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佛
►本文2050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长安青龙寺仪光禅师,是大唐琅琊王李冲的幼子。
大唐垂拱四年(688年)八月,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率先在博州(今山东省聊城县)起兵,讨伐武则天。可惜仅仅七天就兵败身死。武则天将李冲一家老小全部处死了,只有李冲当时还在襁褓之中的幼子,被奶妈偷偷带出王宫,逃到了民间。
过了几年,武则天知道李冲还有个儿子在民间,命令各地火速寻找、斩草除根。奶妈把这孩子带到岐州(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地界,靠给人打短工过活。这时孩子已经八岁了,长得聪明过人、容貌不凡。
奶妈生怕人家认出他来,非常忧虑。于是讨了点钱,给他做了一身新衣服,又在他的裤腰带里放了二百钱,在一块桑树地里,把身世原原本本都告诉了他。哭着对他说:“我养了你八年,隐姓埋名,到处躲藏。现在你长大了,天后一直在追杀你,万一事机泄露,你我都将死于非命。你聪明伶俐,已经可以自立,从此我也要离开你了。”
奶妈和他洒泪而别,他也痛哭不止,从此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奶妈走了,这孩子不知道自己能去哪里。于是来到一家客店,和那里的小孩玩耍。有个太守夫人,到丈夫的任上去,住宿在这家客店。她看见一群孩子在那里玩闹,其中有一个长相异于常人,很喜欢他,于是把他叫过来,问:“小郎君,你是哪里人,你家大人呢,怎么你一个人在这里?”
这孩子撒谎说:“我就是附近的人,有时在这里玩。”
夫人给他东西吃,又送给他五百钱。这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很有识见,害怕别人抢他的钱,就把衣服解开,把钱藏在裤腰带里。
这时天色已晚,他找了条小路,想到旁边的村庄找个地方住宿。半路上,他遇上一位独行的老和尚,叫他:“小子,你如今家破人亡,孤身一人,要到哪里去?”
这孩子吓坏了,站在原地不敢动。老和尚又说:“出家人有如闲云野鹤,也没有什么担心和害怕的事情。小子,你愿意出家吗?”
孩子说:“我愿意。”
老和尚牵着他的手,来到一棵桑树下,叫他礼拜十方诸佛菩萨以后,替他削了发。又解开行李,拿出一袭袈裟,叫他穿上,不大不小,称身合体。这孩子穿上袈裟,顿时显得正大庄严,像做了多年和尚似的。
老和尚高兴地说:“阿弥陀佛!看来你天生就适合入我佛门。”指着东北方向,对他说:“离这里几里路就有一座寺庙,你直接去那里,拜谒方丈,就说是我叫你给他做徒弟的。”说完,老和尚倏地消失了,他这才知道,这就是活佛菩萨显灵啊。
小和尚听从老和尚的话,来到那座庙里,方丈对他的奇遇十分惊讶,就把他留下,取名“仪光”。不到十年,他已经通晓佛典,道心越发坚定。
十年后,则天薨逝,唐室中兴,朝廷寻找琅琊王的后代,仪光这才把自己的身世告诉方丈。和尚们知道了仪光的来历,大为惊骇,马上将此事汇报给岐州太守李择言,李择言就是仪光和尚的叔叔。李太守来到寺庙,悲喜交加,把仪光带回家里。太守想将此事奏报朝廷,仪光坚持不允。
太守有个女儿,和仪光年龄相仿,被娇纵得很厉害。她很喜欢仪光,想和他亲近,仪光不同意。过了一个多月的一天,太守和夫人都出去了。这姑娘打扮一番,带了好几个奴婢来邀请仪光到她的闺房。仪光多次拒绝,姑娘坚持要请。仪光假意说:“我身上不干净,先洗个澡再去。”姑娘同意了,叫他先洗澡。
等姑娘出了房门,仪光把门锁死。姑娘在外面推门,仪光不开。从门缝里窥看,只见仪光手拿一把剃头刀,看着下部,说:“就因为有这是非之根,所以才为淫欲所逼迫,现在我就斩断了它,总不会再来逼我了吧!”姑娘十分害怕,大叫“不可”。只见仪光手起刀落,斩断阳物,丢在地上,疼得昏死过去。
房门还关得死死的,怎么也进不去,姑娘又急又怕,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一会儿,太守夫妇回来了,姑娘只好把事情告诉父母。太守命人打烂房门,仪光已经悠悠醒转。赶快找了位外科医生,用火烧地,把地砖烧得通红以后,把烧酒泼上去,那酒腾地燃了起来,把仪光抬到燃烧的地方,把膏药敷在伤处。过了几个月才痊愈。
李太守奏报朝廷,说琅琊王李冲之子现在岐州。朝廷下令用驿马把仪光送到长安。中宗皇帝接见了仪光,赏赐优厚,命他继承琅琊王的爵位。
仪光启奏:“父母都已死于非命,我现在也是残废之人,不愿意还俗为王。”中宗只好降下旨意,命令仪光广招徒众,寻找名山建造寺庙,任意而为。仪光喜欢终南山,就住在终南山的兴法寺。又在终南山的几个谷口修建了几处寺庙禅堂。
仪光禅师有时入山几十里,僧侣俗人跟随他的常有几千人。远接近迎,瞻礼侍奉,比对王公大臣还要恭谨。禅师已经证道,常常能够预言将来之事,因此人们更加信奉他。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六月二十三日,仪光禅师无疾而终,年仅四十八岁。在他死前,他告诫诸弟子努力修行、严守戒律,言辞甚为恳切。接着他睡在床上,头朝北方,脚朝南方,用手托住头颅,向右侧躺,圆寂而去。
圆寂之前,仪光禅师嘱咐把他埋葬在少陵原的南面,就在原上凿室为坟。起灵的时候,只闻得异香满室,又见到禅师相貌栩栩如生。灵车驶出城门,忽然有成百上千的白鹤在空中飞舞鸣叫,有五色彩云飘来覆盖住灵柩,跟随了几十里。
弟子们在禅师坟前修了一座天宝寺,留在寺里陪伴他。
选自唐·牛肃《纪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