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肉身菩萨慈明禅师的传奇人生
肉身菩萨慈明禅师
他曾留下一偈:“忘我戒生灵,是如不变迁。真持亦放下,谁住叹空也”;他面恶心善,曾在九华山幽冥钟亭坚持撞过十多年的钟;他一人挑数人的筐土,重400公斤,获政府表彰颁发“八百斤”称号奖旗;他平时喜戴合掌帽(又称济公帽),手持方便铲,让人望而生畏;他虽地位卑微,却忍人所难忍,行人所难行,夜不倒单,清静苦修,终成正果,他就是九华山肉身菩萨慈明禅师,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坚持头陀苦修而肉身成就的人间菩萨。根据《金梵明经》记载:“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这是对全身舍利的一个最好的诠释与赞叹,那么慈明禅师为什么能够修成肉身菩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传奇人生。
1.善根深厚者,寺中任重职
释慈明(1904 - 1991),俗名陈万超,字福如,法名道禅。江苏高邮县伯勤乡三河村人。光绪30年(1904)年生,诞生之日,满屋异香,法云缥缈,足足有三天,才开始渐渐散去。因为慈明法师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很早就开始吃斋念佛、供奉三宝,所以孩子降生时出现的这一奇异景象被她认为是一种吉兆,孩子很可能是一个与佛有缘之人。6岁时进本地普提寺依当年少林寺武术教练了庆禅师习武。因母意不肯,乃又返家住守三年。三年之后,重返普提寺依禅师剃度出家,法号慈明。1934年在南京宝华山隆昌寺求具足戒。1937年,依扬州高旻寺来果老和尚名下参学,其间十几年中潜心钻研禅宗,戒行过人,得师赏识,委以行堂、知客、寮元、当家等职,任劳任怨,尽心尽力,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2.身担“八百斤”,持铲心善人
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度参与兴建水利。某年江苏邗江县瓜州镇组织众人兴修水利,在邗江县瓜洲镇修江堤工地上,他自告奋勇,上第一线去帮忙。他的身体素质非常好,一人挑数人的筐土,重400公斤,虽身担八百斤,走起路来却疾步如飞,毫不费力,引得当地民众争相赞叹,并获该县、镇颁发的奖旗,旗上绣有“八百斤”三个大字,另赠送他一条桑木扁担,从此他便以“八百斤”称号响誉苏中一带。
1961年春,他来到九华后山双溪寺,先后住过水府庙、百岁宫、一宿庵、东崖禅寺等寺庙修心念佛。1963年下放到铜陵佛教大队,住大通永平庵。1979年再次到九华山,住东崖钟亭。在钟亭司钟近十年。他平时总是头戴济公帽,手持方便铲。洒脱轻逸,面恶心善,遇到行人,他的眼中老是存着异样的目光,使人害怕,但坐下来一谈,便知他是个面慈心善的出家人。方便铲是他最好的朋友,既能当拐仗,又能用于其他,走在路上,遇到蛇和一些小动物,他们只是小心地用铲一拨,赶到路边的草丛里。他说话嗓门很大,使人一听就知道功力很深,沉甸甸的方便铲一刻也不离手,走路敲得石阶直颤。
3. 坐禅功力深,头陀苦行者
九华山翠壁陡峭的东崖,原名东峰,又名晏坐岩,相传金地藏初至九华山时,就在东崖峰上晏坐禅修。明代王守仁旅游九华山,也在峰顶巨石上端坐,普写下“静听谷鸟迁乔木,闲看林峰散午衙,翠壁泉声穿乱石,碧潭云影透晴沙”的诗句。东崖峰的云舫下矗立着一处绝妙的景观,这就是东崖钟楼。钟楼内悬着一口铜铸“幽冥”古钟,当年,释慈明和尚就在此撞10多年,他常年坐禅用功,夜不倒单,令人赞叹不已。
在九华山,每年有大批来自国外的游客来进香,在幽冥钟亭,游客们拿出大把美金供养他,他摇摇头说“不要”。游客感到奇怪,问他是不是嫌少?他说:“不是,是佛有戒律,沙门不捉金钱”。清代的才子袁枚曾写过“佛因香火富”而慈明和尚却不爱财。慈明和尚在幽冥钟亭做饭常常把米装进搪瓷缸子,再加入一些水,悬挂在大香炉上,用香火煮饭吃。香火能有多大的热量,所以他吃的饭,大多半生不熟。吃饭前,慈明和尚朝着山巅大喊一声,“开饭了。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一缸子饭,外加二块咸萝卜干,就是一顿。饮食不分粗细,长年置身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中慈明和尚,他人不堪其苦,而却甘之如饴,意趣常乐,菩萨的行持让无数修行者敬重、赞叹!
