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卦》代表人物:
佛陀去舍卫城化缘回来,回到祇树给孤独园。天气异常闷热,很容易使人昏昏欲睡,此时正是午休的大好时候。佛陀趁着没有弟子打扰,在菩提树下,盘膝端坐,精神内敛,完全处于虚空状态。良久,感觉有人靠近。佛陀微启双眼,合什的双手微微动了一下。听到有人问道:“世尊!弟子有一问题不明。”佛陀微睁双眼,说道:“事态万千,各有其迹,互不干扰,智者觅思。有什么疑惑,请说。”那人连忙问道:“一劫为多长时间?”佛陀答道:“劫者节也。取其一节,可长可短,可伸可缩。”那人说道:“世尊!弟子还是不明白。能否说得详细一些?”
佛陀答道:“有那么一块长十六里、宽十六里、厚十六里的巨石,每一百年有人用轻纱拂拭一遍,直到将那块石头拂平,再也不露曾经有过的痕迹,直到那时,还未到一劫呢!”那人低下头去,皱着双眉冥思苦想,刚开始的时候,神色凝重,像是有什么难解之事盘绕眉间,凝神片刻,表情逐渐放松下来,最后笑意露出,向佛陀合什行礼后,悄然而去。佛陀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心知他已有领悟,于是轻合双眸,嘴角露出一丝浅笑,心道:“有所行、有所动,方求得永恒。”
从以上故事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永恒与短暂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没有短暂就没有永恒,没有永恒就没有短暂,这两个意念同时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如果用永恒来衡量人生,短暂得可以忽略不计;用短暂衡量永恒,人生可以有百年之长。在时空中,永恒迈着稳重的步伐,悄然地进入到短暂之中。佛法无边,即是永恒。心念永固,即是永恒。思绪转换,即是永恒。
每个人都有慧根,笔者愿意成为摆渡人,载着您划向智慧的彼岸!
文章原创:魏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