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脆弱的心,谁来教育?
一直以来,无论是家长,还是相关的教育部门,在呵护孩子身心健康方面,都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似乎如今孩子的内心,却变得更加脆弱。
2020年4月,陕西安康市平利县中学高三女生徐某某,被家人在老家房屋中发现,已然离世。该事件的情况,已经有了结果,但是年轻的生命却已经无法挽回。
不得不说,如今的孩子为什么心理变得如此脆弱?
有人可能会说,是学校作业多造成的;也有家长可能会说,是学校公布的成绩造成的;还有人将责任归咎到“竞争”压力太大……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理由,都不能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如今的孩子,反而在越来越多的关注下,心理变得更加脆弱。曾经一度因为孩子问题,学校的成绩排名已经被取消,但是问题却还是不断地出现,甚至孩子的心理变得更加脆弱。
在教育中过度的“溺爱呵护”,让原本学会坚强的孩子,失去了在挫折中成长的机会。或许,这种教育上的“呵护”,能够帮助他们度过高中,甚至学校的时光,但是当他们走入社会之后,那么谁又该为这些心理脆弱的孩子的未来买单?
教育的初衷,是要塑造一个人,而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学校的这段时光,而是要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可是,老师、学校和社会的“溺爱式呵护”,更像是为了学校的安全,却忽视了一个孩子一生的安全。
曾经有一句话,这么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那么,孩子的心理建设,也绝非是一天可以建成的。或许,孩子的心理情绪也需要经历一些挫折,而这种挫折也应该从校园中,慢慢经历,慢慢成长起来。可惜的是,如今教育的“溺爱式呵护”,就没有给孩子接受挫折的机会。
回顾很多人提倡的“快乐式教育”,或许,让孩子获得一个幸福的少年时光的确重要,但是“失败”的经历,也应该是他们快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如今的孩子正从各个方面获得“幸福”,然而,许多人却忽视了一点,没有“不幸”,那么幸福根本就是一种“谎言”。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得“幸福”。
笔者以为,当前的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面对沉重的压力,又如何面对惨淡的人生,而这不正是,鲁迅先生口中所说的“真的猛士”么?
对于孩子发生的不幸,令人惋惜。
但是家长也应该明白,孩子的性格并非一天养成,孩子的成长也并非一天的事情。而如今教育中,最缺乏的可能就是挫折教育。当初的成绩排名,如今看来,也只是孩子挫折的一部分。
孩子的成长,也应该在磨砺中成长。
或许“溺爱式”呵护,能够让孩子获得短暂的幸福,但是同样也让孩子很难承受一次挫折。对于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从“责任”中跳出来,让教育回归到本质,去思考如何培养一个健康的学生,而非总是徘徊在可以减少“责任”的斗争中。
在一个个鲜活生命逝去的背后,拷问的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心理问题,更拷问着作为教育工作者,甚至是相关部门。是否能够从培养一个完整人格的角度,思考中国的教育问题?
诚然,对于这样的事情,有些人可能会找出一百个借口为教育脱罪。然而,真正的责任者,并非是某一个人,而是躲在人背后的教育问题。
或许,当幼儿园开始为孩子灌输:“一定要说,别人爱听的话,让别人开心的话”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学校、教育和社会的走向。
当下,我们的教育应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