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以为这本书很难懂,毕竟之前对佛教文化一无所知。
看了这本书,发现很意外地好懂。
本以为会是讲一些佛教禅宗之类具有很深奥晦涩难懂的内容。
原来书中文字讲述通俗易懂,加上故事性强,虽然引经据典颇多但因为有了白话解释读起来可轻松理解。
作者钱文忠将遥远陌生的故事讲得生动接地气,带领读者用当下的眼光,看懂佛陀一生的传奇故事和佛教文化。
从书中内容我们可以看到,
被人们称为佛陀或者释迦牟尼的悉达多,从出生、成长、结婚、到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到涅磐的整个过程。
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一些神话传说,也有佛经原文的引用。
除了悉达多本人的生平,书中还有关于他父母妻儿兄弟的故事,其中比赛招亲的桥段就很让人意外。
让读者除了看到神奇离奇的人物故事,还了解到佛教的基本教义等佛教文化,从而开解人生困惑,从中受益。
书中讲到悉达多的出生,就很有神话色彩。太子降生的吉祥欢乐里,也有悲凉的部分。那就是佛陀母亲在他出生七天后就去世了。
悉达多由母亲的妹妹,也就是他的姨妈抚养。悉达多后来离家的时候,还给姨妈留下了他身上带的璎珞。
也与妻子告别,并言“人生于世,爱必别离”。
看到这里的时候,也很疑惑。既然生老病死无法超越,何不珍惜时间,多陪伴所爱之人?
看到这里也想到济公的故事,抛家弃妻,甚至也不顾老母亲安危。
从书中内容得知,佛家讲八苦,生老病死四苦,还有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
五取蕴指“求不得的深层道理。”
五蕴是指人的五种构成,色(物质)、受(感情、感觉)、想(理性活动)、行(人的意志活动)、识。
“取,是指一种固执的难以摆脱的根深蒂固的欲望。”
“人一旦有了五蕴,就会产生一切的苦。”
或许悉达多是为了摆脱苦的根源,消灭了贪欲,而选择出家修行的吧。
因为佛陀也是主张“缘起说”的,“他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因果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佛经中的道理非常多有很多思辨非常精巧、逻辑非常严密的哲学论述。但是佛经决不是抽象地讲道理,而主要通过善巧方便、比喻说法,换句话说就是用各种各样的故事,引导大家自己去领悟、去思考,去了解佛法……”
这本书的内容也是这样,通过佛陀的故事,让读者自己去领悟背后的道理。
悉达多出家以后孤身一人抛弃了往日的荣华富贵舍弃了一切的娱乐独自走上了漫长的求道之路。
他多番求教,努力去寻找比他还早出家的修行者学习智慧,用苦行的方法修行,后来发现一味苦行并不能脱离苦痛,后走上菩提之路。觉悟自己没有必要害怕喜乐,并破除爱与痛苦、愚痴、贪欲、罪恶、无常、不净、忧乐等心魔,从而走向愉快禅定之路。
从这个过程中,除了看到悉达多抛却束缚,坚强的个人意志,追求信仰的执着、富有思想的所悟。
佛教产生于印度,是世界性的大宗教之一,几乎没有排他性包容性非常强的佛教, 提倡用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作者说其是净化心灵的教育。
也对,就对于佛教文化有限的了解,那些慈悲为怀,人生本无常,之类的话语,早就听过。但书中一些富含哲学意味的观点,还是挺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