4.难行而能行,艰苦甘朴素
1981年他回到九华山,已经年近八旬的慈明禅师为弘扬佛法,同时也为了表达自己对九华的一片爱心,他来到佛教协会,请求会长安排他去海拔800公尺的钟亭,撞钟三年零六个月,会长认为这是个好事,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在那一千多个日日夜放里,慈明始终伴随在巨大的幽冥钟旁,一下接一下、一声一声撞着钟,钟声响遍了九华。三年半的时间到了,慈明法师的法心也获得了圆满。
1986年转到九华山上禅堂禅修,严守戒律,常手执方便铲。1988年,九华山佛教协会改派他到正天门灵官殿任住持。慈明来到无人住持的正天门。那时,正天门是个残破的小庙,佛像全部被毁,殿内连个菩萨都没有。在正天门,慈明并没有改变他的习惯,每日坚持早晚课,维修灵宫殿,塑菩萨像,严持戒律,坐禅悟道。
由于经济紧缺,生活条件自然也就很差,加上慈明法师年迈体弱,所以常生病。幸好有个九华山上的皈依弟子,名叫杨有余,每天从别的寺庙弄饭给他吃。但每餐饭慈明法师都坚持付饭钱,不白吃,因他知道其它的庙宇也都急需要钱来维修。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他省吃俭用,硬是将破烂不堪的灵官殿修葺一新,并且新塑了两尊灵官菩萨,耗资一万余元。对佛教上的事他开怀大度,对自己却十分吝啬。慈明法师一生中从未穿过一双像样的鞋与袜子,晚年在灵官殿时有时还赤着脚,一件补丁打补丁的僧服麻袍,夏抵烈日,冬遮风寒,足足穿了几十年,日子过得俭朴又清苦。
5. 圆寂留遗嘱,肉身终成就
八十年代中期,慈明法师得过一次大病,那时他就对前来伺候他的大徒弟德贵法师说:“我的壳子不会坏了,你要替我保管好。”慈明法师圆寂之前,再次留下遗嘱:“三至五年才能开缸。”临终前并写下四句偈语:“妄我成生灭,如是不变迁。真持亦放下,谁住叹空也”。1990年10月,慈明预知即将西归传行脚僧大弟子德贵和尚从祁门赶来,11月26日于爱徒交待后事, 并留下一偈:“忘我戒生灵,是如不变迁。真持亦放下,谁住叹空也”。
1991年1月11日晚6时圆寂,人们看他时,只见他吉祥坐化(一手托肋,像短暂休息)。按照慈明的要求,其徒尊嘱,将其入殓装缸,放在正天门后参天大树之下,并砌了遮挡风雨的砖塔。三年后,农历乙亥年( 1995年3月9日)浴佛节四月初八开缸,春光无限,在九华山肉身宝殿下,神光岭山腰,一口和尚坐化用的陶瓷大缸,摆放在万佛楼遗址的空地上,四周人头攒动,身看袈裟的出家人诵经不止,等待最精彩的一瞬。当沉睡缸中三年之久的慈明和尚肉身渐渐露出缸中时,人们一阵惊叹,目光惊奇,出家人更是顶礼膜拜,见和尚毛发尚存,喉结清晰,体肤无损,关节能动,异香扑鼻,遂供奉于九华山肉身宝殿北侧地藏禅寺内。其肉身今供奉在地藏殿内。
慈明禅师来到中国九华山,勤修佛法,禅定日久功深,87岁示寂于九华山,功德圆满,成就了我国佛教近代史上又一位金刚不坏肉身菩萨,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他常年行头陀行,夜不倒单,日食香火饭,历尽艰辛万苦的修行,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和苦修使他进入一种常人难以达到的非凡境界!他不贪图名闻利养,精进苦修,海内外善信同仁,共仰风范。他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一生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在在处处都表现着修行人敢于吃苦、坚定理想的人生信念与态度。在其独特的“撞钟”修行模式中品味其精神,看似默默无语,后世却有那么多的人为他而改变,其人格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感召。他头陀苦修,宁静致远,在这五浊恶世中,似一颗温暖的太阳,普照大地,光射万家,成为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中一位人人极为敬重、见者叹为奇迹的肉身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