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
资料图。据ic photo
近期,电商平台与社交网络上掀起一股“银行土”交易热潮。商家以“五大银行土,催财生财”“生财率999.999%”等话术包装,将银行门口绿化带或花盆中的普通泥土标榜为“聚财神器”,售价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部分商家甚至推出“代挖服务”,全程录像以证“真伪”,并搭配符咒、摆放指南等增值产品,形成一条完整的玄学产业链。
这桩看似荒谬的“卖土生意”,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社会的众生相。商家巧妙利用银行作为财富象征的公共认知,将泥土与“财气”强行关联,迎合了部分人“以小博大”的心理。购买者中不乏生意人、求职者等群体,他们将个人发展困境,寄托于虚无的“风水力量”,试图通过外部物品获取对不确定性事物的掌控感。这种非理性消费,本质上是对现实困境的消极逃避。
从法律层面看,“银行土”交易涉及多重违法风险。首先,商家虚构土壤功效,涉嫌违反《广告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构成虚假宣传与欺诈。其次,私自挖掘城市绿化带土壤破坏公共环境,违反《城市绿化条例》;若取土区域属银行物业,还可能构成盗窃。此外,土壤作为公共资源,未经许可的商业化交易,本身就是违法行为。
事实上,电商与社交平台在此乱象中难辞其咎。尽管“银行土”关键词搜索热度飙升,平台却未能有效拦截违规商品,放任商家以“风水摆件”等擦边标签,规避审查。部分商家靠着这种歪门邪道,月销量轻松超过十万件,而平台的算法不但没有抑制这种不良现象,反而向流量倾斜为其推波助澜,暴露出逐利逻辑下某种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根据《电子商务法》,平台对明显违法的商品负有主动下架义务,否则需与商家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想破解“银行土”式财富幻觉,需从认知与制度层面双管齐下。一方面,公众需建立科学财富观,认清财富积累依赖个人能力、市场机遇等现实因素,而非那些玄而又玄的道具。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强联动,对虚假宣传、破坏绿化等行为严格执法,同时要求平台完善关键词过滤机制,切断灰色产业链。
“银行土”生财闹剧,说白了,就是投机心理催生的“电子香灰”。从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子锦鲤,到如今的“银行土”,玄学消费迭代的背后,是现代社会个体面对不确定性时,寻找心理代偿的无奈。当迷信裹挟商业利益形成规模效应,其危害已远超个人选择的范畴,它既侵蚀公共资源,又助长投机风气。唯有强化法治约束、提升科学素养,才能避免此类“求财”行为,沦为一场集体无意识的狂欢。要知道,真正的“生财之土”,不在银行花坛和地砖之下,而在我们勤勉的双手与智慧之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