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废了”——这个词最近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讨论中越来越常见。
是的,不是被别人说,而是你自己做的。你当初一心想让孩子好,结果,你用你的好心情,把孩子的未来给捧上了山崖。
那些“养废”孩子的家长,真不是嘴巴上讲得好听,结果却不知不觉把孩子弄得很差劲。你会问,难道我就那么差劲吗?我不是满脑子为了孩子好吗?
可你不觉得吗,恰恰是这种“太好”的方式,容易让孩子失去自我。你当初为了孩子,拼命努力,才把他“养废”的。
这简直就是一出,“为孩子着想,结果害了孩子”的悲剧。
01 你的爱,真的好吗?
每个初中生都处在一个极为敏感的时期。
心理学家常说,青春期是孩子人格的“打磨期”,这期间他们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说白了,孩子要的不是你那五光十色的名牌包,也不是你上万块的钢琴课。你给得再多外在的东西,孩子要的,往往只是你一个真诚的拥抱,或者听他诉说烦恼的耐心。
因为,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用“我不需要你”来伪装自己的脆弱。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事例:
一位家长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怒气冲冲地把孩子从床上拽起来,二话不说,给了他一顿批评:“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别人家的孩子都考第一,你怎么就是个废物?”
结果呢,孩子低着头走进了自己的房间,一晚上都不敢出来。
第二天,孩子用一张空白的试卷去交作业,“反正做了也是白做,根本没人关心。”试想,这个家长就算给孩子买了几百万的东西,也没有办法弥补孩子内心的空虚和失落。
家长们,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不是一顿训斥,更不是满身的钱财,而是“我理解你,我爱你”,这种温暖的情感支持。
有时,你不需要做得完美,但你得让孩子知道,无论他好坏,你都在他身后,永远都在。
02 爱到极致,变成了“绑架”
“我要让孩子变得更好,我一定要让他进名校!”每个家长都这么说。
可是问题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已经高到有点“偏执”。他们的教育方式完全是在“管控”和“要求”中徘徊,甚至往往采取“武力”手段。每天只剩下对孩子的批评和压力,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感受。
教育学上有个理论,叫“过度压力理论”。
意思是,孩子在高压环境下,反而可能会变得“废掉”。当家长过分强调成绩、名次,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我做不到就是个废物”的想法,这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可能让他们产生自卑和逃避的心理。
比如,有家长在孩子每次考试前,非但不安慰孩子,反而一遍遍地提醒:
“你一定要考好!一定要考好!考不好我就把你上网玩游戏的时间取消!”
这话似乎有道理:考不好就不能玩游戏,这种家长把自己“爱”的表现方式与孩子的生活严密捆绑在一起,仿佛不给孩子喘息空间就是最好的教育。
结果呢,孩子反而因为焦虑失控,成绩更差。
家长,你该知道,教育是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不是单一的标准。帮助孩子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不是把一切,都强行压制在自己设定的框架里。
03 孩子不是透明的机器人
再来说说沟通。沟通对于家庭来说,尤其重要。
你知道,家庭是一个情感表达和信息交流的纽带。如果这种纽带断了,孩子就可能在无声的“沉默”中迷失。
我认识一个孩子,他的父母几乎没有和他进行过一次深入的沟通,甚至连一些普通的日常对话都没有。
每天一进家门,父母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手机递给他:“来,先做作业!”完全没有给孩子表达自己感受的空间。孩子开始变得越来越沉默,甚至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个世界仿佛都与他无关。
你以为你是在关心孩子,可你没有意识到,你根本不知道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家长朋友们,家长的“关心”,如果变成了“管制”,就失去了意义。如果孩子不能在家里找到情感的出口,那他很可能就会把所有的情感都封存,变成一个内心封闭的“孤岛”。
因此,不要一直盯着成绩,试着去了解一下,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和感受。
所以,别再盯着成绩了,你娃都快没电了!家长们,不要再让自己陷入“爱到极致,变成了控制”的误区。
你若真心爱孩子,应该给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和命令。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自由地呼吸,才能让他真正成长。
其实,很多问题的解决都不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
你只需要关注一下孩子的情感需求,倾听他的声音,尊重他的感受,给他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否则,你再怎么苦心经营,也只是在养一个“废物”。