说是一个独特的消失,因为她本身有很多独特的地方。她消失的方式不太像死亡,比较像不见了。
因为太过意外,仿佛不是生死阻挠了朋友的见面,而是这个朋友自然地选择了消失。

我对这个采访印象深刻,因为蔡康永说大s的去世就像他在看童话,本来应该要看到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翻到下一页,一片空白。
“这不是你答应我的事。”

这就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友谊,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你我都在这里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希望这个承诺永远存在,并永不褪色。
回看s帮的这个朋友圈,她们的友谊是绝对紧密的。她们会一起聚会、彼此聊天,这段友谊历经了许多年,是超越其他情感的存在。

很多人在大s死后会提到她和汪小菲上的那档《幸福三重奏》的节目,另一档节目却同样真实地记录了大s友谊的部分。
就是她和小s、阿雅、范晓萱的综艺《我们是朋友》。

在这场综艺播出时,很多人挑出里面的片段攻击这个朋友圈的权力分层,或者细细拆解她们每一次不和谐情绪的出现。
但看过这个节目的观众就会意识到,高低之分并不是她们在友谊中珍视的东西。
大s在提到友谊说,她觉得友谊是比亲情、爱情更珍贵的东西。
“因为可能你家里的事情很琐碎,或者你会面临生离死别,但因为我们是朋友,我们是差不多的年纪,我们可以相互扶持,面临那些很难度过的难题。”

年少时一路走来的友谊之所以最珍贵,因为它融在我们的记忆里,融在我们日常的习惯里。
我曾在一个网友的分享中看到这样一句话:
这辈子拥有个知道你来龙去脉的朋友很重要,因为她会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家人。
只是这样的友谊往往要从年轻时就开始建立,颇有些可遇不可求的意味,还要求参与者保持相似的成长节奏,丰盈彼此人生的不同阶段。

像是she的三个小女生,从事业发展最初就被绑定在一起,之后每个人经历人生的重要时刻,另外两个都可以在一旁陪伴。
或是两个人对自我生活的节奏一致。比如贾静雯分享过自己印象深刻的友谊时刻,是高圆圆坐在她家里给孩子们讲绘本。此时的两人都处于放下明星光环、回归家庭的人生时刻,同等的状态当然可以更自在地维系友谊。

然而,如果成长节奏失衡,或者大家对于人生阶段的需求不同,曾经无话不谈的闺蜜,就有可能变成朋友圈里偶尔点赞的熟人;昔日形影不离的姐妹,也可能会变成约顿饭都约不到的通讯录陌生人。
02
功能性友谊到底是什么?
早年中年女性所维系的深度友谊通常与家庭生活紧密相关,这就像《小巷人家》里黄玲和宋莹两个人之间的友谊。
这两个人性格完全不同,但因为是住在一起的邻居,天然的距离优势让她们可以维持相互扶持相互照顾的关系。

不难看出无论是哪种深度友谊,相互扶持的心理状态都是最重要的。
然而,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人类在社交中会无意识地进行“投资-回报”计算。如果资源有限,人们就会本能地优化个人社交的投入产出比。
当代中年人同时面临着职场、家庭、育儿的多重压力,自然会选择将有限的社交精力分配给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关系。
而当代中年女性的社交困境,正在于原子化的社会将我们从彼此的生活中被剥离。一个人很难与另一个人在每一个维度上都建立“相互关系”。
于是,作为深度关系的“平替”,友谊搭子文化应运而生。

“搭子”需要人的核心价值不是人本身,而是社会身份。
家长、同事、小区住户……所有的关系都是建立在这个身份之上的,这也就注定了这些关系中的“功能性”。
这种新型人际关系之所以被”称为功能性友谊”,就是因为它高效实用。
“功能性友谊”在世界各国都存在。
日本就有名为“妈妈友”(ママ友)的群体,是指那些年幼孩子(多为幼儿园、小学)的母亲间的交友形式。

由于日本家庭主妇很多,她们与社会生活相对脱节,彼此间的交流就显得很重要。她们可以一同交流育儿困惑,为彼此打气。
由此可见,“相互扶持”的关系依旧存在,只是比起了解后彼此接纳的深度友谊,中年人的友谊逐渐开始流于表层。
如同《浪姐》里姐姐们打电话所表现出来的一样,我们不用真的要好,只要你能接通我的电话,完成这个任务就行。
这里面最大的差别是,心理学家指出,真正的亲密关系需要展现脆弱性,而这恰恰是功能性友谊极力避免的。

比如上面提到的日本的“妈妈友”群体,虽然在实际层面有家庭经济条件、教育子女观点、育儿知识看法等多个角度的不同,但在妈妈们的聚会时都会有意回避掉这些部分。
即使如此,“妈妈友”的群体中依然风波不断,还可能会有霸凌的存在。

此外,功能性友谊最大的问题是,在真正的危机到来时,那些平日热络的"搭子"们通常会集体沉默。而这并不是冷漠,而是由功能性友谊的本质决定的。
与之相对的,是深度友谊的托举。
当年贾静雯离婚闹得沸沸扬扬,明星们都不愿意参与这些负面话题的讨论,高圆圆却会站出来为贾静雯说话,发微博力挺。


人是需要被看见、被记住的物种,深度友谊满足的就是这一点。
而如今看似大行其道的“功能性友谊”,不过是让我们成为某个社交场景中的功能角色罢了。
03
人到中年,如何建立深度关系?
有个网友在社交媒体上一针见血的表达:
中年女性的友谊脆弱的原因,是因为不是以自己为出发点建立的。
只有在摘掉社会赋予你的标签后,才有真正的友谊生长的空间。

虽然不是每一季的《浪姐》我都爱看,但毫无疑问,这个节目的存在为很多女星提供了逃离她们固有生活的机会,给了她们“做自己”的舞台。
让她们回归到年轻时那个被朋友包围,被朋友相信的状态。
黄圣依在参加完《浪姐》后意识到“原来我在别人眼里是这样的”、“原来别人还可以这么生活”,由此开始回顾自己的人生。

龚琳娜也是在参加了《浪姐》之后离婚了,甚至经由参加《浪姐》,修复了和母亲的关系,母女又重新亲近起来。
这次是在一个夏天,当年参加‘青歌赛’也是一个夏天,一切就像回到了二十多年前我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妈妈觉得她被尊重了、被需要了,就彻底抹平了她心里对我的意见。”

虽然节目里的友谊是短暂的,但人与人相处触及到的心和感受却是真诚的、深度的。而这样的感情,就是会给人勇气,让人有信心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中年女性追求友谊的本质是一场自我革命。
无论是兴趣小组、社区活动,还是老同学聚会,多去接触志同道合的人,拓展生活的圈子,不同于功利性的“家长群”,基于共同爱好建立的关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像参加综艺是为了表演的“姐姐们”一样,反而能让友谊更纯粹持久地存在。
最重要的是,只有放下万物皆可”有用"的焦虑,重新相信即使是纯粹的情感仍然有投入时间的价值,才能真正找到在时间中不会流逝的友谊。
或许这才是破局中年友谊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